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治通鑒》評說

版權說明:歡迎非商業贏利目的轉載轉貼我的文章。轉載轉貼時請注明唵啊吽筆名和博客鏈接。
個人資料
唵啊吽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歸檔
正文

侃侃而談道德經(2)

(2010-04-05 16:00:58) 下一個

2、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矣;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故有無相生,難易相
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後相隨。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
教。萬物作焉而不辭。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上一章講到“名”就認識事務界定事務概念抽象的過程,界定概念的方法就是一事務相對其它事務界定出來的。有是相對無來說的,易是相對難而言的。美相對於醜,善相對於惡。這是陰陽辨證法。

 

如此解釋,就是價值中立地純學術討論認識論和方法論。但是,前後兩句顯然有一種生活態度的價值傾向在裏邊。如果我們把第一句改為“天下皆知惡之為惡,斯美矣;皆知不善之為不善,斯善已”,則也可以與“故有無相生,難易相
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後相隨”相洽,但無法表達出原句的價值傾向。老子原文,有一種對“善”和“美”不屑一顧的消極出世的態度,這態度與此段結尾“無為”的政治態度相照應。與價值判斷不同是是物理表述,如把“短長相形”改寫為“長短相形”意思是完全一樣的。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矣;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這句話用了中國兩個傳統哲學理念,一是陰陽辨證,二是物極必反。“美”是好的,但一“皆”就物極必反了。“善”是“善”的,一“皆”就物極必反為“不善”了。道家這些哲學思想來源於儒教經典《易經》。《易經·乾卦》“上九:乾龍有悔”就是闡述物極必反的一例。道家在春秋戰國時代多是隱士,老子也是騎青牛遁世而去,道家和儒家就哲學學術思想一脈相承,但就人生態度來說是一個出世一個入世。

 

讓我們回顧一下曆史,看看老子生活的是什麽年代。

 

《史記·老子韓非列傳》記載:老子者,楚苦縣厲鄉曲仁裏人也,姓李氏,名耳,字摐,周守藏室之史也。孔子適周,將問禮於老子。老子曰:子所言者,其人與骨皆已朽矣,獨其言在耳。且君子得其時則駕,不得其時則蓬累而行。吾聞之,良賈深藏若虛,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去子之驕氣與多欲,態色與淫誌,是皆無益於子之身。吾所以告子,若是而已。孔子去,謂弟子曰:鳥,吾知其能飛;魚,吾知其能遊;獸,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為罔,遊者可以為綸,飛者可以為矰。至於龍,吾不能知其乘風雲而上天。吾今日見老子,其猶龍邪!老子脩道德,其學以自隱無名為務。居周久之,見周之衰,乃遂去。至關,關令尹喜曰:子將隱矣,彊為我著書。於是老子乃著書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餘言而去,莫知其所終。

 

“周守藏室之史”就是周朝國家圖書館館長。孔子去國家圖書館問古代的“禮”。禮本來是祭祀大事的程序,但是,周朝權力在春秋時代已經是名存實亡,“禮”這種老古董諸侯已經不太尊重了,一個無權無勢的孔老二到一個沒落的朝都裏與朝廷圖書館館長探討“禮”這種“國家大事”,這是很經典的時代鏡頭。

 

春秋戰國時代是中國內憂外患大變動時代,是戰爭頻繁且經濟發展的時代,是思想百花齊放的時代。春秋戰國使得周朝二百來個國家最後被兼並為統一的秦朝。周初的國,就是一個小城邦。是農耕文化的社會結構。城邦本來就是軍民工商一體的政治生產生活單元,有點類似與人民公社。城邦要保護耕地,抗擊遊牧族侵擾。這些城邦小之謂“國”,大之謂“邦”。所謂中原麵對東夷、南蠻、西戎、北狄之說描畫的是中原與四周抗衡的圖像,而實際上是華夷雜居,農耕文化與遊牧文化犬牙交錯,而農耕文化不斷擴張,乃至最後秦統一將農耕文化連成一片地理區域,到漢朝戎狄蠻夷才明顯界定中原與外域的區別。當時許多國都有城,是農耕文化擴展,軍事占領處女地新建的城。這個過程有點向今天長三角和珠三角工業文化的城鎮化擴張而農耕文化區域不斷消失的過程。農耕與遊牧文化衝突融合可上溯到炎黃。阪泉之戰遊牧族黃帝打敗農耕族炎帝後,合炎黃兩族為華夏族。春秋戰國的兼並過程是農耕文化的擴張的過程,也是民族融合的過程。與戎狄夷遊牧文化不同的是,南蠻楚文化也是農耕文化,是與中原文化競爭的文化。老子出生地苦縣本來是陳國的,楚國問鼎中原,滅了陳國,苦縣才成為楚國地域。最先發明郡縣製的也是楚國。秦國是後發優勢,吸納了各國的先進文化,包括楚國的郡縣製。楚國是“死於安樂”,而秦國是“生與憂患”,因為中原受遊牧侵擾比南方更頻繁,製度變化速度快。今天美國製度是優越的,但中國製度變化速度更快。

 

春秋戰國兼並過程,是貴族封建製沒落而的過程。春秋時代周朝大權旁落給霸權,戰國時代霸權又旁落給士大夫。那些權力暴發戶往往不知禮,而知禮的貴族反倒大權旁落流落到民間成為無權無勢的平民,於是原來貴族封建時代被貴族壟斷的學術散布到了民間,興起了相對超脫於權力和利益的民間自由學術。孔子到周朝問禮老子就是這樣一個特寫鏡頭。屈原《離騷》“帝高陽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是感歎祖上高貴的身份,而自己抱負無一能拓展,這就是貴族沒落的寫照。當權的不講“禮”,講“禮”的不當權,所以才有了孔子的“克己複禮”。楚國是帝嚳的後裔,被中原擠為南蠻,是政治格局大變動的結果,這種社會大變動導致無數貴族後裔流落民間。老子出世的超脫與孔子的入世執著和屈原入世而不得的牢騷恰成對照。

 

讓我們回過頭來欣賞一下老子這章文字。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矣;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

皆,金文上邊是兩個人,下邊是一張嘴。會意兩個人一同說。本意為“一同”,“相同”,引申為“俱”,“全都”。

道家源於隱士。道家哲學是隱士生活態度的哲理。隱士的出世態度,就是對世俗執著利害的態度的否定。世人尚美,而該句說,如果人人都美,就不美了。世人尚善,而該句說,如果人人都善,就不善了。這句話完全可以用儒家經典《易經》來理會。易經精髓之一,是陰陽互易而構成宇宙運動,如果天下都善了,社會就沒有運動,沒有進步了。雖然這句話的表達帶有對“善”和“美”玩世不恭的態度,但其對陰陽易動的儒家哲學的張顯則更具有震撼的戲劇性效果。

 

實際上,我們知道,一旦一個社會統一了一個善和美的標準,那個社會就會進入束縛思想的黑暗社會,如歐洲中世紀的政教合一社會,是人類曆史這樣的最黑暗社會之一。如今我們主張民主社會,反對任何對道德標準壟斷解釋權的社會機構。中世紀黑暗,就是教會壟斷了思想道德的解釋權。個人追求盡善盡美是好的,但社會追求統一的善和美觀念就邪惡了。要求統一的“善”和“美”就抹殺了思想自由。“天下皆”是社會統一的說法。“皆知”即全體達到統一思想。善和美是價值觀,具備統一的價值觀和要求統一的價值觀都導致邪惡。文革中容不得資本主義的苗,導致許多因言論思想被迫害的悲劇,當今國際社會容不得 “不民主”國家導致戰爭悲劇。今天國際上的戰爭,雖然實質上是資源占有和控製的國際政治的手段,但是,戰爭手段得以實施,就在於強調了普世價值的“天下皆善美”,因為這種普世價值是動員社會資源投入戰爭的輿論。有了不同的普世價值,就有了文明衝突,就有了戰爭,就有了“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老子兩千多年前的論斷今天依然有效。

 

為什麽我反對西方的所謂“普世價值”而支持中國的民族主義呢?用老子這句話來說,“普世價值”要求天下統一價值觀,這就惡了。而且中國深受此惡之害。而中國民族主義不是“天下”的統一價值,是局部的統一,是抵抗霸權邪惡促進國際政治進步的力量。美國的“普世價值”實際上是美國人至上價值。中國關注民生溫飽時,他們說中國是以經濟發展為理由拒絕人民的政治權力,是違反人權,說自由社會的原則不應該是經濟地位平等而應該是選票平等和機會平等,結果,如今美國醫改搞實際的經濟地位平等,搞的就是當年他們要求中國放棄的東西,他們說這是人權。同樣的社會政策,在中國實行就是沒有“人權”,在美國實行就是“人權”。當美國社會動亂是他們允許美國警察暴力而要求造反者非暴力運動,而對西藏新疆的暴亂他們指責中國警察暴力而給暴亂分子以諾貝爾和平獎。他們的“普世價值”實際上是美國利益至上價值,是美國極端民族主義。美國人把他們的民族主義強加到全球就邪惡了,中國的民族主義是抵抗美國民族主義的必然產物。美國的“民主”“人權”“普世價值”都是按照美國國家利益來界定的。

 

“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

我喜歡中國釋道儒的行不言之教,不喜歡西方一神教那種到處推銷他們的教義、積極把其它信仰族群洗腦為他們的信徒的行徑。基督教和伊斯蘭教都是處有為之事、行有言之教,所以有了曆史上了無盡頭的宗教戰爭。而中國三大教都隨緣,有緣的入教,對無緣的一樣給予無緣大慈和同體大悲。中國曆史上也有過宗教衝突,但都不是曆史主流現象。中國農村常常可以看到三教合一的寺廟。西方教徒滿街派聖經、拉人入教的行為,局部來看很慈善,但這些行為正是“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矣;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的社會基礎。如今在國際上以“民主”“人權”影響它國政治的許多NGO大多數都有西方教會背景,他們繼承了一神教布道擴展教會的傳統,把這些傳統用來推行他們的“普世價值“,他們往往以“民主”“人權”為借口倡導經濟製裁,築起“人權“非關稅壁壘、扭曲國際貿易市場、製造它國社會動亂、製造失敗國家。當今國際動亂正是“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矣”的注解。當中國在國際上“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時,他們指責中國不負國際責任。而他們指責的潛台詞實際上是說“為什麽中國不按照我們的利益行事”。他們口口聲聲說中國沒有宗教自由,實際上他們要的不是信仰自由,他們要的是擴展教會的傳道自由,要的是文化侵略自由,由於一神教對“天下皆知美之為美”的執著的布道追求,造成了今天世界動蕩的社會基礎。展望今天非洲、中東、南亞、中亞等動蕩戰爭,無不帶有一神教與一神教和一神教與其它信仰衝突的陰影。

 

可惜,現實是殘酷的。秦統一天下不是用了老子“用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當今世界也是強權政治世界。老子的理想世界,是“小國寡民“的隱士世界。如今世界人口爆炸,土地山林都有所有權了,想做隱士幾乎是不可能的事了。

 

“萬物作焉而不辭。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老子崇尚的就是春風吹綠草般自由自在的自然生活,那種“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簡樸情懷。“作焉而不辭。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是“萬物”不為情惱,不為利煩的自在景象,也是隱士與世無爭的生活態度,是“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境界。現代市場經濟離老子的理想世界是越來越遠了,但是,老子與世無爭的生活態度依然可以是我們構建未來的傳統文化資源,其回歸自然,簡樸無華的生活態度,或許就是我們低碳經濟應有的生活態度,或許就是替代美國主導的高消費經濟模式、解決世界人口對生態環境壓力的一劑良方。

[ 打印 ]
閱讀 ()評論 (3)
評論
尋常女子 回複 悄悄話 不需回答了,多次一問,看了博主的說明知道怎麽做合適了,謝謝!
尋常女子 回複 悄悄話 這篇有同感,請問博主是否可以轉載?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