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 (217)
2007 (225)
2008 (142)
2010 (96)
2011 (174)
2013 (239)
2014 (120)
2017 (1)
2023 (348)
原文8:
遷太後於雍萯陽宮,殺其二 子。下令曰:“敢以太後事諫者,戮而殺之,斷其四支,積之闕下!”死者二十七人。齊客茅焦上謁請諫。王使謂之曰:“若不見夫積闕下者邪?”對曰:“臣聞天 有二十八宿,今死者二十七人,臣之來固欲滿其數耳。臣非畏死者也!”使者走入白之。茅焦邑子同食者,盡負其衣物而逃王。王大怒曰:“是人也,故來犯吾,趣 召鑊烹之,是安得積闕下哉!”王按劍怒而坐,口正沫出。使者召之入,茅焦徐行至前,再拜謁起,稱曰:“臣聞有生者不諱死,有國者不諱亡。諱死者不可以得 生,諱亡者不可以得存。死生存亡,聖主所欲急聞也,陛下欲聞之乎?”王曰:“何謂也?”茅焦曰:“陛下有狂悖之行,不自知邪?車裂假父,囊撲二弟,遷母於 雍,殘戮諫士,桀、紂之行不至於是矣。令天下聞之,盡瓦解,無向秦者,臣竊為陛下危之!臣言已矣!”乃解衣伏質。王下殿,手自接之曰:“先生起就衣,今願 受事!”乃爵之上卿。王自駕,虛左方,往迎太後,歸於鹹陽,複為母子如初。
評說8:
嫪毐事發後,秦王滅嫪毐及其餘黨,殺其兩子,將太後關進萯陽宮,並下令有諫太後一事者格殺勿論。先後有二十七人諫秦王接回太後都被殺死並暴屍城門兩邊。
齊國過客茅焦遞交帖子要諫秦王,秦王派人問他:你沒見到城門邊上被割去四肢的屍體嗎?茅焦說:天上有二十八星宿,現在才死了二十七個人,我就是來補這個數的。和茅焦一起出來的老鄉看到茅焦要諫秦王,個個都卷起行李逃命了。秦王聽說茅焦要補二十八之數,氣就不打一處出:這人是成心來氣我,我不能讓他被剁了四肢暴屍城門那麽好死,我要把他煮了。
秦王氣得口吐白沫,按劍等著茅焦來諫。茅焦慢慢走到秦王殿前,行拜見禮,然後說:“臣聽說活著的人不必忌諱談論死亡,國家也不必忌諱談論亡國的事;忌諱談論死亡的人難免死禍,忌諱討論亡國的國家才容易亡國。聖明的君主都原意討論生死存亡之道,不知陛下是否原意討論”。秦王問:這怎麽說?茅焦說:“陛下你患了偏執狂,你自己知道嗎?你車裂了自己的後爹,殺了自己兩個同母弟弟,將自己親生母親發送到離宮,殺戮諫士,這些行為比桀紂還要殘暴,如此一來,秦國民心喪盡,我為陛下擔心呀。”茅焦說完後,自己脫下衣服伏到刑具上引頸受戳。秦王走下殿來,親手扶起茅焦說:先生請穿上衣服,我聽你的”。然後封茅焦為上卿。秦王自己親自開車把母親接回鹹陽。
子曰:“飲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1】。以今天對人類幸福追求的肯定,以及經濟學對人類效用函數極大化的觀點,飲食男女是人的正當追求。所以秦太後追求性滿足應該沒有道德問題,秦太後與嫪毐通奸之所以成為道德問題,是嫪毐以性手段撈取無功之祿和分外之權。現代社會不提倡守寡,符合孔子對飲食男女人性的正麵肯定。
老子《道德經》說:“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2】。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把這句話用於秦太後,就是保持守寡的貞操的道德是不道德的,因為這違反孔子“飲食男女”的人性。上德不德是以有德,把這句話用於秦王殺嫪毐,就是秦王不以貞操淫亂道德觀懲罰秦太後才是符合孝道道德的,為了這一孝道道德,二十七個諫士前赴後繼付出生命。對秦太後守寡的貞節道德要求,實際是維護宗法社會的財產和權力結構的要求。
除性需求外,還有母子親情的本能,本來母子親情是天然純真的關係,無需社會道德來提倡,無奈人更多地按文化來行為而不是按本能來行為,而王室的母子關係已經是權力結構和財產關係的一環,母子親情已經失去其純真,反而需要用“孝道”去強化。嫪毐假傳秦詔起兵叛亂,公開顛覆秦王政權,被秦王鎮壓,致使秦太後被流放離宮,破壞了“孝道”。為了這一“孝道”,二十七個諫士前赴後繼付出生命。
為什麽“孝道”值得二十七個諫士前赴後繼付出生命呢?中國古代是宗法社會【3】,政治權力結構和財產分配製度都是以血緣關係為扭動,這樣一個社會,“孝”就是最高的意識形態原則,是維持社會正常運作的最基本的道德觀念。“孝道”之與宗法社會,有如“民主”“人權”之於現代工業社會,是與時代對應的最崇高道德觀念。茅焦諫秦王恢複母子關係,是為社會理性視死如歸的理性主義者。
前邊二十七個諫士,應該是秦國官員,為秦國政權穩固以身殉職,令人敬佩。齊國人路過秦國,要補二十八星宿之數,這不是狗咬耗子多管閑事嗎?對此種行為唯一解釋,就是茅焦是國際主義者,是人道主義者,認為“孝道”是人類道德準則,不認為勸秦國行孝道隻是秦國的國事和秦王的家事,而認為是人類的共同事業。勸說掌握天下最有權力的人恪守人類基本原則,是天下至關重要的大事,所以茅焦麵對肢解暴屍的威脅,以非暴力手段,勸說秦王回心轉意,遵守孝道。
參考鏈接
【1】 《禮記·禮運第九》http://www.white-collar.net/02-lib/01-zg/03-guoxue/%BE%AD%B2%BF/%CA%AE%C8%FD%BE%AD/%C0%F1%BC%C7/009.htm
【2】 《道德經》http://www.guoxue.com/zibu/zibu_zhuziml/laozi.htm
【3】 申亞力《中華文化的社會環境》http://www.zhwhxy.org.cn/03/news/20040502/213213_0.as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