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治通鑒》評說

版權說明:歡迎非商業贏利目的轉載轉貼我的文章。轉載轉貼時請注明唵啊吽筆名和博客鏈接。
個人資料
唵啊吽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歸檔
正文

麵對被現代化撕裂了的華人社會

(2008-02-16 12:01:50) 下一個

中國醒了,一個持續了兩千多年的農業文明被現代工業文明撞醒了。海內外所有華人,都身不由己地被卷入一個前所未有的社會劇烈變動中。農業社會在市場經濟衝擊下土崩瓦解,中國兩千多年積累的社會資本忽然消失殆盡,處於全球化進程中的華人,隱約感覺到華人社會缺失了些什麽。華人社會缺失的是什麽?如何彌補?這是本文想探討的問題。本文認為華人社會缺失的是一個社區的建設。讓我們從儒教的“仁”學說起。

 

一、

中國兩千多年的農業社會倫理道德的核心,是儒家 的“仁”學。什麽是“仁”呢?

 

首先,“仁”是對人類社會的客觀認識。《六書正譌》注:“元,從二從人。仁則從人從二。在天爲元,在人爲仁。人所以靈於萬物者,仁也”。《禮記·中庸》記:“子曰……仁者人也,親親為大……”。“仁”,作為客觀概念,歸納出人是社會的人。人不能單獨存在,而隻能存在於社會中。“仁”從人從二,仁者人也,即至少有兩個以上的人才能成為人,這是對人類社會客觀的描述,社會是人類存在的客觀本質。在天為元,在人為仁。人離開了社會就不成其為人。現代人類學有關於狼孩的記錄,表明離開了社會嬰孩就無法成長為人。而人類文明史,就是人類社會的發展史,而不是人種發展史。人作為生物物種之一也有發展,那就是基因的變化,其變化比起文明史文化的變化要慢得多,而文化是社會現象,隻有社會的文化,沒有單個人的文化。社會是在共同文化下生活在一起的人群。

 

其次,“仁”表述一種社會理想。《禮記·經解》中有“上下相親謂之仁”。《韓非子·解老》中有“仁者,謂其中心欣然愛人也”。《說文》注釋說:“仁,親也。仁者兼愛,故從二”。即人類理想的社會,應該是人人相親相愛的社會。這與英文社會一詞society類似,英文society源於法文sociétésociété源於拉丁文societās原意就是“友愛的一夥人”的意思。至今許多為了共同目的而組織起來的社團依然用society來命名組織。

 

其三,“仁”規範一種道德標準。《論語·雍也》中說:“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範仲淹在《嶽陽樓記》中寫到:“予嚐求古仁人之心……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如前所述,理想社會是人人相親相愛,那麽道德標準就是兼愛博愛。愛自己就得愛別人。孔聖的邏輯很自然,既然人不能離開社會而單獨生存,那麽為了每個個人過上好生活,就得建設完善的社會。如果理想社會是人人相愛,那麽道德標準就是要兼愛博愛。

 

其四是政治方略,所謂仁政。如果仁是理想社會,治理社會當行仁政。《孟子》曰:“以德行仁者王”。這與西方現代政治理念相距甚遠,現代西方政治講究權力製衡,三權分立。為什麽中西治國理念會相差如此之大呢?其根本原因是對人性認識的差別引起的。孔聖認為人性本善,而西方認為人性本惡,基督教認為人都是有罪的。所以儒家認為隻要找個仁者為王就維持一個和諧社會,而西方認為沒有權力製衡人的惡性權力就必然腐敗。比如克林頓拉鏈門事件,對克林頓在美國人中的總體形象影響並不大,因為有製度限製總統權力,克林頓的能力也不錯,在位時美國經濟蠻好,而且,那是他私事,對公眾事務影響不大。

 

其五是和諧社會的構建。《禮記·大學》中講到:“……心正而後身修,身修而後家齊,家齊而後國治,國治而後天下平”。注意修齊治平的秩序。社會是人與人之間的關係的總和,人是社會的最小元素,人的素質是構建社會的基礎。“人之初,性本善”,個人隻要內省人心,找到人的本性,就可以成為仁人。故曾子說“吾日三省吾身”。所謂修身養性。孔聖的這套社會構建工程不是沒有根據的。母愛和和男女愛慕是人的本能,是不帶功利之心的愛。所以,在孔聖之前的人類社會基本都是以血緣和姻緣兩個紐帶來維係的,在某種程度上來說,原始社會就是以愛來維係的。本文談到的“仁”的前兩點,社會和理想社會,可以說是孔聖對人類文明社會曆史得以維係的一個總結。如果每個人都找到這個本能的愛心,將此愛心灌注到日常生活中,就可以維持一個和睦的家庭。然後再推己及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將家庭內人與人相親相愛的關係外推到家庭和家庭之間的關係,國家和國家的關係,那麽,一個大同世界就建立起來了。

 

社會就是一個關係網,每個關係鏈兩端的實體,可以是個人,也可以是家庭,也可以是國家,即一個複雜的社會,其關係網的實體包括個人,也包括各種群體,群體可以小至家庭,大至種族和國家。孔聖的推己及人的“仁”政社會,與今天聯合國人權宣言的世界普適概念暗合。聯合國《世界人權宣言》稱:“人人生而自由,在尊嚴和權利上一律平等。他們賦有理性和良心,並應以兄弟關係的精神相對待 。“他們賦有理性和良心”於儒教“人之初、性本善”相印證,“並應以兄弟關係的精神相對待”與仁愛相對應。

 

社會雖然複雜,但是一個簡化的模型就是個人組成家庭,家庭組成社團,社團組成國家。孔聖的修齊治平,就是由下至上地構建社會的方案。先秦的“國”在某種程度上相當於今天的“社區”,而“天下”相當於今天的“國”。《孟子》曰:“大國,地方百裏,次國,地方七十裏,小國,地方五十裏”。《禮·王製》:“五國為屬,十國為連,二十國為卒,二百一十國為州”。如果州對應於今天的省的話,一州有二百一十國,那麽國的土地就相當於一個縣,人口大約和現在一個鄉差不多。

 

如果你在北美開車離開大都市,往往會路過一些小村鎮,遠遠你就能看到村鎮尖尖的教堂在村宅中如鶴立雞群。在西方沒有教堂的就不成其為村鎮。西方現代社區依然是以教堂為中心。由於宗教信仰不同,各村落的習俗亦相異。北美社區以宗教信仰為紐帶,建立和諧社區。中國鄉村和西方不同的地方,就是沒有教堂,但有祠堂。中國農業社會社區,以血緣姓氏為紐帶。

 

儒家的“修齊治平”,把國家和個人利益等同起來,如果人是社會的人,人的自我實現與社會的完善息息相關。中國農業社會以“仁”學為基礎的道德體係和社會結構,把社會財產關係置於血緣和姻緣關係之下,個人事務和公共事務渾然一體沒有分界,所以沒有所謂個人自由的概念,個人成仁成聖和社會大同是同一目標的不同層次,修齊治平就是由私到公,推己及人的四個層次,“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故有範仲淹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之歎。子曰: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孔聖認為仁人行為符合社會道德尊則,沒有隱私的必要。西方人到中國,首先感受到的是沒有個人隱私,進而感受到沒有個人隻有集體。這是文化衝擊,文化背景不同,無關專製民主。實際上,孔聖是總結了他以前的社會現實,強調了血緣維係社會的作用。孔聖把個人利益和社會利益等同起來,夢想以仁政實現世界大同,是超越現實的理想主義。人是社會的人,個人的實現依賴於社會環境,把為個人奮鬥和為群體奮鬥於為社會理想奮鬥統一起來,是孔聖“仁”學對人類文化的一大貢獻。

 

與儒家仁政相比較,西方政治學經典著作之一是馬基雅維裏的《王子論》,王子論認為君主治國不能依賴於君主對臣民的仁愛,而要依賴於臣民對君主權威的恐懼。這種論點至今是西方強權事實上實踐的國際政治的基礎理論。這種治國理論顯然與人類道德倫理相悖,不像孔聖治國理論那樣與倫理統一。《王子論》奠定的西方政治,是現實主義,而孔聖的政治理論,是空想。但是,從邏輯上來說,我們不能指望人類社會能夠用一種脫離道德準則的政治體係來完善。美國國內政治依靠三權分立和權力製衡,但是,美國外交政策還是《王子論》的強權政治。為什麽美國擁有毀滅地球若幹遍能力的核武器以後,還要搞導彈防禦係統呢,就是要把世界置於對美國核威脅的恐怖之下,就是《王子論》主張的社會秩序建立在對權威的恐懼之下論點的應用。

 

孔聖把個人的素質修練作為建立人類完美社會的基礎,是一個人人都可以從自己做起的社會構建方案,按照“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的原則,無論能力大小都可以實踐的一種向善追求。求仁,可以充實生活,完美家庭,建設社區,參與政治,一個一個層次地完善人生,完善社會。

 

二、兄弟鬩牆、外禦其侮

《詩經·小雅·鹿鳴之什·常棣》:“兄弟鬩於牆,外禦其務”,說的是社會層次的利益關係。兄弟因為個人利益而在家爭鬥,但為了家庭的利益而並肩戰鬥。孔聖修齊治平的社會構建難以實現,是看到了個人和社會利益一致的地方,忽略了利益衝突問題。如果說孔聖的政治理論是建立在利益共同的基礎之上的,那麽西方的政治理論就是建立在利益衝突的基礎之上的。由於利益衝突,有了西方的階級鬥爭理論,有了權力製衡理論,有了強權政治理論,有了市場經濟理論。市場經濟理論就是個人利益最大化理論。所以,市場經濟對中國信仰價值和社會結構產生重大衝擊,這是因為中國兩千年儒教觀念是就建立在社會共同利益之上的,而現行國際政治和國際市場運行基礎都是建立在利益衝突基礎之上的。

 

孔聖的社會建築在愛的關係上並不是空穴來風,愛是人的本性,沒有愛就不能成其為人,仁者人也。但是,人有偏愛,利益圈子有大小層次不同。家庭之內有個人利益衝突,但可以擱置個人衝突共同爭取家庭共同利益。家庭的利大了,個人分利就水漲船高了。家庭之間有矛盾,但為了鄉裏社區,可以和鄰鄉械鬥。鄉與鄉有矛盾,但可以為民族和國家一起共禦外侮。

 

家庭和諧,使得家庭成員相互幫助支持,增加家庭收入和鼓勵個人成長。社區和諧,社區內各家庭相互關照支持,使得各個家庭有了更多社會資訊和社會資源,國家強大了,可以在國際貿易中得到更多的資源和產品,享有更多的和平時光。社會結構中那一個層次缺失,都會大大損傷社會資本。家庭對個人是重要的,對社會也是重要的。社區對家庭是重要的,對社會也是重要的。種族地位和國家地位對社區對個人都是重要的,對社會也是重要的。如果一個族裔沒有一個組織起來的社區,他們社會和政治地位將永遠處於弱勢狀態。

 

社會就是一個關係網,社會中任何兩個實體的關係都不隻一個。兩個人、兩個家庭,兩個國家都可以同時有合作關係和競爭兩種關係,“兄弟鬩牆”是競爭關係,是利益衝突的關係;“外禦其侮”,是合作關係,是利益一致的關係。法製的著眼點是社會中利益衝突的關係,仁愛的著眼點是社會中利益一致的關係,一個完善的社會要處理好這兩類關係,忽略任何一類關係都會使得社會動蕩。強製前者的是警察,張揚後者的是牧師,一個社會少不了警察和牧師這兩個社會職能。

 

三、社區

不同的社區因不同的因素而凝聚在一起,或者是共同地域因素,或者是共同血緣關係,或者是共同文化信仰等等。但無論如何,社區是一些家庭的集合。

 

社區是重要的社會資本。在北美社區圍繞教堂來建設,在中國農業社會,社區以姓氏宗祠為中心。姓氏宗祠到了海外,變成了同鄉會和公所等形式,組成了海外唐人街的一大風景線。而大陸建國後至改革開放前的這一期間是以單位和生產隊來建設社區。

 

社區作用之一是強化共同文化信仰,提供家庭和個人的精神支柱,為“牧師”職能提供活動平台,“牧師”的社會職能通過教堂體布道和分享活動實現,通過單位裏的政治學習和文娛活動來實現。如果個人有了精神或思想上的困惑而家庭成員無法解答,那麽可以找牧師談心,或找政治輔導員談心,或者找請教公所的長者,農村祠堂也提供生活的精神支柱,提供一種社區的歸屬感,一種曆史的認同感。社區是充實人生的基礎。

 

社區的作用之二是添加人生的人情味。嬰兒出生,紅白喜事,參軍入學,但凡人生重大轉折點,教堂周知,鄉裏周知,單位周知,總之是社區成員見麵的話題。如果沒有社區,人生就淡淡的,到政府登個記或注個冊,登記出生、登記結婚,登記死亡,隻是一個民政手續,缺少許多人情味。社區是豐富人生的基礎之一。

 

社區作用之三是提供某種程度的社會保障。農村某人要蓋房子了,鄉親出來幫個忙。個人有生活需要,家庭成員幫助維持,家庭有困難,社區就會提供某種援助和支持。如某職工病了,單位工會就派人到醫院探望,幫助解決生活困難。有了社區,個人和家庭都更容易渡過人生各種困難關頭。社區是人生的一道社會安全保障網。

 

社區作用之四是降低市場交易成本。這在現代市場經濟猶為重要。中國沿海經濟得益於海外華人投資,得益於家鄉觀念。家鄉觀念,就是社區認同,血緣認同,文化認同的作用。農民工進城謀生,也是鄉親幫鄉親。歐州移民來到北美,先到教堂做個禮拜,馬上就可以了解新地方的生活和商業信息,還可以在教堂內找到值得信賴的商業夥伴。華人到唐人街如果找到同鄉會,很快就可以融入唐人街的生活和經濟。商業就是建立在信任關係上的交易,如果缺乏信任生意就難以為續,而社區提供人與人交流和了解的平台,增加信任,開拓商機。社區是活躍人生的舞台。

 

四、現代華人社區的衰落

華人在北美曆史不算短,但許多華人依然遊離於主流社會的邊緣,其原因之一就是華人公所維係的社區無法與西人教堂維係的社區競爭。同是美國公民,華人社區和西人社區有利益一致的關係,也有利益衝突的關係。在利益衝突競爭中,華人社區處於弱勢,其原因之一是代表利益一致的血緣關係(同鄉同姓是血緣)被市場經濟中代表利益衝突的金錢關係衝淡了。“兄弟鬩牆”多於“外禦其侮”了。或者說,同鄉會的“牧師”職能不如教堂的牧師職能有效。其原因之二就是北美稅收製度對教會有傾斜,教會捐款是慈善捐款,有退稅優惠,而同鄉會捐款是會費,沒有退稅優惠。路遙知馬力,日久見積累。同樣是社區,唐人街的公所積累半個世紀,其公產比不上教堂的教產。究其原因一方麵是教徒捐款要比華人公所成員捐款多,另一方麵是教堂捐款有退稅補貼。所以西方人社區的社會資本積累就快,而華人社區社會資本積累就慢。如果說美國是一個平等的社會,那麽華人比西人生活更艱難的原因之一就是社區社會資本積累少而慢。教堂慈善捐款使用得當,可以提高和維持社區成員的經濟、社會和政治地位(參見唵啊吽《同樣是一文不名,華人移民與猶太人移民有天壤之別》一文)。

 

農業社會生產和生活的場所基本重疊,住房旁邊就是豬圈、牛欄和田地,清晨起床做飯喂牛一起幹。以血緣為關係的社區很適合這種生產和生活在同一地點的生產和生活方式。中國建國後,工業基礎的建立,用的是單位社區,還是生產和生活在一個地方,在一個大院裏。但這不是市場經濟,人才難以流動,而且兩地分居問題嚴重。那時鋼鐵廠工會組織看電影,和紡織廠工會商量好,訂同一場電影,一個廠買所有單號的座位,另一個買所有雙號的座位,這是單位社區於現代化工業格格不入的一個寫照。

 

改革開放了,勞動力流動了,生產地點和生活地點分離了,傳統社區瓦解了。到公司工作是金錢交易,單位內物質刺激,金錢激勵,單位內部人與人關係忽然變成了“兄弟鬩牆”的金錢關係,中國社會社區一層忽然倒塌,政治輔導員和工會等社會“牧師”職能相繼丟失,演變成一個不講誠信的社會。為什麽改革開放物質豐富以後許多人並沒有相應地增加幸福感呢?原因之一就是少了社區這個社會資本,少了社區提供給家庭的保障,家庭失去了曆史認同實體感和文化歸屬感的依托。

 

現代化是全球市場經濟,市場經濟走入中國,走入家庭,走入人生。但是中國社會還沒有適應這一經濟基礎的社區。無論是海外華人還是大陸華人,都麵臨重建華人社區的困境。

 

五、教會社區

美國政府對教會慈善捐款退稅有巨大的社會收益。教會以信仰道德為紐帶建設社區,減少了犯罪率,減少了政府維持治安的成本,是國家建設與社區建設利益一致的地方。教堂凝聚的社區同時積累了社會資本,潤滑了市場經濟。按照製度經濟學理論,好的製度安排有較低的交易成本,而教堂社區對社會道德誠信的建設大大降低交易成本。更重要的就是一個運行適當的社區可以保障和維持個人和家庭的幸福,這是人類經濟和政治活動的目的所在。

 

以信仰道德為紐帶建立社區比起以血緣關係為紐帶建立社區更適應市場經濟。原因之一就是市場經濟中勞動力的高度流動性,使得血緣關係被時空距離稀釋了。四世同堂的農業家庭被現代的核心小家庭取代了,金錢關係成為強關係,沒有信仰道德難以維持血緣關係。所以,信仰道德建設是全球化進程中比較合適的社區建設途徑,反過來也是在現代化過程中保存家庭傳統的重要手段。

 

海外華人有各種各樣的社區組織,如同鄉會,姓氏公所,商會,專業人士協會等,但都不是以信仰道德為凝聚力的紐帶。海外華人宗教信仰缺乏西方宗教那種社區作用,停留在文化層麵而沒有進入社區這樣的社會結構組織。佛教講究緣分,沒有西方教堂那種積極傳道擴張的傳統。

 

綜上所述,海外華人重建現代化社區,最可取的途徑是以信仰道德為紐帶凝聚社區,而在法律上一定要注冊為教堂。筆者隨便翻開地方的黃頁教堂一欄,找到有各種流派的基督教和天主教,有伊斯蘭教,有猶太教,等等,就是沒有佛教。佛教是與基督教和伊斯蘭教並列的世界三大宗教之一,但沒有適用現代社會那種社區建設功能和組織形式。

 

華裔可以加入和創辦華人的基督教和天主教,這樣也可以更容易地融入當地文化,但這個過程是去中華文化的西化過程,是消除對華夏文化認同感和脫離華夏曆史歸屬感的過程,這個過程不能保持華夏文化進入多元文化的社會,而是一個去華夏文化被西方文化同化的過程。筆者並不反對華人加入基督教和天主教,隻是認為這個過程太艱苦,完全是重新社會化過程,要把以往的文化烙印消除掉,再重新適用新的文化觀念。並且,按照唵啊吽《中西宗教差異的語言因素》一文,西方宗教與華夏文化格格不入。

 

另一途就是唐人街佛堂改革,佛堂要麵向社區,麵向家庭。一是要注冊為教堂,慈善捐款要有退稅。二是要有穩定的家庭參與的周日常規活動,三是要組織一家老小個個都有合適日程的活動,四是要有星期日學校傳承文化。

 

但是,對於廣大無神論者來說,以上的途徑或許都不合適。對於這部分海外華人(估計是大部分海外華人),可以組織無神論教會。美國在法律上承認承認人本主義是宗教,所以無神論者可以在美國(不是所有州,是大多數州)建立人本主義教會。隻要能注冊為教會,叫人本主義和儒教都可以。對於法律不承認人本主義為宗教的州或國家,華人不妨建立禪堂以注冊教堂。禪宗雖然也有超自然色彩,但現代心理療法與坐禪相通,這是學術界承認的事實,所以禪宗可以歸為華夏人本主義一脈。西方基督教流派甚多,其中有些流派是相當人本主義化的,教堂基本是社區的社交場所,鑒於這個事實建立人本主義的禪堂應該是可行的。佛教“人人皆有佛性”與儒家“人之初,性本善”相通,參禪找回人的本性就是找到佛性,與儒教三省吾身修身養性相通。如果當地能夠注冊為儒教教會,則儒教也可以作為華人建立教會的一個優先選擇。

 

華人慈善家很多,筆者旅遊各地,到處都看到華人慈善家捐贈建造的佛寺和佛像,如果有華人慈善家捐贈建立華人社區華夏文化類(儒道釋和人本主義)的教堂,那對華人社會是功德無量,對華人經濟圈的道德誠信建設也是促進。

 

有學術研究表明,基督教各個流派中,越是宗教狂熱的教派,其教徒捐款越多,國際伊斯蘭極端教派資金源源不斷可以是這個論點的一個旁證。所以,人本主義教堂建設先天不足的就是捐款基數可能會較低,這個資金運作是教堂能否得以發展壯大的一個關鍵。沒有持續的資金流支持常規的教堂活動,則教堂建設就是一句空話。但是,並不是說人本主義教堂無法克服這個困難。如“共同的道路”(United Way)不屬於任何教堂(當然不排除許多捐款的人是教徒),其募捐活動非常成功,其方法之一就是公司捐助和工資扣除,由於所捐的款用於當地社區建設,公司捐款成為公司地方市場公關開銷之一。另一個例子是紅十字會,慈善捐款完全是人道主義的。人本主義教堂慈善捐款運作,應該與根據當地稅法和社區興趣相適應。

 

六、結束語

歡迎讀者轉載本文。希望關注華人社區建設的人廣為轉載轉貼

 

唵啊吽於2008年正月初十

[ 打印 ]
閱讀 ()評論 (9)
評論
雨滴 回複 悄悄話 好文
唵啊吽 回複 悄悄話 回複horse625的評論:
您可以讓世界日報轉載。我授權。
789654 回複 悄悄話 有些字給漏掉了,但大家應該知道我指的是輪子.
789654 回複 悄悄話 我不是學員,但我覺得組織的很好。的男性學員不萎縮,不自卑。
風行水上 回複 悄悄話 同時支持樓下的觀點,在報刊開專欄,否則文學城的麵太窄。
風行水上 回複 悄悄話 難得的在文學城上有這樣深入思考的文章,支持一下。講得很有道理
horse625 回複 悄悄話 佩服老哥!希望老哥能夠到世界日報去開辟一個專欄(不定期也可以),把老哥的思想廣告天下,讓華人在海外開辟一個新的中華文明社會
唵啊吽 回複 悄悄話 回複科夫的評論:
隨便問一個西方人屬於什麽教派的,他們都說得出來,不在他們信不信,而是他們社區就是那派教會的,他們從小就被父母帶到教堂。即便他們不去做禮拜,也不太信上帝他們還是說我是什麽什麽教的。相反,每當西人問到華人是什麽教的時候,華人大多數說不信教。

我在【瑟瓦斯經曆之四】一文裏講到,我問那位教授信什麽教,他說信人本主義。我問人本主義也是宗教?他說是。我是上帝是什麽呢?他說上帝就是人。

西人離不開教會,紅白喜事都要牧師住持。
科夫 回複 悄悄話 世紀大講堂級的文章,這麽精彩的文章,央視應當大力宣講,文章分析透徹姿態平和,理論水平很高

隻是,信仰一般要靠某種蒙昧凝聚信眾,人本主義似乎缺乏令人癡狂的魔力

另外,現代歐洲去教堂的也多市兩極階層,即弱勢群體和大富大貴,白領中產天生即為焦土,但很少有人有空去做禮拜,教會的社區作用在日漸弱化

或許互聯網社區正在以一種嶄新的模式進入現代社會,而民族文化的靈魂----語言,正是凝結同胞姐妹的紐帶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