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 (217)
2007 (225)
2008 (142)
2010 (96)
2011 (174)
2013 (239)
2014 (120)
2017 (1)
2023 (348)
2024 (102)
2025 (7)
2007年10月16日,加拿大總督發表聖旨(把Throne Speech 翻譯成聖旨有點勉強,不過一時找不到更好的翻譯,將就用著)。這個聖旨解釋了加拿大政府的觀點。國會是否接受這個聖旨,就表明國會是否信任現政府。如果國會不接受這個聖旨,現政府就得卸任,今年就得重新選舉。
聖旨宣讀後,新民主黨和魁人黨當即就表示不接受這個聖旨,而自由黨在17日國會聖旨辯論後宣布接受聖旨,如此一來,國會就沒有足夠的票數來拒絕聖旨,保守黨和現政府就渡過了政府信任危機。
先講講聖旨。加拿大的國家首腦是英女皇【1】,政府首腦是總理。總督代表英女皇。女皇是世襲的,總理是民主選舉產生的。所以,加拿大政府是屬於人民的,國家是屬於英女皇的。因為國家是屬於君主的,公民是君主的臣民(入籍宣誓要效忠英女皇),也是屬於英女皇的,如果所屬關係有傳遞性的話,那麽政府和人民都是屬於英女皇的。
16日晚上,加拿大總督攜帶她的先生來到國會,伴隨著隆重得有禮炮的儀式,由儀仗隊前呼後擁,還有總理哈勃跟在後邊,走入參議院。總督坐到皇座上,她先生與她並排座在她左手邊。總理按照君臣禮節在她右前方斜向而座。參議員們在總督到來之前已在參議會內坐好。
總督坐好後,總督的使節執黑仗從參議院走到眾議院。眾議員們早已在眾議院內坐好。使節來到眾議院,用黑仗在緊閉的門上敲三下,一議員把門打開,使節宣布帶來了總督的口信。這議員走到主席跟前,問是否讓接受信使,主席大聲宣布接受。這一宣布顯出了眾議院的尊嚴――它有拒絕和接納總督信使的權力。接受信使後,那議員帶上黑色橄欖帽,把一個大捶一樣的金仗抗到肩上,帶領所有眾議員跟著信使,走到參議院。參議院裏沒有眾議員的座位,眾議員們就站在參議員們的背後。兩院議員都到齊了,有人遞上一本十六頁的聖旨給總督,總督開始宣讀聖旨。聖旨用兩種官方語音宣讀,不是每種語音讀一遍,而是用法語讀一段,英語讀一段,兩種語音交錯使用。聖旨宣讀了三十多分鍾。
從聖旨宣讀的整個過程來看,總督在禮儀上象征性著加拿大最高權力。但是,這道聖旨好像不是來自英女皇,而像是來自本屆政府的刀筆手。據加拿大政治評論,這次聖旨宣讀,是保守黨在政治上對自由黨的重大勝利。
好了,原來總督名義是代表英女皇統治加拿大,實際上是政府的花瓶,那麽為什麽政府要讓總督來宣讀聖旨呢?總理直接對兩院講話可不可以呢?好像不行,總理的權力來自國會,總理講話沒有權威,還是總督來講有權威。
為什麽總理要請總督16日宣讀聖旨呢?這個說來話長。
首先,現任政府是少數政府,即擁護總理當選的選民不到一半。看官或許會問,民主國家怎麽會選個少數政府出來呢,那麽這個政府不就是隻代表少數人,而不代表多數人了呢?這個問題很容易計算。在一個自由開放的社會裏,每個人都有自己思想的權利,對不同的問題可以有不同的觀點。假設對一個問題有兩種觀點:支持或者反對。那麽如果有n個問題,就可能有2的n次冪種觀點。
如果隻有一個問題,比如說出兵阿富汗還是不出兵阿富汗,那麽公民就可以分成兩派,出兵派和不出兵派。如果有兩個問題,那麽公民就可以分成四派。比如出兵阿富汗和加入京都條約,公民就可以分成“出、加”,“不出、加”,“出、不加”和“不出、不加”四派。如果四派旗鼓相當,選舉出票數最多的一派,那麽這個政府就隻能是少數政府。
如果全國隻有一派,那就叫Totalitarian。,說共產黨國家是獨裁(dictatorship)或專製(authoritarian)嚴格來說都不正確。獨裁就是一個人說的話就是法律,皇帝就是獨裁政治。專製就是官員隻對上負責,不對下負責,隻為當官的著想,不為老百姓著想。共產黨國家有一個問題,就是擁護共產黨還是反對共產黨,這樣就分成兩派,其中一派非法,合法的隻有一種觀點,那就是Totalitarian。當然一個社會各種觀點都有,如果容忍即不擁護也不反對,那就比較寬鬆了,但是,一黨製形式上沒有把多元化政治製度化,被稱為totalitarian是必然的。實質上的政治製度,totalitarian就是意識形態極強的國家,如伊斯蘭國家,或者如布什反恐時說的那種“你不擁護我,就是我的敵人”,所謂極端主義國家,都是totalitarian國家。
比totalitarian國家自由開放一點,就是兩黨製。如美國。再開放一點,就是四黨製,如加拿大。加拿大本屆議會中,保守黨、自由黨、魁人黨和新民主黨四黨的席位都多得不可忽略。就是說,加拿大社會的容忍程度,自由開發程度要比美國高。
現在說回加拿大聖旨問題。加拿大現政府是少數政府,即保守黨在議會的席位隻占少數。(美國經過期中選舉後,現政府也是少數政府,即布什政府的共和黨席位是少數)。根據三權分立,權力製衡原則,少數政府就會產生政府和國會對著幹的事情,(參看本人《美國憲法案例》係列),這樣就產生一個低效率政府。政府要幹的事,國會總是不給予通過相關的法案和預算,國會要幹的事,政府又否決不幹,這和中國古代“將相不和、君臣二心”非常相似。
哈勃政府麵臨的就是這樣一種局麵,少數政府變成了一個低效率政府。這時候,哈勃啟動一個機製,就是宣讀聖旨,把政府要幹的事擬一道聖旨,請總督宣讀。國會不接受聖旨,就得改選。如果國會接受,那麽就要國會支持政府的工作,恢複政府工作效率。
聖旨講到出兵阿富汗、加入京都條約、北極主權、減免稅務、等問題。按照4個問題來算,如果每個問題都是擁護和反對兩種觀點,應該有16個黨派。如果每個問題打10分,10為最擁護,1為最反對,那麽就可以把公民分為一萬個黨派(10的4次方)。但是,國會隻有兩種選擇,擁護聖旨還是反對聖旨,咦?這不回到Totalitarian了嗎? 對!總督代表君主,你隻能有兩種選擇,擁護君主還是反對君主。這下可讓自由黨大大的頭痛了一天,那麽多問題捆綁在一起,有些是同意的,有些是反對的,但不允許個案處理,必須捆綁銷售。估計這是哈勃打了自由黨一個措手不及,如果自由黨不接受聖旨,兩個月內就得全國大選,到時自由黨上台機會最大,但自由黨還沒做好上台的準備。自由黨說,加拿大公民還沒有大選的積極性。所以,在新民主黨和魁人黨拒絕聖旨以後,自由黨接受了聖旨。放棄分歧,回到totalitarian,支持政府工作。
Totalitarian的一個好處,就是萬眾一心,適用於戰時,是高效率政府。伊斯蘭世界,基本是totalitarian。所以布什中東戰爭步履維艱,其一是伊斯蘭極端主義是萬眾一心,最有代表性的就是自殺炸彈;其二是國內政治趕上少數政府,光是一個伊拉克軍費預算就是一個拉鋸戰,還有國會對白宮的一係列聽證等,國內政治把布什搞得焦頭爛額。Totalitarian的一個壞處是思想凝固,沒有新思維,缺乏創新,社會得不到發展。
為什麽美國很強,因為實際是兩黨製,政府效率還在。現在許多新的民主國家,國會十幾個黨,這樣的政府很容易就變成少數政府、低效率政府。又沒有英聯邦國家這種聖旨宣讀機製來擺脫低效率政府困境。所以現在好些新民主主權都是低效率弱政府。普京建立強政府,帶領俄國走出經濟低穀,但又被西方說普京背叛民主了。
悖論:越是自由開放的政治製度,政府越有可能隻代表少數公民。
對。說得對。布什自911以來已經有好幾次Union Address了。不同的是美國總統直接對兩院講話,而加拿大要借總督之口說出來。
謝謝指點。不知道美國的施政綱領在英文中叫著什麽。
謝謝補充更正。我16日坐在電視機前,剛好看了這個聖旨宣讀。儀式前節目主持就說搞不好年底要選舉。以前沒注意這個年年都有。
2500×7.5/5(年)/12(月)=312.5
應該每月補貼312.5元人民幣
考慮到物價因素,實補60/月比較合理
文章也寫得很好,不過有幾處與事實有一點小的出入:
宣讀“聖旨”是國會每個會期(session)的開場白。國會每個會期從每年十月到下一年的六七月。所以說“聖旨”是每年宣讀一次。
300多個國會議員們拿著超過十萬一年的高工資,他們的的工作就是在首都開會。夏天國會休會去休假,秋天回來接著開。
相比中國的國會——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就好多了,全國人大代表都另有職業,不作為全國人大代表拿工資。
另外,“聖旨”獲得通過並不意味著政府未來一年就高枕無憂,作為一個少數黨政府,任何一個需要國會半數功過的議題都有可能引起政府垮台,比如財政預算案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