侃侃而談道德經(16)
(2010-12-03 07:30:46)
下一個
侃侃而談道德經(16)
致虛極,守靜篤。萬物並作,吾以觀其複。夫物芸芸,各複歸其根。歸根曰靜,靜曰複命。複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歿身不殆。
“致虛極,守靜篤”。這是古時候人類認識世界的道家方法。古時候認識世界主要是觀察和思考,不是今天科學那樣有實驗測試等手段。觀察要細致,所謂致虛極,即觀察事務微小的變化,比如說,潮漲潮落,要觀察到潮水剛剛開始上漲的微小變化才能記錄準確的漲潮落潮時間。守靜篤,思考時要靜下心來,集中精力,才能理順天文地理。如思考潮漲潮落,這潮水初動之時還有什麽事務變化?古人沒有牛頓的萬有引力理論,也可以觀察到潮水和月亮的關係,異能思考出其中的一些規律。
“萬物並作,吾以觀其複”。萬物都是運動的,而且都在運動,如此紛擾的世界,怎一個“認識”了得?那麽,要觀察認識這個世界,最好找出規律性來。注意,那個年代的規律性,不是科學實驗得出來的,而是觀察出來的。那麽,觀察出來的規律性,主要特點就是周期性。“複”就是往複,周而複始。日夜、四季、行星等等都有周期運動。
“夫物芸芸,各複歸其根”。不同的事務雖然有不同的周期律,但是,它們總是往複地回歸到其根源。“複歸”不是“回歸”。從北京走到天津,再從天津走回北京,是“回歸”。從天津乘船到舊金山,穿越北美大陸,在橫渡大西洋,在從歐元大陸走到北京,就是“複歸”。在控製條件下的科學實驗可以做一些“回歸”的試驗,但是,時間是單向的,古時候觀察事務的變化是觀察周而複始的現象,是等待“複歸”。如看到地裏長出草了,這草是怎樣長出來的呢?等明年開春再“致虛極”地觀察一遍。第二年再仔細觀察,啊!發現了!那芽是從根上長出來的。“歸複其根”。根,原本。
“歸根曰靜,靜曰複命”。萬物運動始於靜。這運動不限製在機械運動,可以是生物運動,氣候變化,人事更迭。但是,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一個轟轟烈烈的運動也有其開始的從無到有。如日夜周而複始。中國古人認為子時是最安靜的,而子時有一陽生,即運動開始了。所謂於無聲處聽驚雷。孔明借東風,說的是冬天西北風季風期間,何來東南風?據說是冬至至靜之時有一陽初動,大地回暖。“歸根曰靜”,這是陰陽運動的哲學理念,就運動是從靜止生出來的。“靜曰複命”,這是一個從自然現象類比人類社會的轉折。“周而複始”是有限的宇宙空間內的物質在無限流逝的時間裏運動的必然結果,老子觀察不繆。動生於靜,陽生於陰,有生於無,這是樸素陰陽哲學的命題。而“命”是表現出一種意誌。古字中“命”和“令”是一個字,就是人搖鈴發號施令的意思。如果“靜”是自然界事務的根本的話,那麽“命”就是人事的根本。“靜曰複命”,有點像今天說的項目管理,一個項目完成了,再啟動另一個項目。所謂項目或產品的生命周期,完成一個,再“守靜篤”地認真計劃下一個項目。“歸根曰靜,靜曰複命”就是說自然現象有其原因,社會現象也有其原因。
“複命曰常,知常曰明”。“常”就是社會運動的規律。找到社會現象的原因“命”了,就認識了社會運動的規律“常”。知道了社會運動的規律才是明白人。
“不知常,妄作,凶”。不知常:不了解社會規律;妄作:不按照社會規律辦事;凶:不能達到決策的預期。
“致虛極,守靜篤……觀其複……複命曰常……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歿身不殆”。這段很像《大學》的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齊治平。
知常容:人的行為思想是在其成長的環境中形成的,知道了這個原因和規律,就那個容忍不同觀點和看法了。
容乃公:能容忍不同的觀點和風格,對待事務才能不帶偏見,處理事務才能公平。
公乃王:處理事務公平才能治理好國家。
王乃天:治理好自己的國家才有能力建立和諧的國際秩序。
天乃道:天下太平才符合理想的人類發展途徑。
道乃久:理想的人類發展途徑才是可持續的發展途徑。
歿身不殆:理想的可持續的人類發展將不倚賴一兩個得道的英雄,他們建立了理想社會以後,這個理想社會就會自己持續地運行。如秦始皇統一度量衡統一文字以後,中國大一統格局就貫穿了中國曆史的主線,不因為秦始皇的死亡而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