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 (217)
2007 (225)
2008 (142)
2010 (96)
2011 (174)
2013 (239)
2014 (120)
2017 (1)
2023 (348)
2024 (102)
2025 (5)
名與身孰親?身與貨孰多?得與亡孰病?甚愛必大費,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
“名與身孰親”?孰是熟的古字,就是烹熟的意思。後來孰字被借用為疑問代詞,孰字加個火字底變為熟字延承本意。孰作為疑問代詞,可表示“誰”?“什麽”?“哪個”?。這句話直譯就是“名與身哪個親”?這個問題,老子沒有直接回答。但中國曆代名人給了回答。其中最著名的當屬嶽飛《滿江紅》裏那句“三十功名塵與土”。高人隱士皆鄙視功名。這和今天市場經濟不同,圍繞出名的產業是廣告業,公司除了市場營銷部以外,還有公共關係部門。中國很長一段曆史是帝王將相控製社會資源,有無功名無所謂。帝王將相采納了你的策論,你就影響了社會。現代社會不同,名氣是可以左右社會資源的權力。所以有了名人效應,品牌戰略。如給奴隸主一個諾貝爾和平獎對全球資源的控製就很有作用。封建社會功名是虛榮,是已經產生社會影響以後得到的皇帝的嘉獎;今天社會功名是贏利點,是左右影響社會資源配置的實力。
“身與貨孰多”?
多。“此木為柴山山出,因火而煙夕夕多”。這把“多”字拆為兩個“夕”,是金文訛傳。實際上甲骨文是兩塊肉,這個“肉”字偏旁現在又和“月”字偏旁混淆在一起了。“多”在甲骨文就是兩塊肉,古代祭司後分賜胙肉,分到兩塊,就是比別人多。“身與貨孰多”?今天通俗的話就是“要錢還是要命”?這個問題老子一樣沒有回答。但是,中國傳統文化中常有看淡身外之物的情結。記得在工廠工作的時候大家蹲著一起吃飯聊天,吃得帶勁的一位就會說“吃到肚裏才是自己的,其它都是身外之物”。這是老百姓的答案。也要名人的答案,如陶淵明的《歸去來兮》:“歸去來兮,田園將蕪,胡不歸!既自以心為形役,奚惆悵而獨悲”!“心為形役”就是貨多困身。陶淵明選擇身而舍棄貨,掛印還鄉。古時得以還鄉,如今農民工入城不得返者多已,工業化城鎮化如滾滾潮流無人可擋。又如蘇東坡名句:“長恨此身非我有,何時忘卻營營”,就有“人在江湖身不由己”之歎。人類文明的今天每天都創造大量財富,但是,這些財富並沒有給人類帶來和平與自由,個人麵對燈紅酒綠的社會感到越來越渺小,越來越無能無力。馬克思講這中現象稱為“人類的異化”:人類創造了資本,但是,不是人類控製資本,反倒是資本控製了人類。美國民主政治能否控製華爾街?自2008年以來美國國會一直在尋找解決方案。改革開放三十年了,中國現代化資本積累也迅速增加,隨之而來的問題就是:究竟是中國人民控製這些資本,還是這些資本控製中國人民。“身與貨孰多”?這依然是一個有待解決的問題。
“得與亡孰病”?這個解答在老子五十八章:“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得不足喜,失不必悲。有得必有失,有失必有得。公司運作,要有贏利之得,必有成本之失。詩人李白雲:“千金散盡還複來”,就是一種不計較得失的心態。範仲淹《嶽陽樓記》:“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更是置得失於度外。
“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知足知止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已經是常識了。在文學作品中,《紅樓夢》有詩雲:身後有餘忘縮手,眼前無路想回頭。市井人情世故中有言道:泥水匠砌門――過得了別人也過得了自己。人生哲理有:滿招損,謙受益。道德教育有:謙虛使人進步,驕傲使人落後。哲言有:物極必反。 老子“知足不辱,知止不殆”與儒家中庸相通,深入中國文化各個角落。“知足不辱,知止不殆”,老子為什麽說出一些國人熟知的生活哲理?我以為,不是老子說出平常道理,而是老子的哲學深入到百姓生活當中,是老子的哲學經過兩千多年的傳承已經成為華夏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這種知足知止的心態,並非所有文化都崇尚。記得一次上課,一個印度同學講他對一個商業案例的分析,說把利益與對家半分,我聽著挺在理,不覺得怎樣,不料全教室大嘩,所有西人同學都質疑印度同學的做法,說你既然能夠拿下全部利益,為什麽還有留給對家?這就是東西文化的區別,我們認為是常理,一神教文化卻認為是反常。
如今許多人認為中國人素質差,並把中國人素質差歸結為沒有宗教。實際上,西方宗教是製度化宗教(institionalized),而中國的宗教才是深入人心的。如今提倡信仰自由,信上帝和信太上老君沒有什麽優劣問題。而宗教可貴的是虔誠,虔誠就是講教義的一套哲學實踐到日常生活中間。《聖經》說“愛你的敵人”,可曾看見美國有幾個基督徒愛本拉登的?相比之下,道家鼻祖老子的哲學早就融入到中國人的血液中間。西方教徒每星期做禮拜,那是製度化,不是把教義哲學應用到日常生活中,虔誠的基督教隻是少數,而中國把釋道儒哲理實踐到生活中的人非常普及,所以說,中國人幾乎都是虔誠的教徒,無需製度化宗教施加壓力來實踐一種哲學。中國人和西方人哪個更有宗教,把宗教建立在製度上更加宗教還是建立在人心上更加宗教?
我希望中國商人是真正的儒商,不要像西方那樣,經濟餅做大了,分餅不留餘地。希望我的印度同學不要被西化了,保留東方的傳統。中國貿易概念是互通有無,而西方貿易是一種霸權工具。互通有無的貿易提高貿易各方的生活水平,霸權工具的貿易是欺行霸市、是維持南北商品剪刀差的壟斷貿易。我們知道,人類文明的進步很大程度在於不同文明之間的交流融合,輪子、造紙、豆腐等發明無需發明兩次,有一次發明就可以傳播到其它文明中間去。但是,如今西方為了維護商業壟斷,迫使許多科學技術的發明被迫被多次發明,原本用於激勵技術發明的知識產權製度被用作貿易壟斷手段,阻礙了技術的傳播和應用。西方技術要價太高,高得重新發明成本比傳播成本還低。就阻止技術傳播和應用這點來看,西方已經在末落過程中了。知識產權要價不著邊,就是不懂“知止不殆”,不知“知止不殆”,就不得長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