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 (217)
2007 (225)
2008 (142)
2010 (96)
2011 (174)
2013 (239)
2014 (120)
2017 (1)
2023 (348)
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動之於死地,亦十有三。夫何故?以其生生之厚。蓋聞善攝生者,陸行不遇兕虎,入軍不被甲兵。兕無所投其角,虎無所措其爪,兵無所容其刃。夫何故?以其無死地。
“出生入死”。這已經是家喻戶曉的成語了。先侃侃這個“出入”。
“老張呢?”一人問。
“他出去了。”答道。
這個對話,說老張出去了,但還有回來的可能。你看不見老張,不證明老張不存在。這是常識。但是,這種物質守恒的概念不是生下來就有的。小孩心理發育前期並沒有這個物質守恒的概念,小孩看不見某人某物,就以為此人此物不存在了。所以,你把小孩的心愛的玩具藏在身後,他就哭了,以為玩具沒有了;你把玩具再拿出來給他一看,他馬上又笑了,咦,怎麽這玩具有出來了呢。當然,這種逗小孩的把戲也玩不久,待小孩心理成熟了,明白了看不見不等於不存在,你把玩具藏在身後,他會去你身後搶,或者根本不離你,讓你自己沒趣。發現物質守恒定理的著名實驗是從稱花盆裏的土開始的,一棵樹長大了,這些木頭是從哪裏來的呢?澆水會使得水變成木頭?經過設計各種實驗觀察測試,科學家終於發現樹木把二氧化碳變為氧氣,那些木頭就是這些碳和水合成的,原來物質是守恒的。不要小看這個物質守恒定理,這是人類積累的最重要的知識智慧之一。那麽,古人也是如此,一個人死了,剛剛還能說話,怎麽就不動不語了呢,是不是也是什麽“沒有了”並不等於“不存在”呢,於是古人把這個看不見的可能存在的東西叫作“魂”,這個“魂”到了陰界。從陰界出來就是“出生”,回到陰界了就是“入死”,這是“靈魂不滅”定理,和“物質不滅”定理產生的過程非常相像。“出生”,來到人世;“入死”,離開人世,這個出入的是“魂”。
“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動之於死地,亦十有三。夫何故?以其生生之厚”。“徒”,左邊是“亍”字邊,表示街道,右邊是兩隻腳,本來就是“行走”的意思。如徒步串聯。如今美國校園不安全,鼓勵晚上自習後結伴而行,所以,走在一起的都是同黨。《廣韻》黨也。《張衡·思䣥賦》朋精粹而爲徒。老子這句中的“徒”就是“類”的意思,人分三類:長命的(生之徒),短命的(死之徒),和本來可以長命的卻短命了(人之生,動之於死地)。十有三,可以理解為三分之一。這長命的和短命的,就是算命先生給算的命,這是按照“靈魂不滅”定理前世修為決定的,還有三分之一,前世修為挺好的,這世給糟蹋了(人之生,動之於死地)。“夫何故?以其生生之厚”。這句中前一個“生”是動詞,後一個“生”是謂語。“生生之厚”,太多名利追求了。
“蓋聞善攝生者,陸行不遇兕虎,入軍不被甲兵。兕無所投其角,虎無所措其爪,兵無所容其刃。夫何故?以其無死地”。兕si4,獨角獸,如犀牛那樣的動物。善攝生則無災難。道家講性命雙修,修習性,按照道來生活,命運也改了。《菜根譚》講的就是修改命運的故事。道家修性與世無爭,與世無爭則避禍趨福,因此修性也修命。
出生入死,按照“靈魂不滅”定理,那就是一個過程,生之越快,死之越速,過程加快了嗎。說以道家講恬淡清靜,放緩過程,就可以長壽。“生生之厚”加快了過程的速度,是“動之於死地”。“退一步海闊天空”,如此與世無爭,自然心情舒暢而長命,而且,避開似非之地,“以其無死地”,自然減少飛來橫禍。
如果命運都是後天的,那麽就不會有天性之區別,就不會有“生之徒,十之有三,死之徒,十之有三”。而應該“人之初,性本善”,大家來到世界都是一樣的命,都靠後天努力和環境造就。孔子是重視後天環境造就,固有“孟母三遷”之典故。當然,後天環境也可以解釋“生之徒,十之有三,死之徒,十之有三”,社會環境不是平板一塊,社會有階層,如種姓社會後天努力徒勞,那就是命。如生在英國皇家和生在巴勒斯坦難民營,命運肯定不同。但是,那不叫“出生入死”,而叫“誕生滅死”,靈魂不守恒,可以被創造出來也可以被消滅掉。
謝謝冒泡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