2006 (217)
2007 (225)
2008 (142)
2010 (96)
2011 (174)
2013 (239)
2014 (120)
2017 (1)
2023 (348)
2024 (102)
2025 (9)
大邦者下流,天下之牝,天下之交也。牝常以靜勝牡,以靜為下。故大邦以下小邦,則取小邦;小邦以下大邦,則取大邦。故或下以取,或下而取。大邦不過欲兼畜人,小邦不過欲入事人。夫兩者各得所欲,大者宜為下。
“大邦者下流,天下之牝,天下之交也”。“下流”,水的下遊。唐張九齡 《高齋閑望言懷》詩:“取路無高足,隨波適下流。”。“牝”,雌性鳥獸,母。第六章:穀神不死是謂玄牝。玄牝之門是謂天地根。第一章:有名萬物之母。第25章: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下母。第52章:天下有始,以為天下母。老子認為,大國就應該像大海一樣處於眾河流的下遊,容納百川,成為天下各國交往的平台,成為天下生機勃勃的生命源泉。
“牝常以靜勝牡,以靜為下”。這是道家哲學思想:以靜製動,以柔克剛,以下取上。
“故大邦以下小邦,則取小邦;小邦以下大邦,則取大邦”。大海處於百川下遊,則吸納百川。虛心學習他國先進的事務,最終能戰勝他國。容不下他國的最終被他國戰勝。這個道家治理天下的哲學使得華夏文明成為兩千年延綿不斷的文明。自黃帝始,華夏文明就是族裔和文化融合的文明,不同部落,不同族裔,不同文化,都先後融入了華夏文明。華夏文明就是人類文明的大海,容納人類文明的百川。有人說元朝清朝中國亡國了,是異族統治了。說得沒錯,但是,華夏文明沒有斷,蒙滿統治終被大海一樣的華夏文明同化。蒙古入侵建立元朝,中國版圖擴展了;滿清統治中國,中國版圖又擴張了。1840年鴉片戰爭強製中國加入西方版圖,中國以下西方,一直在吸納西方先進的科學和民主,但是,正如魯迅所說,吃牛肉的人身上長出的不是牛肉。中國吸收西方先進但不是全盤照搬西方製度,以元清異族統治的曆史來看,中國影響全球是曆史的必然。有人說元清中國亡國了,這是西方話語,西方亡國就意味這文明崩潰。羅馬帝國崩潰了,分散為英德法意各個國家。中國一個朝代滅亡,一個國家滅亡,但天下道統還在,元清的中國人還是中國人。不像大英帝國崩潰,變出了美國人、加拿大人、澳大利亞人等,都不認是英國人。更不用說維多利亞女王治下的非洲人和印度人。宋朝亡國了,明朝亡國了,元清統治下的人還是中國人。中國有個道統,有個天下,這是西方文明沒有的概念。
“故大邦以下小邦,則取小邦;小邦以下大邦,則取大邦。故或下以取,或下而取。大邦不過欲兼畜人,小邦不過欲入事人”。大國要有兼容並蓄容納小國的心態,小國要有侍奉大國的謙卑態度。初看老子是沒有一點平等的思想,做大國也要謙卑,做小國也要謙卑。我倒覺得老子是很現實的,畢竟平等隻是一種理念,這種理念在現實世界中總是絕對達不到的。按照老子的觀點,現實既然是不平等的,就要尊重社會底層的人,這是道家哲學的思想,天道損有餘而補不足,下方才是穩固的位置。習武之人都知道這個道理,馬步越低,中心越穩。人類社會結構往往為金字塔結構,金字塔底部是民眾,上部是精英特權,老子知道,這個結構要穩固,必需是底部基礎紮實,因此有“民為本,社稷次之,君為輕”,君在金字塔頂端,最輕。不重視民本,則大廈傾覆是必然的事情。羅馬帝國就是羅馬城裏的貴族苛稅太重,羅馬帝國民眾喪失勞動積極性,幹得那麽苦為什麽,就是為了繳稅?如今非洲人懶,海地人也懶,好像是貧困落後國家的普遍現象,這和羅馬帝國稅重一樣,這些國家人民已經沒有了獨立自主的希望,沒有了努力工作的意願。一個國家辛辛苦苦奮鬥十幾年,眼看就有起色了,被一個金融危機剪羊毛,一個武裝幹涉或顏色革命幹涉剪羊毛,馬上倒退回十幾年前。美國寅吃卯糧造成的全球金融海嘯,結果是美國量化寬鬆印鈔票,引發全球通脹,南方國家人口大麵積退回貧苦饑餓。所以,西方這種帝國周期性崩潰是曆史重複的事實。華夏文明則是一個令西方學者費解的超穩定係統,以民為本的社會結構當然穩定。毛很華麗,但皮之不存,毛將焉附?沒有了民本,精英和統治階層可得長久乎?
大國要有兼容並蓄容納小國的心態,小國要有侍奉大國的謙卑態度。老子這個觀點,當然和今天民族主義思潮格格不入。改革開放之初,中國就是小國,美國就是大國。中國三來一補等開放政策就是小國侍奉大國,為美國打工,以中國的資源和勞動力為美國人生產廉價商品。中國就是這樣在侍奉大國的過程中建立了龐大的製造業。中國的製造業就是郎鹹平說的“六加一”的一,經濟大餅美國拿六,中國拿一。美國把全球軍事力量的大部分團團圍住中國,如果美國打中國的話,按照郎鹹平的評估,是滅中國一,美國自損六。美國挑起戰爭,當然可以鯨吞中國的外匯儲備,但那是殺雞取卵,而且是賴債而以,美國經濟同樣要受重創,把金字塔底部炸掉了,金字塔頂部難道能浮懸在空中?在國際政治中,在地緣政治中,如今中國還是小國,航母才剛剛出來,中國很謙卑,遇事總是讓三分,這讓民族主義看著心裏很不爽。中國在利比亞那麽多項目被西方攪了一杆子,聯合國還隻能投棄權票,沒有使用否決權,完全是“小邦不過欲入事人”。沒有辦法呀,從改革開放,到WTO,到今天全球對中國實行反傾銷,中國總是低三下四,讓民族主義者心裏很窩囊。但是,老子是現實的,政治家不是思想家,思想家說這不合理、那不合理,政治家則斟酌哪個可行、哪個不可行。中國崛起的道理就這麽狹窄,實事求是,走可行的路。不被民族主義情緒左右動搖,不和意識形態理想所束縛,這是冷靜的政治家負責的行為。如果中國發展這條路都走不通,空談民主人權理想和民族尊嚴有何益?
中國建國以來一直實行“逆向種族歧視”政策,少數民族受到優惠政策。這就是“故或下以取,或下而取。大邦不過欲兼畜人”。漢族做為主流民族不要“過欲”,不要光給少數民族“機會平等”,明明全國按照漢族人習慣運行,“機會平等”就把少數民族困在落後貧困的地位之上。在美國和加拿大印地安人就是在“機會平等”條件之下就是難以擺脫貧困和落後。“大邦不過欲兼畜人”,就是王道。這和西方的霸道成對照,西方國家隻要能為“國家利益”拿到的東西,絕對不會讓步,這就是“過欲”。他們用軍事力量去強製他們國家利益最大化的國際秩序。所以,我對這個世紀是中國的世紀沒有任何懷疑。華夏文明吸收容納其它文化的胸懷不是西方學者所能理解的曆史事實。他們隻能費解。為什麽華夏文明延綿不斷?為什麽華夏文明超穩定?中國的崛起,一定是以“大邦不過欲兼畜人”的王道重整國際秩序。一些人以西方“國家利益”之上的強權政治話語煽情反對外交部送馬其頓23輛校車,在他們看來送校車的外交成本不如發射導彈解決外交問題有更強的民族自尊心。實際上,以華夏傳統文化來看,送校車是比發射導彈更好的泱泱大國的風度。這是“故或下以取,或下而取”。當我們汶川地震的時候,亞非拉許多比我們窮的國家捐贈救災物質,我們能不感動嗎?人同此心,心同此理。當中國自己學校還沒有校車的時候,中國送校車給馬其頓,此舉不亞於軍事結盟,這是鐵杆兄弟的情誼,這是王道。學過排隊理論的人就能明白,使得中國所有學校都配備上好校車要有很長時間才能完成。如果有兩個需要做任務,一個是中國所有學校都配備好校車,一個是援助馬其頓校車,以排隊理論決策,一定是先做容易做的事情,後作難做的事情。如果需要5年才能使得中國所有學校配備上好校車的話,那麽中國先送馬其頓校車就是提前5年享受外交成果的紅利。
“夫兩者各得所欲,大者宜為下”。“各得所欲”在今天國際政治中就是“互利雙贏”。一個穩定和平的國際秩序,主導的國家必需是服務於天下的大國,所謂“大者宜為下”。以前中國和周邊藩屬國家的關係有點這個味道,藩屬國家進貢,是禮節性來往,不是納稅。中國出兵保護藩屬國,是實質的支援,中國在曆史上以此還得周邊和平環境。昭君出塞、文成公主去吐蕃,都是大者為下換來的和平。到了明朝,鄭和下西洋,是朝貢外貿,鄭和散出去的財富比還回來的財富多得多,不過西方不信玉帛進貢外交,他們信奉炮艦外交,結果西方海盜來到中國沿海劫掠,建立了西方海上霸權。明朝本來是海洋貿易大國,本來以寬容和平的方式與西方文明接觸,碰上了西方強權政治的國際政治法則,世界從那時候起就是戰爭不斷的世界,一個老子不喜歡的世界,因為這個世界不是“大者宜為下”的世界,而是大者高高在上的世界,結果全球從那時候起就是動亂戰爭貧困現象源源不斷的國際社會。如今中國權貴高高在上也是社會動亂不安的根源。有權有錢的人為人民服務,才是“大者宜為下”,才能成就和諧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