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治通鑒》評說

版權說明:歡迎非商業贏利目的轉載轉貼我的文章。轉載轉貼時請注明唵啊吽筆名和博客鏈接。
個人資料
唵啊吽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歸檔
正文

《資治通鑒》卷三 評說 (11): 樗裏子應該規避攻宜陽決策

(2006-04-01 14:27:50) 下一個

原文19

慎靚王七年(癸醜,公元前三零八年)秦、魏會於應。秦王使甘茂約魏以伐韓,而令向壽輔行。甘茂至魏,令向壽還,謂王曰:魏聽臣矣,然願王勿伐!王迎甘茂於息壤而問其故。對曰:宜陽大縣,其實郡也。今王倍數險,行千裏,攻之難。魯人有與曾參同姓名者殺人,人告其母,其母織自若也。及三人告之,其母投杼下機,逾牆而走。臣之賢不若曾參,王之信臣又不如其母,疑臣者非特三人,臣恐大王之投杼也。魏文侯令樂羊將而攻中山,三年而拔之。反而論功,文侯示之謗書一篋。樂羊再拜稽首曰:此非臣之功,君之力也。今臣,羈旅之臣也,樗裏子、公孫奭挾韓而議之,王必聽之,是王欺魏王而臣受公仲侈之怨也。王曰:寡人弗聽也,請與子盟。乃盟於息壤。秋,甘茂、長封帥師伐宜陽。

 

慎靚王八年(甲寅,公元前三零七年)甘茂攻宜陽,五月而不拔。樗裏子、公孫奭果爭之。秦王召甘茂,欲罷兵。甘茂曰:息壤在彼。王曰:有之。因大悉起兵以佐甘茂。斬首六萬,遂拔宜陽。韓公仲侈入謝於秦以請平。

 

 

評說19

秦王讓甘茂約魏國一起打韓國。甘茂去了魏國,又回頭不攻韓國了。秦王到息壤問甘茂為什麽不去打,甘茂說,我去打不要緊,問題是攻韓不是一下子可以拿下來的,我又是個外臣,樗裏子和公孫奭一定會在後邊議論我,你聽了就會把我往回調,失信於魏國。甘茂還講了兩個故事。一個是說曾參母親反複聽到謠言誤以為曾參真的殺人了。另一個說的是樂毅攻打中山國三年,攻下後回來,魏王送給他一大筐誹謗他的報告,知道魏王在後邊為他頂住很多壓力,否則他根本無法攻下中山。甘茂以正反兩個故事,求秦王給他攻宜陽的全權。

 

秦王聽了甘茂的擔心,就與甘茂立下誓言,決不聽樗裏子和公孫奭的爭議。甘茂攻宜陽五個月沒攻下來,樗裏子和公孫奭果然議論甘茂的不是,秦王果然招甘茂回來準備罷兵。甘茂問,你在息壤立的誓言還算數嗎?秦王才回過味來,又給甘茂增兵。結果甘茂攻陷宜陽,迫使韓公入秦求和。

 

原文20

秦武王好以力戲,力士任鄙、烏獲、孟說皆至大官。八月,王與孟說舉鼎,絕脈而薨。族孟說。武王無子,異母弟稷為質於燕。國人逆而立之,是為昭襄王。昭襄王母羋八子,楚女也,實宣太後。

 

慎靚王九年(乙卯,公元前三零六年)秦昭王使向壽平宜陽,而使樗裏子、甘茂伐魏。甘茂言於王,以武遂複歸之韓。向壽、公孫奭爭之,不能得,由此怨讒甘茂。茂懼,輟伐魏蒲阪,亡去。樗裏子與魏講而罷兵。甘茂奔齊。

 

評說20

秦武王喜歡競技健身,舉重一口氣憋不上來就死了。他又沒兒子,秦國就將他在燕國做人質的弟弟迎回來立為秦昭王。

 

昭王用向壽守宜陽,又命令樗裏子和甘茂攻打魏國。甘茂說服昭王將武遂還給韓國。向壽和公孫奭反對,但昭王還是按甘茂的建議還了武遂。向壽和公孫奭因此忌恨甘茂,散布甘茂的壞話,甘茂畏懼而逃到齊國,樗裏子也就與魏國講和罷兵了。

 

甘茂出身貧賤,是下蔡一個書童,由於學習好,後來到秦國做官,其孫甘羅是神童,12歲被拜為上卿。樗裏子是秦惠王的弟弟,也就是武王和昭王的叔叔,他母親是韓國人, 所以甘茂攻韓前就知道樗裏子要壞他的攻韓大事。史記稱樗裏子滑稽多智,秦人叫他智囊。秦武王時,甘茂是左丞相,樗裏子是右丞相。向壽是宣太後(昭王母親)的外族,從小與昭王玩大的。宣太後是楚國人,楚國與韓國有仇。

 

這段故事類似今天中國的很多事情,人才甘茂很無奈,最終離開了秦國,是秦國一大損失。兩千年來,文人墨客,對類似的問題評論很多,最容易的結論就是指責向壽和公孫奭小人,造謠陷害了甘茂。把辦不好的事歸咎與某人邪惡是太方便的理論了,但方便的理論解決不了實際問題,至今小人得勢、人才埋沒,仍然是困擾中國當今社會的重大問題。

 

這個問題,得從人類社會行為規律說起。儒教兩千年沒有解決這一問題,就是不承認社會利益有多元性。斷事隻看善惡是非,不看利益衝突和組合。如果承認利益多元化的合理性,那麽利益衝突就不是善惡是非可以解決的,而要靠製度設計來製約利益衝突。

 

社會有複雜的結構,結構形成機製之一是利益。利益有一個層次構架,由血緣、地域、階層、組織等等集團和個體利益。如兄弟可能會打架,但會團結一起鬥仇家,兩仇家會鬧糾紛也會合作一起鬥外村、鬥外姓、鬥外族,血緣地域相鄰的利益衝突會讓位於血緣地域遠隔的利益衝突。如老毛就指出,抗爭時期民族矛盾高於階級矛盾,地主和農民可以同心協力打日本。

 

然而,社會結構並不是層次單調線性的。如秦韓爭戰,應該是國家利益高於個人恩怨,無奈樗裏子的母親是韓國人,而且樗裏子還是武王的叔叔。樗裏子本人處於許多社會關係網絡之中,作為親人血緣關係,他要反對攻韓,作為秦國王叔,他應該協助攻韓。但由於母親是直係血緣,他最終還是跳出來說甘茂攻韓的壞話。樗裏子與甘茂一起攻魏,為防止韓魏聯橫,甘茂請求把武遂還給韓國,偏偏向壽母親是楚國人,記恨韓國,對此事不滿,攻擊甘茂。沒有製度製約這些利益衝突,甘茂躲得過初一躲不過十五,最終被迫離開秦國。

 

中國朝政,拒絕婦女幹政,實際是一種防止利益衝突得規避製度,不能簡單用歧視婦女來解釋。如果簡單將拒絕婦女幹政解釋為歧視婦女,就把規避製度忽略了。古代外交,聯姻是重要手段,主要由婦女承擔,一個公主聯姻頂幾十萬大軍,不能說是不重用婦女。但國家之間一旦發生戰爭,婦女的血緣利益就與國家利益衝突,此時婦女幹政就容易導致損害國家利益的決策。

 

甘茂領兵攻韓,當然需要有人監督。掌握如此大的國家資源和權力,怎能要求秦武王不聽別人議論呢。為君的不是要兼聽則明嗎?但擔任監督審計甘茂之人,一定要與韓國無任何瓜葛,尤其不能讓樗裏子擔當此任,即使秦王征求樗裏子的意見時,樗裏子都應該以規避為理由拒絕回答。甘茂請歸還武遂給韓,向壽也應該以家人與韓國有仇的理由而規避這一決策過程。像魏王這種收一大筐誹謗樂毅的報告而力挺樂毅的方法,是人製而非法製。製度不建立,秦武王死了,換了秦昭王就犯錯誤了。

 

中國很多事情辦不好是由於缺失規避製度引起的。西方公司或政府部門,一般都避免夫婦在同一單位,就是一種規避製度。但中國同一政府部門內部,同一事業單位內部,夫婦一起的比比皆是,這在很大程度上助長了走後門、拉關係等不正之風,也是有法不依、有禁不止、腐敗叢生的原因之一。

 

http://www.guoxue.com/shibu/24shi/shiji/sj_071.htm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