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治通鑒》評說

版權說明:歡迎非商業贏利目的轉載轉貼我的文章。轉載轉貼時請注明唵啊吽筆名和博客鏈接。
個人資料
唵啊吽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歸檔
正文

(三十)全球化潮流中的民族主義

(2007-01-25 16:41:20) 下一個
近代工業革命,使得人類進入全球物質循環階段,開啟了全球化的進程。以往區域性經濟社會,被全球市場經濟代替。如果社會矛盾是以社會內部不同的人群對資源和成品分配的控製能力來劃分的話,那麽,以往相對獨立的國家社會內部的階級矛盾就轉變為國與國之間的民族矛盾。

《物資循環的世界》(十五)將到,一個獨立的人類社會不是以主權和地域來劃分的,而是由該社會獨立控製的物質循環來劃分的。全球化之前的獨立社會,恰巧是國家和地域能夠包含和控製其完整的物質循環,所以其矛盾主要是國家社會內部各個階層對資源控製和分配的矛盾。西方著名社會學家如韋伯和馬克思,都把社會問題歸結為社會各個階層矛盾的問題。韋伯和馬克思觀點的不同,在於認為這些矛盾是否可以協調,但他們的理論都基於社會內部的矛盾。

工業革命以後,全球資源配置和全球市場運作,使得獨立的社會蕩然無存。那些獨立的部落社會在英國主導的殖民地-宗主國國際秩序下紛紛消亡。但是,宗主國並沒有把殖民地納入一個統一的國際社會,相反,把殖民地變成一個依賴於宗主國的社會。這樣一來,殖民地的資源被納入全球經濟係統內部,但殖民地人口卻被排斥在全球物資循環之外――失業、饑餓、貧困。由於這一變局,以往國家內部社會各個階層的矛盾就降到次要地位,而國際之間的民族矛盾就上升為主要矛盾。

馬克思認為資本主義是一個全球完整獨立的社會,提出了資本主義到共產主義的設想。他的理論是根據以往曆史統一獨立的社會提出來的,並不適用於描述近代經濟全球化但社會還建立在國家模式上的社會。馬克思說的工人階級沒有祖國是大錯特錯觀點。看看今天的國際社會,各國工人階級都為本民族的就業問題而與其它國家的工人階級出生矛盾。所有,即便今天,民族矛盾依然是國策中主要要考慮的問題,而階級矛盾反而成為次要問題。這也是今天對中國褒貶不一的分歧所在。認為中國進步的人,看到中華民族在國際地位上的提高,考慮的是民族矛盾;而認為中國退步的人看到兩極分化和腐敗,考慮的是國家社會內部的階級矛盾。

民族問題高於階級問題,反映到中國近代史,就成為凡是國內階級矛盾加劇時,中國就受西方列強蹂躪;凡是國內各個階層聯合抵禦外辱時,中國就進步。

國內階級矛盾激化,就出生社會動蕩,使得列強可以乘虛而入。太平天國運動前後的那一段年代,是中國割地賠款最多的年代;義和拳運動的年代,就是八國聯軍入侵的年代。國內第一次國共合作,東征北伐,打倒軍閥,中國驅逐外國勢力。1927第一次國共分裂,導致1931年日本占領東北三省,而後全麵入侵。國共第二次合作,擱置國內階級矛盾而共同爭取民族解放,則取得抗戰勝利。國共第二次分裂,是置民族矛盾不顧而進行的國內政治鬥爭,結果導致中國領土台灣至今還在美日勢力範圍之內。

第二次世界大戰,是民族要獨立,人民要解放的世界潮流,被孫中山稱為“順之者倡,逆之者亡”的浩浩蕩蕩曆史潮流。這一曆史潮流著眼點是擺脫殖民地對宗主國的依賴,這在政治上成功了,但在經濟上則依然如前,隻是以往殖民地和宗主國的矛盾變為今天的南北矛盾,北方國家要將南方國家資源納入全球經濟,而南方國家要求其人口也進入全球物質循環。典型的例子就是今天的北美自由貿易區,北美三國經濟一體化了,但是勞動力人口是受到限製的,這導致美國和墨西哥邊境非法移民偷渡問題。墨西哥資源已經納入北美經濟,但是,墨西哥人口並沒有全部被被納入。這不是墨西哥內部階級矛盾問題,也不是美國內部階級矛盾問題,而是墨西哥和美國民族矛盾的問題:國籍製度製造並維持了人生而不平等的現實。

中國近代曆史,主要是中華民族圖生存的曆史,是中華民族加入全球物質循環的曆史。當美國百分之五的人口控製和消費全球百分之三十的資源和產品時,當北半球控製全球金融和產品市場的時候,當8億中國農民麵臨失業的時候,中華民族圖生存的曆史還在繼續。民族主義至今依然是中國國策的主題。當中國人還沒有完全進入全球物資循環的情況下試圖一勞永逸地先行解決國內矛盾是不切實際的。國內矛盾的處理,要服從與國際上民族圖生存的大業。這和國共合作共同抗戰道理是一樣的。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小小無知 回複 悄悄話 有道理!這同顧及團體利益的帕累托最優有些類似。中國人好像是不大容易實現這種帕累托最優的民族。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