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治通鑒》評說

版權說明:歡迎非商業贏利目的轉載轉貼我的文章。轉載轉貼時請注明唵啊吽筆名和博客鏈接。
個人資料
唵啊吽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歸檔
正文

中國航母南沙戰略

(2011-05-18 14:59:57) 下一個
中國有航母了,南沙要回到中國實際控製了,什麽是南沙戰略呢?

建國至今中國不製定國際規則,而是按照美國主導的規則參與國際政治角逐。如今國際政治是叢林法則,強權政治,民族利益和國家利益是國際政治的目標。但是,主權和民族是西方概念,這種上層建築不符合全球化的經濟基礎,勢必引發爭端,這些爭端不是中國能夠避免的。然而,當中國航母駛入南沙群島以後,南沙群島海域的規則就應該由中國來製定,中國的規則應該符合全球化的經濟基礎,才能保證東南亞經濟和平發展。中國和南洋的關係,要從曆史角度來審視。所謂以史為鑒,回顧曆史,麵對現實,才能籌劃未來。

話說四千年前大禹治水後建立了夏王朝,根據《尚書·禹貢》記載,大禹將中國分為九州,評估各州物產,製定進貢製定,所謂“任土做貢”,即評估資產,按照資產價值納稅。《尚書·禹貢》最後一段說:“五百裏甸服:百裏賦納總,二百裏納銍,三百裏納秸服,四百裏粟,五百裏米。五百裏侯服:百裏采,二百裏男邦,三百裏諸侯。五百裏綏服:三百裏揆文教,二百裏奮武衛。五百裏要服:三百裏夷,二百裏蔡。五百裏荒服:三百裏蠻,二百裏流。東漸於海,西被於流沙;朔、南暨聲教,訖於四海。禹錫玄圭,告厥成功”。五服是按照距離首都的距離劃分的區域,四千年前交通運輸能力差,離首都越遠,控製就越小。即按照離夏朝首都偃師二裏頭為中心,五百裏一服為一區劃,五服即1250公裏,南下剛好到達廣東。東邊到達海岸,西部到達沙漠,“朔、南暨聲教,訖於四海”,從廣東出南洋,將中華文化遠播到五洲四海。即當時南洋是經濟政治無法控製的地方,以教化影響。

華夏有文字記載文明從一開始,中原對外就不是征服,而是教化。(參看中國的軍墾與西方的商征 )。

主權是西方概念,是民族國家概念。在西方政治學中,國際政治的行為主體是民族國家,是利益終結點。中國是文明國家,不是民族國家,中國現在不是一個民族國家的崛起,而是一個文明的複興,所以,在處理南沙群島的時候,“擱置主權,共同開發”是打破西方政治規則,複興華夏文明的切入點。中國古代是家、國、天下,在家之上是國,在國之上是天下。羅馬帝國滅亡,原羅馬統治就地中海就不複是羅馬,原因是羅馬是最高的政治實體:民族國家,滅亡就沒有了。中國曆代更迭,一個王朝滅亡了,天下還在,中國的最高政治實體是天下。西方講法製,國家按照法統,國家滅亡了,法統就斷了。中國講天下,天下按照道統。合於道,即可統治。“民為重,社教次之,君為輕”。“得民心者得天下”。 “民以食為天”。天下是人民的天下,不是那個國那個家(社稷君王)的天下。社稷君王可以滅,天下不滅。所以華夏文明朝代更迭,但中國從來都不滅。南海大陸架石油資源,以西方主權論,是零和博弈;以中國天下論,可以雙贏。南海資源,以民族國家利益論,是中國崛起的絆腳石;以華夏文明複興論,可以是南洋和平的紐帶。如今經濟全球化了,南方國家資源被北方壟斷資本控製,北方國家資源還是北方壟斷資本控製。如果中國控製了南海資源,是和北方國家一樣的強權政治嗎?中國崛起一定走德日二戰前崛起的老路嗎?肯定不會。德日是民族國家,不是文明國家。德日重來沒有主導過人類領先的文明。

秦統一中國後,設立南海郡,即今天廣州口岸。中國古代天文曆法世界領先,中國發明了指南針,發明尾舵和密封艙,這三個中國古代發明至今依然是航海的核心技術。加上天文星相領先,海上不迷失方向,中國自古是航海大國。三國時期就從番禺(今廣州)將陶瓷絲綢海運到東羅馬,唐宋其間廣州發展為東方第一大港。唐朝《皇華四達記》記載了兩條海上絲綢之路,一路是廣州到日本的航路,另一條是從廣州起經南海和印度洋沿岸到的紅海地區的“廣州通海夷道”,全長14000公裏,是當時世界海上最長的通商航線,廣州“江中有婆羅門、波斯、昆侖等舶不計其數,並載香藥、珍寶、積載如山,其舶深六七丈”,使得廣州得以“雄藩夷之寶貨,冠吳樾之繁華”。這個通海夷道,無疑是“朔、南暨聲教,訖於四海”將華夏文明傳播到了南洋。

南宋期間蒙古人南下,中原大量漢人南遷,翻越南嶺山脈,經南雄珠璣巷到珠江三角洲,而原來的南方百越遷入東南亞,如泰國祖上大至是那時候從中土遷入的。明朝鄭和下西洋,必經馬六甲海峽,航海等季風,在馬六甲海峽北端檳榔嶼駐紮,使得檳城成為商港,是馬來亞最初的華夏文明啟蒙。那時候海貿,是中國主導的玉帛往來,是朝貢外交,不以牟利為目標,一直與基督教和伊斯蘭教相安無事。第二次人口大遷移是滿族入關,大量華人下南洋。但是,那時候還是天下概念,沒有國家主權概念,下南洋去就去了,但這些華人對滿人統治的清朝是有敵意的,而且,按照農業國家的理念,人口和土地是經濟體係的中原資源,人口走失,被清朝視為反叛,所以,東南亞華人對中國有某種五味雜陳的心態是有曆史原因的,這有如今天台灣人對大陸人的態度相當。與中國農業社會對出海國民態度相反,西方出海受王室封官賜爵,結果,荷蘭海盜來到南洋的時候,屠殺中國海商,西方海商有王室支持,中國海商受清廷蔑視,中國對南洋的影響逐漸消失。(參看中國的軍墾與西方的商征 )。

沿用夏朝五服概念,東南亞是中原的藩屬,是天下治理之一部分,因為中原政權與東南亞諸王有朝貢貿易往來,即化幹戈為玉帛,中國商船並不贏利,隻是交好。自從西方海盜來到南洋以後,和平的朝貢海貿規則被改變為西方的擄奪式貿易,以至東南亞分為民族主權國家,是西方殖民後的政治概念。

鴉片戰爭期間,廣東增城縣中新鄉客家人鄭景貴下南洋,到了馬來亞霹靂省,即馬六甲海峽北口檳榔嶼附近的沿海陸地,開采錫礦。霹靂省錫礦是河中堆積的錫砂,采錫就是淘沙,和淘金一樣。廣東重水田,用水車,鄭景貴發明了水車結構相似的隔槽淘礦,使得馬來亞錫礦成為國家進入現代化的第一個支柱產業,把西方的金融業和商業吸引到了馬來亞。英國殖民統治從印度東擴,來到馬來亞,鄭景貴被英國封的地方首領(Captain),隔槽淘礦不是鄭景貴的唯一發明,鄭景貴學習西方工業技術,不斷革新,而鄭景貴經營的太平市的錫礦,起了馬來亞經濟起飛的作用。1872年有4萬多華僑在馬來西亞開采錫礦,1883年馬來亞成為世界最大的錫生產國,1895年馬來亞錫生產占世界產量的54.8%,其中95%為華僑經營的錫礦開采出來的。1979年馬來西亞生產全球31%的錫。馬來西亞首都吉隆坡也是錫礦開采發展起來的城市。後來馬來亞興起橡膠業,是西方引進的。錫業和橡膠業是馬來亞兩大支柱產業。60年代印尼反華,大批華僑回國,在海南島建立華僑農場,種植橡膠和胡椒。

話說回頭,南洋和中土是有千絲萬縷的聯係,而這個聯係近三百年被消弱,是西方文明侵蝕華夏文明的結果,如今華夏文明複興,則應該是恢複自古的聯係。如果華夏文明真的是複興的話,那麽,西方文明規則就應該在東南亞讓位於自古的華夏文明規則。以西方現代國際政治規則來看,南沙群島沒有和平解決方案,有也是軍事強製性的,不符合華夏的道統。和平解決南沙群島,應該是華夏文明複興,收複失域的第一步。

具體應該怎麽處理,我也不知道。把幾個想法放在這,算是拋磚引玉。

1、暨南大學應該到東南亞各國開設分校。暨南大學的“暨南”兩字,就取之於《尚書·禹貢》的“朔、南暨聲教,訖於四海”。

2、海外漢語教學計算機化。為什麽?漢語計算機輸入比英文還快,是信息時代複興語言。

3、在東南亞,尤其是越南,推廣漢字。越南原本就使用漢字,被法國殖民後被拚音化了,廣西邊界要多用越南語讀漢字,實際東南亞講客家話和粵語的很多,但要在漢語之外的語言推廣漢字,去西方殖民遺毒。

4、如今全球經濟一體化,資源實際上不受國界限製,跨國公司早已成為國際政治的政治力量之一,在某種意義上來說跨國公司是超越主權的。主權範圍內無非是收稅,但改革開發前這個是上繳利潤而不是上繳稅。南沙共同開發,可以用相鄰鄰國股份製,作為免稅經濟特區,中國航母所到,中國要贖回鄰國已經開發油井的相應的股份。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