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 (217)
2007 (225)
2008 (142)
2010 (96)
2011 (174)
2013 (239)
2014 (120)
2017 (1)
2023 (348)
2024 (102)
2025 (4)
【宗教起源的一個簡單心理學模型】裏說人的行為需要一個萬應法則,好像人類是非常無奈,在無法作出決策又必須有行動時,用一個萬應法則來擺脫困境。如此說來對宗教信仰的看法就太負麵了。實際上,信仰是人類智慧的基礎之一。
什麽叫做智慧?智慧是理性,是用人類掌握的有限知識,對應無限可能的環境變化。以有限的手段來應對無限的環境變化,是人類特征之一,智慧是人類與其它動物最重要的區別之一。今天環境問題導致許多物種滅絕,那是因為動物對環境隻有有限的應對方式。當環境變化比基因變異快的時候,動物就會因為喪失應對環境的手段而導致生存困難。比如一條公路切隔熊貓的活動範圍,熊貓沒有過馬路的本能,就會縮小在被切割的小範圍內活動,最終喪失繁衍的可能(詳見大蔥一根的【熊貓雜談】)。
以有限推演無限是人類文化的特征。如文字,文字的個數是有限的,而以文字創作和表達的可能的作品是無限的。有如數學歸納法,用有限的步驟可以證明無限的定論。人類有這種以有限的知識,經過理性推理,可以應對無限的環境變化。人類大腦進行推理的模式規律,被兩千年來哲學家們不斷研究發展,如今被數學界歸納為形式邏輯。形式邏輯的使得人類可以用已經知道的知識,去推倒還未知道的知識。例如,人類現在最遠走到月球,送出去的探測儀器最多到火星,然而,人類已經有了許多關於太陽係、銀河係、乃至宇宙的知識。
形式邏輯使得人類可以從有限的知識推演無限的知識,但它無法使得人類從無知識推導到有知識,即我們依靠觀測和經曆積累一定的知識,然後用理性推演其它知識。如果我們把知識定義為一個集合,那麽,集合內的所以關係可以由有限的公理加上邏輯證明來完全定義,我們可以用邏輯證明集合內的所有經理,但是,總有幾個公理是不可證明的。這就是歌德爾的不可能定理。即知識不能自己循環證明自己。
比如,字典內每個字條是用其它字來解釋的,如此一來,就有循環證明的謬誤,即沒有人可以隻根據一個字典來學懂一門語言的。至少有一些字的字義必須產生於字典之外。
同樣,人類知識不可能完全由邏輯構成。人類的知識體係必需由一些不可證明的公理。如牛頓從落下的蘋果推導出太陽係行星運行規律,這樣就建立了人類對太陽係認識的一個知識體係。但是,當牛頓想證明一些公理時,最後不的不求助於上帝,如行星運動的第一推動力從哪裏來。
科學有試驗來驗證一些公理,這些公理組成了人類智慧基礎知識的一部分。這部分基礎知識,奠定了人類現代生產的行為。
現在再回頭說說萬應法則正麵的一麵。所謂信仰,就是這樣一些不可證明的公理,它奠定了人類價值體係和道德行為的基礎。它是不能證明的,所謂不可證偽的。這是於科學最大的區別。
比如,我在【細微的公正】裏講到一位美國MM的道德行為,她退票麵臨許多選擇,可以把票賣給別人,也可以把票賣給我,她的決定是根據一種道德規範,如果人沒有信仰的話,很難作出這種道德選擇。這就是信仰――萬應法則的正麵效果。事實上,信仰是人類社會不可或缺的重要支柱,人類有信仰,是人類可以組成複雜而龐大的社會的基礎。一起價值取向的行為所根據的知識,和科學知識體係一樣,需要一些不可證明的公理,這些公理就是人類的信仰。
如法律的製度,什麽是公正?最近中國通過的物權法就引發了許多是否公正的爭論。在這些爭論中,不同的人立場不同,因為他們價值取向不同,而價值的建立,必須基於信仰,這是人類思維規律和知識體係的必然結果。
人類關於社會行為的許多知識,如什麽是正義,什麽是公正,什麽是平等,什麽是應該,所有這些價值取向,都離不開一些不可證明的公理,那就是信仰。
人本主義的信仰,就是肯定人的價值和尊嚴,肯定人的能力和追求。試想想,沒有對人的生命的尊重,何來公正、平等、正義?沒有對人類生命的肯定,如何判斷戰爭的善惡?但是,為什麽人的生命那麽可貴?這是不可證明的信仰。
再回到“應激-思維-反應”的人類行為模型。在心理學上,就是說人的行為是理性的。理性要求人對自身的行為有所解釋,那就是“應激-思維-反應”模式的一致性。如果所思與所行不一致,就導致內心矛盾,引發精神分裂症等心理失衡問題。但是,理性的局限就是歌德爾不完備定理,即知識體係不能沒有不可證明的公理。
所以,信仰是人類心理健康的基礎。沒有信仰,人類無法解釋自己的行為,就會產生煩躁不安。像“人生的意義是什麽”這樣的問題,沒有信仰是無法解釋的。沒有信仰,最求幸福就是一句空話。
信仰維係人類社會同時賦予人生以意義。
任何一種人類文化,都有道、術、器三個層次。
信仰是文化的核心,是道,是最高層次。
至於什麽製度啦、詩文啦、禮儀習俗啦,是第二層次道東西。
器嘛,就不用解釋了吧?
這次奧運開幕式所展現的中華文化,人們看到的主要是器,有一點點術,完全沒有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