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過陝北高原的黃土,幾乎是不毛之地,一片黃色,滿山古柏的黃帝陵在黃高原上就像沙漠中的一片綠洲。我去過青藏高原,看過退縮的冰川遺留下的裸露的鬆垮的紅土亂石,還有受到荒漠化威脅的草原。還有貴州,就是石頭縫裏種的玉米。即便我看到所有這些,我並沒有感受到中國的土地資源的匱乏,而隻是欣賞大自然的風貌。真正觸動我心靈的,是東歐波羅的海之行。我從小在城市長大,我無論如何不會想到自己會因為看到肥沃的土地而落淚。我落淚了,在東歐,我感觸到了中國土地的匱乏。
周末。我騎車去波羅的海。出了城市,這是穿過森林的公路。林中落葉,會自然腐爛成黑色的沃土。在中國,像離城市這麽近的鄉村,這些落葉早就給摟走作燒飯的柴火了。至少,廣東看不到這種厚厚的落葉。為什麽中國到處是紅土壤和黃土壤,而這裏是黑土壤?這是耕作五千年的土地與耕作700年的土地的區別。在人口壓力下水土如何保持?
被車碰死的野豬被遺棄在路邊。在中國,怎麽會有野豬被遺棄到路邊呢?早就成了餐館裏的野味了。
黑色的泥路,原野,蘆葦蕩。在這個視距內,放到中國沿海東南地區,起碼有兩個村子。這裏一個都看不到。人口密度顯然很低。
近景是田野。遠景是樹林。
林中湖泊。青苔爬到樹梢上。
樹林。湖泊。我在樹林裏轉了兩個鍾頭,沒有看到一個人。如果我跑到貴州山裏,也很難兩個鍾頭看不到一個人。這樹林不是偏僻的地方,是城市邊上。如果在北美,我不驚奇,但這是在歐洲。歐洲人口密度並不高,因為歐洲人移民到美洲,澳洲,和世界其它地區。東歐人移民到北美要比中國人移民到北美容易得多,所以他們人口對資源的壓力不大,他們有北美後備土地資源釋放人口壓力。
樹林中積澱的落葉。很多地方是原始樹林,走不過去,走的進去是因為有采伐木材的路和防火溝。
從樹林邊上看林外的田野。
黑土地、濕地、樹林。
肥沃的黑土地。
一望無際的肥沃的黑土地。
民主人士說這個應該學習西方的製度。但中國最主要的是農民問題,是人口對資源壓力的問題,西方生活比中國好,更多的不是民主人權問題,而是西方沒有人口土地壓力問題。因為西方人有美洲澳洲新大陸,人口壓力有個瀉洪區,而中國沒有。至今歐洲人口壓力依然可以比中國容易地移民到美洲來降低。
俄國東歐麵臨的問題和中國恰恰相反,他們是勞動力不足問題,是人口下降的問題。而中國是勞動力過剩問題,是土地資源匱乏的問題。
2009年全球麵臨經濟衰退。俄國東歐經濟衰退是勞動力不足問題。農業勞動力不足。如果說中俄經濟有互補性的話,那就是農田和農業勞動力的互補性。如果中國農業人口能夠和平合法走出國門,不但可以幫助中國,也可以幫助世界走出經濟衰退的陰影。
http://www.ccthere.com/article/1965092東歐俄國高層次人口都到西方了,有如中國西部人才孔雀東南飛一樣。但東歐和俄國人才走後留下的是肥沃的土地,而中國西北人才走後留下的是荒漠。這就是不同。不看人口資源壓力而空談民主人權會誤國誤民。
中國可以對世界經濟做出貢獻,就是讓中國的農業人口與國外土地資源結合產生巨大經濟效益。但是,世界願意接受中國做這個貢獻嗎?能否有政治解決方案把這個經濟大餅做出來呢?
IMF旨在全球資本自由流動,WTO旨在全球資源商品自由流動。但土地是無法流動的,必需有農業人口流動才能把全球化經濟的效益充分發揮出來。
中國農民走出國門是人類命運大事。如果北半球不行,先試試南半球如何?新殖民主義?或許是。能否走出中國特色,即做大全球化經濟大餅,又促進各國社會文化交流以減少國際衝突呢?有一點,就是不要因為忌諱“殖民主義”的大帽子而躊躇不前。在這點上,我們可以是國際主義者而不是民族主義者。我們不是工程隊到了非洲了嗎?農墾隊能否借鑒工程隊的經驗加入移民操作?可以農業勞務輸出嗎?中國農民勞務輸出北美或許是減少美國農業依賴墨西哥非法移民的的有效方法,可以成為中美雙贏的政治方案,解決美國西語裔人口增加帶來的美國社會問題。
加拿大農場投資
我是美國公民,我也在做這方麵的商務.請同zouzaihua@yahoo.com聯絡.
唐人街超市賣的菜好像很多是中國人農場生產的。好像花旗參也是華人農場生產的。
記者應該多采訪一下這些農場,給後來人提供經驗。
農場是以投資的方式買下的。農工都是用臨時工作簽證,不是移民。
這個不是好主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