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 (217)
2007 (225)
2008 (142)
2010 (96)
2011 (174)
2013 (239)
2014 (120)
2017 (1)
2023 (348)
2024 (102)
2025 (9)
大道泛兮,其可左右。
萬物恃之以生而不辭,功成而不有。
衣養萬物而不為主,可名於小;
萬物歸焉而不為主,可名為大。
以其終不自為大,故能成其大。
“大道泛兮,其可左右”。泛,普遍,廣泛,無所不在。“其可左右”,能力超強,可左也可右, 但沒有強烈的目的性和計劃性,“可”, 聽其自然。
“萬物恃之以生而不辭,功成而不有”。天地萬物賴普遍泛濫的大道而生,大道不會因為動物是大灰狼還是小白兔而有所偏袒,不會因為植物是草還是莊稼而有所偏愛,都陽光普照,雨露遍施,是謂“不辭”。“功成而不有”,不居功,不要求回報,不要求服從,不要求供奉,沒有主宰的欲望,所謂“無緣大慈”,“無相布施”。“功成而不有”,似乎把大道擬人化了,把大道賦予了人格。如果這樣理解的話,倒和一神教的上帝有上一比。上帝創造了世界,所以要求世界絕對服從上帝,否則上帝就降怒。如果認為道是人格化的,那麽中國的上帝“道”和西方的上帝確實是大相徑庭。但是,我寧願 把“功成而不有” 理解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中的“人”效法“道”修養。“萬物恃之以生而不辭”是寫“道”,“功成而不有”是寫“人法道”。勸誡世人不有貪天功為己有,對眾生要有無緣大慈。“萬物恃之以生而不辭,功成而不有”,是一種超脫,是對名利的超脫,“功成而不有”,但不是出世,因為“不辭”,對人間一樣和光同塵。不是避世超塵脫凡,而是“泛”而“可左右”地在人世間。
“衣養萬物而不為主,可名於小;萬物歸焉而不為主,可名為大”。前半段是道之於萬物,後半段是萬物之於道。道衣養萬物而不主宰萬物,對比上帝創造萬物而主宰萬物。萬物歸於道而道亦不主宰萬物,對比教會崇拜上帝為“主”,區別截然相反。“可名於小”,莫以善小而不為,無微不至,大道“泛”至細微的一事一物。萬物歸焉而不為主,雖然萬眾向往,依然以平常心平等以待,這是有容乃大,包容天地三教九流。
“以其終不自為大,故能成其大”。這是“道”的悖論。“有意栽花花不開,無心插柳柳成蔭”。這是“道”的方法,無為無不為。中國永遠不稱霸,但是,把這種道家“無為”方法用於國際政治,可能天下終將要被中國所包容。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就是“以其終不自為大,故能成其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