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治通鑒》評說

版權說明:歡迎非商業贏利目的轉載轉貼我的文章。轉載轉貼時請注明唵啊吽筆名和博客鏈接。
個人資料
唵啊吽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歸檔
正文

侃侃而談道德經(26)

(2011-02-24 20:24:48) 下一個
重為輕根,靜為躁君。是以君子行,終日不離輜重。雖有榮觀,燕處超然。奈何萬乘之主,而以身輕天下。輕則失根,躁則失君。

“重為輕根”,辦事要穩重而不要輕率,做人要持重而不要輕浮。老子主張道法自然,基於對世界的觀察,事有輕重,不可不察。如一棵樹,輕飄的枝葉沒有了,隻要根還在,就能夠再抽枝發芽,長新的枝葉,所有,寧可舍棄枝葉,也要保住根本。“皮之不存,毛將焉附”,皮為重,毛為輕。“留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山為重,草木為輕。

“靜為躁君”。中醫配藥,有君藥和臣藥,即有主次之分。老子哲學有兩分法,君臣、根葉,輕重、靜躁。這些都是對立統一的兩麵,但又有主次之分,所謂矛盾的主要方麵,起支配地位的方麵。老子十六章說:“致虛極守靜篤。萬物並作,吾以觀複。夫物芸芸各複歸其根。歸根曰靜……”。中西文化往往有對立。例如“有”和“無”這兩個對立的概念,同樣是辯證法,老子認為“無”是根本的,“有”是從“無”中生出來的,無中生有。而黑格爾認為“有”是根本的,“無”是從“有”中生出來的。黑格爾《大邏輯》第一篇就是《有論》。“靜”和“躁”也一樣,華夏文化崇尚“靜”,而西方文化崇尚“動”,“躁”是“動”的貶義詞。同是黃金定律,西方是“One should treat others as one would like others to treat oneself”,即“對待他人要向你喜歡別人對待你一樣”,西方教徒西方聽道,就一天到晚向陌生人傳教。華夏的黃金律是“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所以中國釋道儒都沒有向陌生人傳教的習慣,都是等待有緣的人自己來入教。西方稱“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是銀律。西方尚“動”,華夏尚“靜”。

“是以君子行,終日不離輜重”。無論走到哪裏,都帶著輜重行李。無論幹什麽事情,都需要有辦事的資源。輜重是行走世界的根本。行走是“躁”,輜重是“靜”, 行走為“輕”,輜重為“重”。

“雖有榮觀,燕處超然”。世間的富貴榮華不是根本的東西,做人不可強求,強求就失去根本,對於富貴榮華要超然處之。身心健康才是根本。有了身心健康,才可以談追求富貴榮華,沒有身心健康,富貴榮華又有何益?人之所以是人,就是要有思想、有信仰、有精神;有了這些做人的根本,就可以“燕處超然”地對待榮華富貴。

“奈何萬乘之主,而以身輕天下”。周幽王愛褒姒,讓人點烽火台以逗取美人一笑。烽火台為國防建設重要設施,用來與情婦調情,真是不知輕重。李後主身為皇帝,不知打理國事,倒是做出絕代好詞,但是,在皇位是有責任的,李後主不理國事,最後落得亡國的結局。這兩個都是“萬乘之主以身輕天下”的例子。孟子雲:“民為重,社稷次之,君為輕”,這是輕重的秩序。“皮之不存,毛將焉附”,沒有民,何來君?“以民為本”,本就是根,根本。“輕則失根,躁則失君”。看來老子思想並非完全的虛無主義,還有根本,有著重。如果老子思想是虛無主義,也是視“輕躁”為虛無。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