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 (217)
2007 (225)
2008 (142)
2010 (96)
2011 (174)
2013 (239)
2014 (120)
2017 (1)
2023 (348)
今天全球市場資源分配就是一個全球物質循環,這個物質循環就是一個局。在物質循環內的是局內人,在物質循環外的是局外人。局內人--局外人理論是現代經濟學理論,論述的是勞動力市場機製不完善的理論。把這個理論應用到物質循環這個局裏也是成立的。
這個理論認為,失業人口是局外人,他們遇到勞動市場的非市場因素阻礙而無法就業,致使勞動力市場價格(工資)的扭曲。如果是完全市場經濟的話,在其它因素同等的情況下,資本就會流到勞動力價格低廉的地方。但如今南半球高失業率和北半球高工資形成鮮明對比,是全球勞動力市場的高度扭曲。中國許多農業人口的隱性失業,就是這一南北格局的縮影,不是一個取消戶口製度所能解決。
2006年10月5日,歐盟對華皮鞋反傾銷案終裁,否決了絕大多數涉案中國企業市場經濟地位,並從10月7日開始,對中國皮鞋進口征收16.5%的反傾銷稅[1],由此導致7萬中國工人就業受影響[2]。
西方勸發展中國家開發市場時,說市場經濟是世界資源配置的最好機製,對貿易雙方都有好處。話是這麽說,但是在物質循環局內的人隻希望能夠將更多的世界資源納入局內,而並沒有充分準備接納發展中國家的勞動力人口進入局內。為了維持這一南北半球局內局外的格局,特別成立了一個世界貿易組織WTO。這個組織,對發展中國家是硬約束力,對發達國家是軟約束。因為隻有發達國家國家掌握WTO條文的解釋權和強製力。
歐盟對華皮鞋“反傾銷”的遊戲規則是歐盟自己定的,執法檢查是他們自己的人,審查審批還是他們自己的人,那中國工人怎麽去與他們抗爭呢?[1]
歐盟調查裁決程序違背WTO原則。歐委會在調查、裁決中存在諸多問題,違背了WTO所倡導的自由貿易和公平貿易的原則。中國鞋類產業是一個高度競爭的產業,僅對歐盟出口的企業就達1000家以上,絕大多數是私營企業或外商投資企業。這些企業不可能以低於自己成本的價格出售產品,使自己虧損。這些企業也不存在政府給予的補貼。中國政府加入世貿後,已嚴格按照世貿的規定取消了各種出口補貼。2005年以來,中國皮鞋對歐洲出口增長較快,主要原因是歐盟對華鞋類產品實施10年的配額體製終結後,中國出口潛力得到釋放,與傾銷毫無關係。歐盟裁決中國企業存在傾銷完全是基於否定中國企業的市場經濟待遇這一前提,這是不符合中國實際的。歐盟否決絕大多數涉案企業市場經濟地位,不僅違背了歐盟在WTO項下的義務,而且也與歐盟自己的法規和判例不符。此前,歐盟曾給予中國82家各類企業市場經濟待遇,占申請市場經濟待遇企業總數的35%,而在市場化程度很高的鞋類產業中,163家企業中僅有1家企業獲得市場經濟待遇[3]。
由於WTO規則對北半球是軟約束,北半球肆意解釋條文並強行執行,這樣一來,WTO條文就成為北半球吸納南半球資源、並把南半球人口擠出全球物質循環的工具。終結對中國產品配額製,是中國加入WTO談判的結果,中國履行自己入世的承諾,而歐洲則在紡織品和鞋業上不履行對中國的承諾,結束配額後又建立“反傾銷”壁壘。
那麽,WTO是否有民主機製來建立國際貿易秩序呢?如果采用民主機製的話,由於南半球國家數目巨大,世界貿易格局就會向發展中國家傾斜。然而,WTO議事和決策機製也是有發達國家製定的,如果民主程序不利於發達國家,發達國家就從程序上下手保護他們的既得利益。
美國就堅持WTO決議必須全數國家通過,既任何國家都有否決權。這導致今年WTO談判無果而終,沒有達成任何決議。當南半球國家想用民主程序了,發達國家就製定一個不可運作的民主程序。
南北對局,就是全球物質循環的巨內人與局外人的對局。國內兩極分化,是國際南北對局的一個縮影。中國七萬鞋業工人失業,是南北對局中被擠出來的勞動力人口。
[1] http://info.shoes.hc360.com/2006/10/16084012390.shtml
[2] http://finance.qq.com/a/20061010/000054.htm
[3] http://www.southcn.com/news/international/china/200610060034.htm
全球自由貿易似近猶遠
亞太經合組織部長會議日前閉幕,媒體反應平平,認為會議實際意義不大。但在全球貿易自由嚴重倒退、歐美保護主義抬頭的今天,APEC峰會堅守重開多哈談判的立場,實在彌足珍貴。
亞太經合組織部長會議暨領袖非正式高峰會業已閉幕。在這個歐美保護主義日益抬頭、全球貿易自由化也因多哈回合談判破裂而受挫的此刻,亞太地區的動向自然格外受到世人的注意。
表麵看,這次峰會批準了「河內行動計劃」,期勉各成員國通過具體措施,按期實現促進亞太貿易及投資自由化的「茂物目標」;另外也發表「河內宣言」,呼籲盡早恢復世貿多哈回合談判,並做了反恐、反貪的宣示性主張。這些重要文件宣示性大於實質性,因而包括《經濟學人》等許多媒體都評論,這次勞師動眾的會議,隻是領袖們的社交會議,沒有太大實質意義。但這樣的評價真的公平公道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