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 (217)
2007 (225)
2008 (142)
2010 (96)
2011 (174)
2013 (239)
2014 (120)
2017 (1)
2023 (348)
2024 (102)
2025 (9)
俞飛龍的《反出CIA:一封來自海外的神秘電郵足本》是一本沒能出版的書。其真實性無從考證。但是,正如中國人讀《三國演義》了解古代政治一樣,讀《反出CIA:一封來自海外的神秘電郵足本》也可以從一個側麵了解當今國際政治。而且,都是可讀性很高的文學作品。都道出了某種時代的真實。正如魯迅所說,小說不一定是確鑿的真實,但可以是可能的真實。何況,《反出CIA:一封來自海外的神秘電郵足本》隻是真實性無從考證,並沒有排除其真實性的可能。
冷戰,美蘇雙方相互譴責,軍備競賽,但美蘇究竟沒有打起來,故說是冷戰。
軟戰,國家之間雖然沒有斷絕外交貿易的軍事獨立,卻可以從輿論文化心理著手,瓦解一個政權,以顏色革命和茉莉花革命推翻一個政權,《反出CIA:一封來自海外的神秘電郵足本》就描寫了這些軟戰的內幕。
書中講到南斯拉夫顏色革命的時候有這樣一段:
----
“他們在抗議,很顯然,他們決心抗議到底,可我完全不知道,我們要在這場抗議中扮演什麽角色,要在這場抗議中得到什麽。莫利,這是一個國家,有超過2000年的曆史,難道不值得我們尊重嗎?可我覺得我們對麵坐著的,是幾個失去理智,也許,也許還權欲熏心的年輕人,他們是否值得信任?看到他們看我們那種卑躬屈膝的眼神,我就想吐”,我誇張地用兩隻手捏著脖子,做了一個嘔吐的動作,“他們為抗議中還沒有人流血而顯得沮喪,我覺得,我覺得這完全不符合正常的人的感情”。
“嗬嗬,看來你們家的家學淵博,你姐姐是不是常在你耳邊嘀咕,要保持一顆‘與人為善’的心”?小史迪威看著我,臉上掛著揶揄的微笑。
“這個這個,我隻是一種直覺,隻是還不太習慣這樣的氛圍”,那個時候,我還不習慣在別人,包括在小史迪威麵前談論自己的姐姐,我擔心這會讓人覺得,我還沒長大。
“其實,那確實是一種可貴的品質,雖然它不太適合我們”,小史迪威漫不經心地翻看著茶幾上零散的、我們的南斯拉夫朋友留下的宣傳資料,開始向我介紹我們此行的任務、扮演的角色和南斯拉夫最新形勢等等。對我這樣的新手而言,小史迪威接下來的一番話,與其是在介紹任務和形勢,不如說是在給我上課來得準確。
他說,早在差不多10年前的1988年,美國就受到南斯拉夫有關方麵的正式邀請,向南斯拉夫派出了一個顧問性質的谘詢機構,它被當地媒體定性為“在南斯拉夫完成社會轉型過程,幫助南斯拉夫提供相關理論和技術性操作手段的非盈利性學術機構”,是南斯拉夫為迎合“新思維”而做出的一個“大膽創新”舉動。隨後幾年,這個機構周圍集聚起了一些媒體記者、激進的人文知識分子和親西方的經濟學家,而它的成果也有目共睹……南斯拉夫逐漸陷入思想混亂、民族矛盾、國家分裂而不能自拔。
“我們隻是給他們提供一個價值和姿態,然後就是等著它們在社會中自然發酵,這就象製作一盤奶酪,過多的操勞,製不出美味的奶酪,反而會使所有原料發臭”,小史迪威沒有了剛才那種懨懨欲睡的矜持,而是變得有些滔滔不絕,“象這樣的場合,我們最好的參與方式,是不說什麽,也不具體參與什麽,而隻是來到這兒。我們的到來,本身就在表明一種態度,這就足夠了,剩下的,是組織者和媒體的事,他們才是真正的主角,他們也富有經驗……”。
----
書中講到印尼排華暴亂有這麽一段:
----
記者?他們也得到消息了?準備去那邊采訪?看著愁眉苦臉的克勞特,我突然想到,如果記者真能迅速把雅加達的騷亂傳播出去,說不定這場騷亂會因為國際輿論壓力而馬上平息,我的哥們兼搭檔,可能心情會好受些。
我衝他們禮貌一笑,他倆也發現了我這個美國人,於是拖著行李在我旁邊大大咧咧坐了下來。
一搭訕,他倆果然是記者,一個是美聯社的,一個是《紐約日報》的,是駐雅加達的同事來電話告訴他們,說那邊發生了騷亂,場麵非常大,也非常壯觀,雅加達的人手不夠,要他們火速趕過去“增援”。
“聽說場麵很糟糕,很血腥,哦買糕噠,好像一場戰爭”,紐約時報的記者顯得有些興奮。
“好像是軍人,或者刻意把自己裝扮得和軍隊有瓜葛的歹徒,這不是第一次,我想這個國家還處於部落時代,不喜歡用文明的方式,而更習慣用直接的暴力解決問題,這幾年,在它那裏發生的幾乎每一件大事,都會讓我產生這種感覺”,美聯社記者一開口,就顯示出了自己比一般市民報紙記者有著更高眼界,“你們也是哪家新聞機構的嗎?也在為這件事這麽晚來趕飛機”?
……
在雅加達,在和兩位記者交換了名片,高興地分手後,我迫不及待向克勞特說出了我的這一困惑。克勞特撇了我一眼,“邁可,你太天真了,不要對你想的好事抱任何希望,我猜得沒錯的話,他們對這事根本作不了主,如果背後的目標沒達到,我敢打賭,那些他們也許真的很辛苦才得到的采訪,根本不可能見報”。
……
……
不過,雖然當時我們對騷亂的內幕了解不夠多,但克勞特對新聞界對這事的反應判斷很準確,在此事足足過了半個月後,《紐約時報》才開始刊登發生在印尼的這場悲劇(注釋:《紐約時報》在1998年6月初,才刊登出發生在印尼的針對華人的慘絕人寰的屠殺強暴新聞)。大扮“正義之師”,整個世界一時為之嘩然。
“看看這些可恥的媒體,它們可恥得已經完全沒有了底限”!克勞特把攤開在兩手之間、轉載了《紐約時報》報道的當地報紙搖得嘩嘩直響,“在受害者的屍體都已經化成了灰塵,早就成了太平洋裏的魚的腹中之物之後,這些可恥的家夥才開始搖唇鼓舌,裝模作樣‘聲討’這個它們其實極有可能也參與了背後交易的肮髒事件,更不幸的是,它們居然能達到目的,依然可以毫不費力地得到它們想要的聲譽——我相信,絕大多數民眾,依然會把《紐約時報》當做正義的化身,認為此舉再次顯示了他們確實具有值得社會尊重的良知,這真是個不可思議的世界”!
實際上,不單單是一般民眾,就連那些受害者,或聲援受害者的華人團體,也把《紐約時報》當作了救星和良知代表。《紐約時報》的報道甚至被這些群體當做了他們在世界範圍聲討印尼政府罪行的最熱門、最有力的證據。
老實說,直到在今天寫出這些往事的時候,我還沒發現究竟為什麽《紐約時報》沒被質疑,這其中究竟有什麽奧妙?事實上,《紐約時報》在這件事上的偽裝並不高明,發現這種偽裝隻需要追問一件事情,就是他們在東南亞、或雅加達是否設有記者站或辦事處。如果有,卻沒有及時刊登出那個地區發生的重大新聞,那麽,它在這件事上的立場無疑就顯得非常可疑。
但是,很遺憾,直到今天,我也沒看到有一家機構站出來對它提出這一質疑。
……
“你知道《紐約時報》為什麽會在這個時候,一切都早過去了的時候來報道這件事嗎”?克勞特用牙齒咬著一個樹根做的煙鬥——那是我倆在雅加達和伊拉姆塔婭會麵時,伊拉姆塔婭送給他的禮物——餘怒未消地盯著報紙問我。
“不清楚,按照您的說法,是不是因為它們已經完成了交易,覺得無所謂了”,我確實不懂這其中到底有何深奧之處。
“不,沒有這麽簡單,親愛的邁可,沒這麽簡單,這些已成舊聞之後,《紐約時報》還把它們報道出來,當然不能簡單地理解為是因為版麵缺新聞,或是因為什麽良心發現,而是,此舉依然可以間接羞辱中國政府,讓中國人、其他國家的人嘲笑中國政府,加大中國社會的裂痕”,克勞特放下報紙,取下嘴上的煙鬥指著報紙上刊出的大幅騷亂現場的照片,“真是讓人不得不歎服,隻不過改變了一下報道節奏,就做到了一箭三雕,既扮演了社會正義這個角色,又對已經屈服的印尼政府再次形成威懾,還可以同時打擊中國人和中國政府的尊嚴”。
-----
讀者看完這兩段,是否對軟戰有所了解?能否感覺到某種國際政治的真實?
俞飛龍的《反出CIA:一封來自海外的神秘電郵足本》407頁,比看《三國演義》容易,鏈接網頁可以下載。值得一看。
中國雖然是文明古老,但是,在偽裝方麵,很幼稚啊!哈哈!
[本文章已被閱讀了 1902 次 ]
但是,都偏重於“造謠中傷/惑眾”方麵。
而西洋的是注重在: “製造幻覺”方麵,殺傷力更大!!!
在老子的“道德經”裏,也沒有談到的!
希特勒也是專家啊!
大概就是中國人(和一些比較老實的人)比較傻,不懂,就被耍了!
這當然是安排好的.
應該叫每一個人都讀.
(本文章已被閱讀了 1591 次 )
...如果背後的目標沒達到,我敢打賭,那些他們(紐約時報的記者)...很辛苦才得到的采訪,根本不可能見報”。
[期間,《紐約時報》不報,後來就責備印尼排華的暴力,是人覺得紐約時報主持正義!]
...事實上,《紐約時報》在這件事上的偽裝並不高明,發現這種偽裝隻需要追問一件事情,就是他們在東南亞、或雅加達是否設有記者站或辦事處。如果有,卻沒有及時刊登出那個地區發生的重大新聞,那麽,它在這件事上的立場無疑就顯得非常...
而是,(延遲的報道)此舉依然可以間接羞辱中國政府,讓中國人、其他國家的人嘲笑中國政府,加大中國社會的裂痕”,
“我們隻是給他們提供一個價值和姿態,然後就是等著它們在社會中自然發酵,...象這樣的場合,我們最好的參與方式,是不說什麽,...我們的到來,本身就在表明一種態度,這就足夠了,剩下的,是組織者和媒體的事,他們(自己繼續做就搞亂了...).,.,.
你是一個專門為美國說好話的混蛋!
你的話,全不可信!
其實,英文有很多書(美國開放派人士寫的),罵CIA都很真實,很厲害的,
而其所言是可靠的! 。。。CIA他們是很黑!
連李敖的"陽萎美國"都不準在大陸出版,
[是洋奴 楊潔篪 反對!]
現在國內崇洋媚外的風氣如此盛,當然應該叫曆史學家李敖、以曆史故事的文章寫出來就火啦! 減少崇洋媚外的風氣了!
真不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