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資產債務平衡表談美國次房貸風波
(2008-07-18 21:25:11)
下一個
2008年7月13日,美國聯邦儲備局宣布給美國聯邦國家房屋貸款協會(Federal National Mortgage Association 簡稱Fannie Mae)和聯邦住房貸款抵押公司 (Federal Home Loan Mortgage Corporation簡稱Freddie Mac) 直接貸款。起因是去年開始的次房貸風波,發展至今已經導致加州一家銀行倒閉,如果這兩家最大的房貸融資機構倒閉,很可能會引發美國金融係統的崩潰。
讓我們從會計財務報表說起,看看美聯儲直接貸款給房利美和房地這件事的背後原因。下邊我先介紹財務報表,然後解釋平衡表外融資,然後講一下2001年的安然事件,最後在回頭看次房貸風波。美國上市公司必須公開公司財務,以便投資人(股民)知道公司真實情況。公司的財務報告包括三個報表:收入表(income statement),平衡表(balance sheet),和現金流表(cash flow statement)。其中,平衡表列出某一天(一般是年終的一天,如12月29日)公司的資產、債務和本金。其中,總資產必須等於全部債務和本金的總和。
舉個例子。張三要開一個雜貨店,他自己投了十萬,銀行借了五萬,那麽債務(伍萬)加本金(十萬)就是十五萬。他用八萬買了一個店鋪,裝修用去一萬,進貨三萬,還有三萬現金,那麽他的資產包括店鋪九萬,存貨三萬,現金三萬,總共十五萬。
上市公司融資有兩種方法,一是發行股票來融資,一是向銀行借貸。如果公司沒有本金,銀行是不會給它貸款的。這個道理很簡單,如果張三開店,問李四借十五萬,李四就會想了,你張三憑什麽借我的錢來玩呀?到時你虧本了,我找那裏要錢呀?銀行借款,往往要有資產抵押,如張三向銀行借伍萬,可以用九萬的店鋪做抵押,市麵上可以賣八萬,經濟不景氣時,不管房價怎麽跌,伍萬賣出手的幾率還是很大的。
分析平衡表時,一個很重要的指標就是債務本金比例,這個比例越高,債主承擔的風險就越高。這在財務分析中稱為資本結構,即融資中債務和本金的比例為多少。也稱為杠杆係數,衡量一個業主能夠用自己的本金支配多少社會資源的能力。這個比例高了,銀行貸款風險就大,這個公司的信用評級就低,借款就得付更高的利息。安然(Enron)的前身“休斯頓天然氣”在被另一家公司合並前就是債台高築,它借的債都是垃圾債棬(junk bond)。垃圾債棬融資都是高利貸。
為了降低債務本金比,公司發明了平衡表外融資(Off-balance-sheet Financing)的方法。其一是合資項目方法,即甲乙雙方各出50%成立一個公司,由於甲乙各方都不是多數股權所有者,都不需要把合資公司的資產債務合並到自己的平衡表中。這種方法用得最多的就是現在的生物工程或藥業公司。這些公司有大量的研發開銷。
關於研發(R&D),這裏再多說幾句。在1974年以前,研發開支是列入資產的,就如張三進貨一般,花了錢進了貨,貨物列為資產。公司花了錢,進行了研發,研發開銷列為研發項目資產。但是,1960-70年代發生了重大的技術革命,其一是信息技術,其二是生物工程。如1972年惠普產品化了計算器,工程師使用計算尺的年代就結束了。同年因特而生產了8008芯片,使得單板機商品化,奠基了個人計算機的市場。1970年科學家發現了定點剪切DNA的酶,1972年有發明了將分割開的DNA複合會去的方法,其後生物工程業如火如荼。
信息工業和生物工程業的起飛,使得工業研發突增。但是,研發有很多不確定性,放在財務報表的平衡表裏的研發資產,很可能一點價值都沒有。所以,1974年美國會計原則(GAAP)規定研發開支不是填到平衡表裏的資產欄裏,而是填到收入表的開銷欄裏。你想呀,公司向銀行借款後,平衡表裏有債務和現金兩個相等的項目,其後研發過程中,現金不斷減少,而債務保持不變,資產-債務比就越來越低,公司再要借貸就很困難了。通過合作項目,公司向合資項目收費,替合作項目研發,結果是把研發的債務隱藏到合作項目裏了。
第二類平衡表外融資的方法,就是合成租賃法。比如,張三借了八萬買了一個店鋪,這樣在平衡表中就有八萬債務和八萬店鋪資產。但是,如果張三是租店鋪,每月交租是開支,平衡表中沒有這八萬的資產和債務。租賃就是變相的地主幫房客融資蓋房子。合成租賃法就是賣了資產再租回來用。
第三類平衡表外融資,就是貸款證棬化。銀行的平衡表中,個人存款就是銀行的債務,銀行給個人的房貸就是銀行的資產。銀行把房貸資產賣給第三方,就把一個要長期才能收回的貸款立刻變為現金,而這個第三方以這個資產為抵押發放證棬來融資,所謂mortgage-backed securities。
注意,平衡表外融資實際上都有通過形式上的交易,為了構造這種形式上的交易,必須有交易的法人,所以,平衡表外融資,往往需要公司成立特別機構(special purpose entities or SPE)。成立SPE的公司叫做擔保公司(sponsoring corporation),而SPE往往是腦死亡公司,因為他們成立之初就規定了與擔保公司的業務,其業務往來往往與市場脫節,計價往往按照擔保公司財務報告需要來定,很可能不是市場價格。
SPE興起在1970年代,主要是mortgage-backed securities,Asset-baked securities 或colleteralized debt obligations。1980年代興起的SPE主要是合成租賃運作形式。當然,除了平衡表外融資這個作用外,SPE還有其它商業運作的優點。其主要優點就是營業範圍專一,把單一業務的風險與擔保公司的其它業務的風險分割開來,可以達到低成本融資的作用。如建築業往往就是合資一個公司僅僅為了一個建築項目。
安然(Enron)前身在80年代的時候隻是單一經營天然氣的評級為垃圾債棬的公司。90年代安然業務擴大到電力,電子商務,網絡帶寬交易等多種經營的藍籌股公司,躍居世界前十名的大公司。公司擴張業務,當然需要融資,需要不斷大量融資,而安然就用了許多SPEs來做平衡表外融資,把不良資產都隱藏到離岸公司裏。而這些SPE之所以還能運作,就是用了安然股票增值來補償不良資產的虧損。如安然買自己股票的期權,股票升值了,期權即增值了,但是,按照會計原則公司不能把買賣自己股票作為收入的,因為買賣自己股票是融資行為。但是,安然把這些期權的增值給了它的SPE,而它的SPE用這些股票增值來彌補虧損。這樣就形成了一個正反饋,安然把不良資產放到SPE裏,股票就升值了,股票升值以後,使得SPE有能力吸收更多的虧損,安然把虧損轉到SPE後又進一步提供收入,抬高股價。實際上,這使得安然能夠把自己的股票升值變現為公司的收入,公司的收入又泵高股價,如此反反複複,無中生有,最後終於在2001年穿煲,股價從每股九十美圓跌到五角錢,最後破產。 安然公司這種玩法,被稱為創造性會計,或者烹調賬本。
一個公司把業績建立在烹調賬本上而不是建立在實質經濟行為上,那麽破產是不可避免的。如果一個國家也玩烹調賬本會怎麽樣呢?
SPE 在金融界又稱為構造投資載體(Structured Investment Vehicle or SIV)。這是美國房貸,學生貸款和信用卡的主要融資方式。商業銀行給你信用卡,給你房貸,給你學生貸款,轉手就把這些債務打包賣給SIV了。SIV用這些資產發行低息(接近銀行間拆借的利率(LIBOR)的債棬來融資。即用短期借款為長期債務融資。
Fannie Mae 和 Freddie Mac 就是SIV裏的巨頭,這兩家的房貸資產接近全美房貸資產的一半。這兩家都是國家擔保的企業(government sponsored enterprise)。美國國會於1938年成立Fannie Mae, 1970年成立Freddie Mac。國會成立這兩家房貸公司的初衷,是為了讓更多的美國人擁有房產,使得更多的人能夠得到貸款買房。這兩家房貸公司雖然是國家擔保,但還是私有上市公司。兩家公司的本金是820億美圓,債務是52000億美圓,債務本金比是65。即這些公司的股東隻承擔不到2%的風險。用張三開店的例子來說,就是張三自己出了200塊錢,向銀行借了十五萬。如此高杠杆係數,高債務低本金的公司,風險評級應該很低吧?不是。由於是GSE,它們的評級是AAA,即它們可以按照市麵最低的利率籌款【1】。這麽高的杠杆,盈利隻要比LIBOR高一點就可以攢大錢了,無怪乎Freddie Mac主官2007年的薪金加其它福利收入近二千萬美圓【2】。
本來,Fannie Mae 和 Freddie Mac資產中次房貸份額並不高,去年他們的股價接近70美圓。既然是政府專門成立來為窮人買房子的,那麽,在次房貸風波中就要責無旁貸地救市,所以他們去年開始收購次房貸資產,結果股價由去年的70美圓一股降到今年的10美圓一股。低本金,高杠杆的公司,就是高風險公司,其風險高在於盈虧波動大。所謂杠杆,就是放大,經濟好時大攢,經濟壞時大虧。以這兩家不足2%的本金去收購次房貸,與其說時杯水車薪,不如說是火上填油。五萬億美圓債務,按匯率是中國兩三年的GDP!如果這五萬億美圓發生流動性困難,美國金融和經濟降遭受重創。所以,美國政府不得不出手救Fannie Mae 和 Freddie Mac。
貨幣政策中控製貨幣量的方法有利率和銀行準備金兩種手段。銀行準備金率的倒數是貨幣乘數,即國債公開買賣投放或回籠的貨幣量要乘上一個貨幣乘數,成為實際的貨幣量。中國銀行的最低準備金是16%,美國銀行的法定最低準備金是10%。以10%的本金計算,貨幣乘數是10,即政府投放1美圓到市場,就會變成10美圓的信用。然而,美國銀行把房貸、學貸和信用卡等資產到放到平衡表外了,這10%準備金就大為縮水了。而Fannie Mae 和 Freddie Mac這樣的機構,本金不足2%,更是放大了貨幣流通和信用,使得信用泛濫。美國以賣國債(向公民借錢)回籠貨幣的方法來想減少貨幣量:結果投放國債,提高了利率,利率提高,引發次房貸風波;為平息次房貸風波,又給Fannie Mae 和 Freddie Mac貸款(借錢給公民),倒頭來還是擴張了信用,增加了貨幣量。如此一來,美國貨幣政策幾乎無效。
為什麽一些美國人沒有房產就不行呢?看了CNN有關被銀行沒收房產的報道,其中反複播放的一段,是一個沒有穩定收入婦女,買的是和十年前中國部長級一樣的房子。沒錢租房子住行不行?住小一點廉價一點的房子行不行?如果窮人也要成為房主,那麽住房就是公共產品,就有如教育是公共產品一樣。公共產品應該由政府來提供,有如中小學教育免費一樣。市場經濟隻宜提供私人產品,不宜提供公共產品。不思縮小貧富差距,而是成立Fannie Mae 和 Freddie Mac來為窮人買房提供私人貸款,很有烹調賬本的意味。
最近美國競選,總統競選人都談到醫療衛生問題。醫療衛生有如教育,是公共產品,但是,美國最忌諱政府提供公共產品,所以,競選人都在設計醫療保險上做文章,都設想醫療還是私有化的,設計如何讓私有化的醫療機構和私有化的保險公司來為窮人提供免費服務。這樣的設想,最終還會走窮人房貸的老路。政府不為窮人住房和醫療買單,私人也不會,但是,美國還是相信一種金融安排就能夠解決窮人住房醫療問題,是否有點創造性會計的味道?或者,其它國家為美圓的信用擴張買單,使得美國窮人都能夠住上部長級住房?
【1】 http://www.economist.com/finance/displaystory.cfm?story_id=11751139
【2】 http://money.cnn.com/2008/07/18/news/newsmakers/Freddiemac_CEO.ap/?postversion=2008071816
我認為房貸美和房利美更像中央銀行,而不像商業銀行。因為它把商業銀行的資產債務轉到自己帳上,實際上就擴大了商業銀行的信用。雖然這隻是房貸資產債務,但是,這個信用擴張是國會繞開聯儲進行的,破壞了聯儲宏觀控製的獨立性。
您的意思是Freddie Mac和Fannie Mae都是Retail Bank,所以應該受到Bank Reserves的限製?這個觀點很令我長知識!
您說的銀行“本金”是指Equity嗎?如果是,您的意思美國規定Bank的Equity應該高於國家規定的Bank Reserve? 這個觀點非常具有突破性,很強大也很革命。
建議您找個出版社出版以下您的《金融貨幣淺談》,應該能引起轟動。
搞Off Balance Sheet和宏觀經濟的Money Supply本來沒有什麽關係。但是,貨幣量得以被控製的基礎之一是銀行的法定基本準備金。準備金提高,就是需要收縮,銀根縮緊。現在銀行用平衡表外方法把資產和債務轉到房利美和房貸美,而房利美和房貸美的本金大大低於銀行準備金,這是漏洞。
如此係列所說,貨幣就是信用。緊縮銀根就是信用收縮。次按風波的起因就是信用收縮(利率上升)引起的。如今華盛頓決定給這兩家最大的房貸公司提高信用,提高借款,就是擴張了信用,增加了貨幣量。
這個《金融貨幣淺談》是我寫的。出版在文學城博客裏。
不太聽說Fed已調控Money Supply作為“職責”,隻聽說Fed以調控Inflation和Growth為“職責”。調控Money Supply無非是個手段而已。
搞Off Balance Sheet是可以提高實際的leverage,但這微觀經濟的空手套白狼和宏觀經濟的Money Supply有什麽關係?麻煩再請教一下,這Leverage是怎麽讓Money Supply失效的,它影響的M0,還是M1,還是M2,還是M3?
BTW,《金融貨幣淺談》是哪位大師的傑作,哪裏有賣?
此文是《金融貨幣淺談》係列之一部分。《金融貨幣淺談》係列雖然沒標號,但是是有順序的,得從樓下開始看到樓上。您若能夠從【貨幣的信用本質】看到【金融體係信用基礎 】,估計能夠明白這個道理。
控製貨幣量是聯儲的職責。控製的手段有兩個,一是利率,二是銀行法定準備金。銀行係統的平衡表外融資鑽了一個財務空子,而這個空子就是房利美和房貸美的高杠杆係數,這個空子使得聯儲控製貨幣量的手段無法湊效。
BTY,libor是歐洲的隔夜拆借率,美國的叫Federal Funds Ra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