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 (217)
2007 (225)
2008 (142)
2010 (96)
2011 (174)
2013 (239)
2014 (120)
2017 (1)
2023 (348)
那是很早以前看到的故事了。還是在計算機聯網還沒有走進普通人生活的時候,在計算機聯網還隻是在美國大學之間相互聯網的時候,那時候的計算機網絡,就是UNIX網絡,加上一個kermit協議通過電話線聯網。那時候我們用的是Digital的工作站,現在Digital這個公司已經不見了。Digital是最早研發出64比特計算機芯片的個人電腦,可惜市場時機不對,最後整個公司被Compaq收購,Compaq後來又被HP收購,技術進步了不一定馬上實現為經濟進步,經濟行為不是簡單的效用所能夠解釋。
那時候我們用的計算機終端屏幕是單色的,還沒有鼠標,全部依靠鍵盤指令。開始聯網了,很興奮,看到一些故事,大學網絡故事,品味不一般。其中一個就是三條魚的故事。
話說小池塘裏祖祖輩輩生活著一群魚。這群魚的長老年事最高,也最受尊重,它經常給晚輩們講魚群的古老傳說。其中一個傳說,就是關於池子外邊探險的故事,據說岸上有一個神秘的東西叫做“人”,魚要遇到“人”一定要裝死,這樣魚就可以從岸上回到池子裏了。顯然,這個故事太古老了,魚們都盼望有這種到岸上探險的機會。
一天,魚群正在池底侃大山,忽然聽到遠方有“人”的腳步聲,長老說這是難得的機會,於是作出英雄榜樣,躍到岸上裝死。一個人走到池邊,看到一條死魚,一抬腳就把那條長老魚踢回池裏了。長老魚被踢回池塘後對魚群說,這是百年不遇的機會呀,你們看,我這不是回到池裏了。魚群中有一條正統成年魚,以前聽這故事聽得多了,還從來沒有遇過人,於是鼓起勇氣,一躍躍到岸上,不料呼吸困難,腮子忍不住動了一下,那個人忽然看見一條奄奄一息的魚,就把它撿起來,放到簍子裏,那條正統魚急得亂跳,結果跳出了魚簍,回到池裏。這跳正統魚於是把經曆講給其它魚聽,證明長老魚說的裝死的重要性,還到處傳授裝死的經驗教訓,並鼓動魚群中積極上進的魚效法長老魚。其中一個乖孩子魚,認真學習了長老魚的經驗和正統魚的教訓以後,也一躍跳到岸上,而且裝死裝得十全十美。岸上那個人忽然又看到一條魚,覺得很蹊蹺,心想,今天怎麽看到那麽多魚呢?剛才一條奄奄一息的魚能跳出魚簍,或許這條魚也沒死呢。想到這,這個人就把魚撿到魚簍裏,而且把蓋子蓋得嚴嚴實實的,結果果然是一條歡蹦亂跳的魚,回家美餐了一頓。再說池底的魚等了半天沒看見積極上進的乖孩子回來,最後得出的結論就是它缺乏經驗,裝死裝得不像,被人撿走了。
當年我看了這個故事,聽說還是一個經濟學家喜聞樂道的故事,一直就不理解這個故事和經濟學有什麽關係。隻是感覺到如我這樣從小是聽話的乖孩子八成無法適應商場競爭。自從看了這個故事以後,世界已經發生了許多變化:蘇聯解體、911、還有今天的美國金融危機。前天,這個故事忽然又從我腦海裏浮現出來,覺得這個故事至少說明了兩個經濟學原理。其一是博弈論,其二是行為經濟學。
先說博弈。微觀經濟學和商業管理關注的是企業決策。如果是科學的話,找出客觀規律,安照客觀規律設計就行了,這樣一來經濟學和工程學就沒有什麽兩樣了。但是,按照博弈學的觀點,您決策所依據的信息,會因為您決策後的行為而改變,也就是說,隻能是動態決策,而且還有時時關注市場作出相應的決策調整。博弈的對手有兩種,一種是一般理解的競爭對手,另一種是環境。因為環境(或市場)也會因為你的行為而改變的。如故事中魚群麵對的環境是“人”,這個“人”的行為被長老魚和正統魚的行為改變了,結果上進心強的乖孩子魚認真學習祖訓反而誤入歧途。這樣的例子我們目睹了許多。如美國是市場經濟和民主製度的長老魚,菲律賓就是乖孩子魚。菲律賓按照美國模式加入全球市場分工了,結果前一陣糧價一漲,才發現原來自己的農業已經不能保障經濟安全了。蘇聯解體,震蕩療法,結局與長老魚的典範完全不一樣。泡沫經濟也一樣,無論是股市還是房市還是其它什麽霸盤市場,先入的長老魚把泡沫吹大了,後入的乖孩子結果被泡沫套住了,泡沫破滅時長老魚已經盈利後連本帶利退出市場,剩下的乖孩子魚血本無歸。
再一個就是行為經濟學【1】。經濟學的另一個角度就是社會行為。長老魚社會地位高,它的行為就是社會時尚,跳到岸上裝死在讀者開來是很滑稽的行為,但在池塘裏的魚群看來是最合理不過的行為了。比如說穿高跟鞋,這不符合人體解剖結構和運動生理原理【2】,但是符合社會時尚,正如跳上岸裝死不符合魚的生活習性,尤其是在有人來的時候跳上岸,但是符合魚群的意識形態。比如說,伊斯蘭信徒到麥加朝聖,或者貧困的藏民把一身積蓄獻給寺廟買寺廟不缺的酥油,這是酥油的最佳配置嗎?麵對這些現象如何衡量經濟效益呢?扶貧的錢給了他們他們都宗教消費掉,你怎麽去扶貧?
今天美國金融危機從次房貸風波引起,次房貸的意識形態就是要擁有房產。為什麽要擁有房產呢?租房子住不行嗎?為什麽房子的Ownership對美國人就那麽重要,以至把美國乃至世界經濟送到危機的地步?有住所是經濟效用,擁有房子是心理效應,在國會上為更多的美國人擁有房產而正義疾呼是意識形態。如果不是這些意識形態作怪,而是像毛澤東提倡的艱苦樸素,那麽許多不擁有房產的人一樣可以恬淡虛無地租房子過幸福生活。
減肥,以至飲食失常導致生理紊亂,是時尚行為違反生理原理的另一個例子。攝入蛋白質超量,而且天天喝啤酒,然後再天天吃藥帶著高血壓和糖尿病來生活,這大概是美國社會主流的合理生活了。在美國經濟的GDP裏,一方麵是啤酒和快餐的興旺,一方麵是藥業的興旺。美國醫療費用最大的一部分就是慢性病的藥,而且西方藥業有一個賺錢的妙法,就是根治慢性病的藥不多,但維持慢性病的藥基本不缺。現代社會的許多生活習慣就和魚跳到岸上裝死一樣【3】。先吃出病了,然後再吃藥。看電影中西方住家洗臉間廚內都是一堆藥,超市裏也少不了幾貨架藥品。開車上班回家再踏室內健身車也是一例,為什麽不直接騎車上班呢?讀者自己仔細觀測思考一下,一定還會發現許多類似跳到岸上裝死的現象。如為什麽必需穿西裝麵試工作?西裝幹洗一次的錢就可以買一件便裝衣服了,而且可以更舒適。
為了人類生存的環境,打倒消費經濟,宣傳《物質循環的世界中》係列中《中國能否持續勞動力相對廉價的競爭力》一文的觀點。
【1】 http://www.ccthere.com/article/1131998
商業行為很多都是先作大再說,而在金融界,特別是各種衍生行業的風險,就是金融界的所謂專家也不能是可以掌控的。
世事無論治致經濟,都是一樣的。一事當前,先是有人惟利是圖,興風作浪,推波助瀾,及至大廈將傾,百姓遭難,就有長老出現:現在我們隻有這麽這麽這麽著了!還別不聽我的,不聽我的,倒黴的還是你們這些後生!
我們陶醉在文明進步的同時,並沒發現這文明也象一條絞索,把我們越纏越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