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 (217)
2007 (225)
2008 (142)
2010 (96)
2011 (174)
2013 (239)
2014 (120)
2017 (1)
2023 (348)
前邊講到,“信息處理”模塊從“刺激-信息處理-行動”的行為模式中獨立出來成為自由自在的思想活動,這是就個體而言的。然而,正如人是精神的動物一樣,人也是社會的人和或文化的人,精神是文化現象之一種,是以共同的文化為基礎的。個人的自由精神的存在是有條件的,一個精神隻有被一個文化體認同才成為精神,單個人獨立的不被其它人認同的“精神”是病態的。一個獨立的思考隻要被一個文化群體認同以後才能成為精神,而不被他人認同的固執的孤獨的思考則是精神病。所以,有時候天才和瘋子的差別就在於其思想是否可以成為文化體係內部成分之一。
就我《物質循環的世界》闡述的觀點,人類進步的曆史就是以五尺身軀的人駕馭尺度越來越大的物質循環。到了今天的全球化經濟,人類駕馭的物質循環的尺度就是地球的尺度,五尺身軀駕馭地球靠的就是社會化程度的越來越強,集越來越多的人的合作幹一件事。如做飯吃,稻穀有農民種,農民使用化肥和機械,收獲後還有市場渠道送到消費者家裏,在家煮飯用的自來水,煤氣,鍋碗瓢勺,如次算下來,眼前一碗翻不知集合了多少人的合作。這些合作得以成功需要許多精神,各行各業的敬業精神,市場的公平原則精神,國際間的和平友愛精神等等,沒有這些精神無以成就大社會的生產。同樣,這次金融海嘯也突顯出華爾街缺乏社會責任的精神對全球商業合作的重創。這裏,我們看到一個文化的內在矛盾:市場經濟中個人利用最大化精神與經濟體社會化的矛盾。整個經濟體是一個整體的社會合作,而個人利用最大化這個被西方經濟學家合理化的道德精神實際上與全球化的社會大生產有著內在的矛盾。
文化衝突,就在於不同文化的精神不一致導致的衝突。猶太教是否認同友愛和平精神?認同。伊斯蘭教是否認同友愛和平精神?認同。為什麽猶太人和巴勒斯坦人就不能基於這種認同的精神和平共處呢?他們的精神領袖不同。同理,都是民主社會了,世界就太平了嗎?前南分裂成多國並戰火一點即燃就是發生在民主化以後的。民主政治的前提也是各個利益集團對本集團利用最大化的討價還價過程。一旦這個過程合理化(甚至美化)以後,掌握社會資源最多的集團就可以通過民主運作保護自己的利益。保護自己的利益是民主社會的道德精神。而弱勢群體很可能是民主程序的犧牲品。如這次美國政府援手救三大汽車製造,整個汽車製造業界勞資雙方都是美國社會中等收入以上的,收入在中等水平以上而且還可以得到政府救援,就是這個民主政治保護高收入利益集團利益的一個例子。民主社會還有一個高尚的口號叫民族自決。如果世界所有民族都自決獨立,全球化經濟就難以運作,如俄烏現在的天然氣之爭就是一例。所以說,自由是相對的,個人的自由是建立在共同文化基礎上的,是建立在滿足一個社會正常運行的條件之下的。這猶如你可以自由地在高速公路上開車,前提是你認同行車靠右(左)的文化規則。你習慣行駛靠右了,進入英國就得改為靠左,在這裏不能強調自由,而隻能強調共同規則。巴以衝突不是民主社會可以解決的,如果民主社會可以解決,就沒有必要分兩個國家了。為什麽不能在一片土地上和平共處而必須分兩個國家呢,非要用國家邊界來種族隔離才能民主運作嗎?
我們看到了,市場經濟和民主政治是當今國際主流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其內部都有很多合理的成分,也存在矛盾的地方。過分強調了個人利益和個人權利就有衝擊全球化經濟運行的風險,而全球化按照《物質循環的世界》係列的觀點是人類進步不可逆的必然過程。現在許多人認為解決這個問題的最佳方法就是依靠法製,這也是有合理成分的觀點。但是,完全依靠法製是無法規範所有人的所有行為的,並且與個人自由和個人的主觀能動性被背道而馳。現代人,尤其是窮人,對龐大的社會係統感到無能為力,就是因為社會製度繁瑣得隻有富人才有能力雇用律師保護自己的自由(包括侵害他人的自由),以致黑社會頭目雇用律師欺負警察成為好萊塢電影的一個常見的主題。所以,社會矛盾的解決不能僅僅依靠法治,還的依靠道德精神的建設。要解決個人自由與強社會化的矛盾,就得發掘和發揮中國傳統文化資源的人本主義精神。
在我看來,中國傳統文化可以貢獻於解決現代化矛盾的文化資源至少有兩個,一個是中庸思想,另一個是儒家修齊治平理念。
市場經濟和民主政治中合理的因素得以發揮又不導致社會危機,就有個適度的問題,也是是中庸的問題。過度強調政府幹預會限製經濟發展,以往計劃經濟是個例子。過度強調市場自由也會阻礙經濟發展,眼前的金融海嘯是個例子。政府幹預多了,個人自由就少了。法規多了,個人自由也少了。維持一個社會整體有效運行的前提下盡可能多給個人空間,適度自由就是中庸,要不走極端,不上綱上線,不搞原教旨。
儒家講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這個社會的構建從組成社會的每個個人開始,讓每個個人更加像人。如今步入社會的成人都至少應該經過小學九年教育。為社會培養成員不應該隻從知識教育和身體體育鍛煉著眼,還應該有修煉的訓練。既然有體育課,德育課,不妨也設修行課程。我們為社會培養的成人,不但要有知識、身體健康,而且應該有精神,應該是個人。“人是要有一點精神的”,而精神,按照本係列(7)中的闡述,是可以修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