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治通鑒》評說

版權說明:歡迎非商業贏利目的轉載轉貼我的文章。轉載轉貼時請注明唵啊吽筆名和博客鏈接。
個人資料
唵啊吽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歸檔
正文

《資治通鑒》卷三 評說 (10): 威武不能詘=不要仗勢欺人

(2006-04-01 14:26:45) 下一個

原文16

慎靚王五年(辛亥,公元前三一零年)張儀說秦武王曰:為王計者,東方有變,然後王可以多割得地也。臣聞齊王甚憎臣,臣之所在,齊必伐之。臣願乞其不肖之身以之梁,齊必伐梁,齊、梁交兵而不能相去,王以其間伐韓,入三川,挾天子,案圖籍,此王業也。王許之。齊王果伐梁,梁王恐。張儀曰:王勿患也。請令齊罷兵。乃使其舍人之楚,借使謂齊王曰:甚矣,王之托儀於秦也!齊王曰:何故?楚使者曰:張儀之去秦也,固與秦王謀矣,欲齊、梁相攻而令秦取三川也。今王果伐梁,是王內罷國而外伐與國,以信儀於秦王也。齊王乃解兵還。張儀相魏一歲,卒。儀與蘇秦皆以縱橫之術遊諸侯,致位富貴,天下爭慕效之。又有魏人公孫衍者,號曰犀首,亦以談說顯名。其餘蘇代、蘇厲、周最、樓緩之徒,紛紜遍於天下,務以辯詐相高,不可勝紀。而儀、秦、衍最著。

 

 

評說16

      張儀自知與武王不合,找個借口離開秦國。他對秦王說:齊國特恨我,你讓我去魏國,齊國必然去攻擊魏國,這樣秦國就有機會中原問鼎了。秦王準張儀去魏國。果然齊國攻魏國。魏王慌了,張儀安穩魏王不用擔憂,自己派人去楚國,借楚國的使者,到齊國指責齊王幫助秦國,說張儀到魏國,是秦國離間合縱的陰謀,齊國因此回師。過了一年以後,張儀去世。

 

      張儀離秦與蘇秦離燕非常相似,都是推脫借口。而且都是計策。不同的是,蘇秦真的實施了糖衣炮彈決策,而張儀出來就道破計策,使秦國計策落空。蘇秦負燕,秦負張儀。張儀在秦為秦謀事,在魏為魏謀事,而蘇秦食齊國之祿,卻幹損齊之事。蘇秦死於非命,張儀壽終正寢。

 

原文17

《孟子》論之曰:或謂:張儀、公孫衍,豈不大丈夫哉!一怒而諸侯懼,安居而天下熄。孟子曰:是惡足以為大丈夫哉?君子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正道,得誌則與民由之,不得誌則獨行其道,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詘,是之謂大丈夫。

 

評說17

有人說張儀三寸不爛之舌攪得天下紛紛擾擾,真大丈夫所為。孟子則反對,認為隻有富貴了不驕奢淫逸,貧困了不放棄原則,有了權勢不仗勢欺人的人才算大丈夫。

 

威武不能詘的通常解釋是不屈服於暴力,這種解釋不太合理。前邊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中的富貴貧賤都是以大丈夫為主體的達到社會地位的謂語動詞,所以威武也應該是大丈夫的謂語動詞,而不應該看作為動詞屈服的壯語。

 

如果將富貴貧賤威武分別看作的壯語,那麽這三句話就解釋為不要沉溺於富貴,不要嫌棄貧賤,不要屈服於暴力。如果這樣解釋,就是一般普適的道德說教,與是否大丈夫沒有關係。

 

我把威武不能詘解釋為有了權勢不貪贓枉法不仗勢欺人與孟子前邊君子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正道,得誌則與民由之,不得誌則獨行其道的意思更吻合。君子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孟子這裏說:大丈夫窮則獨善其身,達則不欺天下。達則不欺天下,就是富貴不能淫威武不能詘,所以威武不能詘應該解釋為有了權勢不要欺壓百姓

 

詘與屈通,但屈有多種詞意。有屈服的屈,也有冤屈的屈。詘更接近冤屈,委屈。法言義疏十寡見卷第七(http://read.shulu.net/gd/fayan/010.htm)雲:“如賢人謀之美也,詘人而從道;如小人謀之不美也,詘道而從人”。是說善人行事好就好在置道德於個人私利之上;小人行事壞就壞在因一己私利而不顧道德原則。這個“詘”是有直接賓語的動詞。

 

《資治通鑒》卷四中有“詘楚之名,足以尊主之說,其中也是帶直接賓語的動詞。而不是“屈服”暴力中的“屈服”那種用壯語修飾的自反動詞。所以,威武不能詘不應該解釋為不為暴力而屈服意誌,而應該解釋為有了權勢不要貪贓枉法、不要仗勢欺人

 

原文18

揚子《法言》曰:或問:儀、秦學乎鬼穀術而習乎縱橫言,安中國者各十餘年,是夫?曰:詐人也。聖人惡諸。曰:孔子讀而儀、秦行,何如也?曰:甚矣鳳鳴而鷙翰也!”“然則子貢不為歟?曰:亂而不解,子貢恥諸。說而不富貴,儀、秦恥諸。或曰:儀、秦其才矣乎,跡不蹈已?曰:昔在任人,帝而難之,不以才矣。才乎才,非吾徒之才也。

 

評說18

      揚子對縱橫家深惡痛絕。認為縱橫家是是非之徒。一概而論,打擊麵太寬了。張儀還是比蘇秦厚道嗎。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