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 (217)
2007 (225)
2008 (142)
2010 (96)
2011 (174)
2013 (239)
2014 (120)
2017 (1)
2023 (348)
筆者在【物質循環的世界】係列中講到,世界格局的南北矛盾,在全球化過程中,就是南方國家人口爭取擠入全球物質循環與北方國家則爭取把南方的資源納入世界物質循環的矛盾。人民幣升值問題,本質上也是這個問題。
中國人口占世界人口的五分之一,如果擠入全球物質循環並占有公平的份額的話,那麽就應該在國際分工中至少占五分之一的份額。但是,根據世貿2007的報告【1】。中國產品出口僅占全球產品出口總額的百分之八,產品進口僅占全球產品進口總額的百分之六;中國服務進出口僅占全球服務進出口的百分之三;這些數據離百分之二十還有很大的距離。人民幣升值對平衡貿易很有幫助,即可以縮小進口額和出口額的差距,但並無助與增加中國的世界分工地位。維持有限的順差可以擴大國際市場對中國製造的需求,增加中國在世界分工中的份額。即完全進出口平衡,應該在中國進出口達到國際貿易總額的百分之二十以後才公平。
對外貿易究竟多少是國民收入,如何擴對外貿易中的國民收入部分,也就是說對外貿易究竟多數轉換為內需,或者說中國人以怎樣的效率擠入全球物質循環,這不是單單占有世界百分之二十的國際貿易額就能實現的。出口值可以粗略地分為工資、利潤和原材料三部分。工資是國民收入,利潤屬於外資部分的不是國民收入,排除工資外的成本,本地資源屬於中國資源納入全球物質循環,是發達國家的目的,雖然也是國民收入,但不是中國追求的。成本中進口原材料以及專利費和外國服務都不是中國的國民收入。所以,擴大外貿對內需的貢獻,就在於提高工資的份額,減少外國服務成本和外資利潤。資本的利潤是不能減少的,要減少隻能是減少外資。但排除外資是與全球化過程背道而馳的,所以,不能追求純國產,這有違國際分工的經濟規律,也不能排除外資,這有違國際合作原則,能追求的是投資平衡,即爭取外資的同時,鼓勵中資的境外投資達到與外資進入中國相應的規模。
工資的定價,是市場供求的結果,這個結果,實際上是生活成本問題。這就涉及到購買力平價問題。按照世貿的報告【1】,中國的GDP是二萬六千億美元,但是,按照購買力平價計算,中國的GDP是十萬億美元。如果中國勞動力成本提高,可以提高人民幣升值,也可以提高人民幣通貨膨脹。即要使得美元計價的名義GDP和PPP計價的GDP相等的話,可以有兩個途徑,其一是人民幣升值300%,其二是人民幣通貨膨脹300%。但無論使用哪一個,都可能造成投機和打斷經濟正常運行。無論使用那個方法或兩個方法同時使用,底線是不能讓國際遊資得手打擊中國經濟正常允許,目標是增加中國國際分工份額的同時,加速內需的增加,這是中國人擠入全球物質循環的目標。中國即不應該追求貿易順差,但也不應該計較貿易平衡。外貿和貨幣政策要以提高中國的國際分工地位和擴大內需增加就業為目的。
中國通貨膨脹比起人民幣升值好控製,因為通貨膨脹有結構性問題,如農產品價格提高,提高了農民收入,增加了農民的購買力,擴大了內需,這樣使得生活成本提高,導致工資提高,使得出口產品價格的提高實實在在地讓農民分到國際分工的一杯羹。
結論:在全球化進程中,中國通貨膨脹不可避免,不但不可避免,而且還要適當地作為貨幣政策使用一下。控製通貨膨脹通常被視為宏觀控製的目標,但是,在如今的國際環境中,不妨作為手段來使用一下。宏觀控製的目標一般是平衡目標,但是中國的目標是發展,該不平衡的地方就不平衡,如對外貿易不平衡沒關係,中國農民擠入全球物質循環才是目標。同樣,通貨膨脹沒關係,有助於中國農民進入國際分工就讓人民幣通貨膨脹。為什麽日本國內農產品價格高於國際價格?值得研究和學習一下。
新聞報道,中國對原油生產打10%的稅,這種對資源打稅就是抵抗發達國家把中國資源納入國際市場循環的方法,著對保護環境很重要,同時是一種通貨膨脹的手段,增加了生產成本和生活成本。不可再生資源都應該打稅,工資也應該征社保稅,這些提高生產成本產生的效果和人民幣升值產生的效果有一樣的地方,那就是提高了出口產品價格。但也有效果不一樣的地方,那就是人民幣升值可能會把中國人擠出了全球物質循環,而通貨膨脹卻有可能幫助中國人擠入全球物質循環並斷了國際遊資豪賭人民幣的念頭。
【1】http://www.wto.org/english/res_e/booksp_e/anrep_e/trade_profiles07_e.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