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 (217)
2007 (225)
2008 (142)
2010 (96)
2011 (174)
2013 (239)
2014 (120)
2017 (1)
2023 (348)
原文21:
張儀者,魏人,與蘇秦俱事鬼穀先生,學縱橫之術,蘇秦自以為不及也。儀遊諸侯無所遇,困於楚,蘇秦故召而辱之。儀怒,念諸侯獨秦能苦越,遂入秦。蘇秦陰遣其舍人齎金幣資儀,儀得見秦王。秦王說之,以為客卿。舍人辭去,曰:“蘇君憂秦伐趙敗從約,以為非君莫能得秦柄,故激怒君,使臣陰奉給君資,盡蘇君之計謀也。”張儀曰:“嗟乎!此在吾術中而不悟,吾不及蘇君明矣。為吾謝蘇君,蘇君之時,儀何敢言!”
評說21:
蘇秦得趙國合縱項目經理一職時,而張儀還在楚國貧困潦倒。於是蘇秦就叫張儀一起來做項目,張儀來後,蘇秦有意擺架子激怒張儀,張儀一氣之下,入秦求職。但張儀窮得連路費都沒有,蘇秦暗地裏資助張儀到秦國,張儀順利通過麵試,得到秦國權柄。答謝資助他的人時,才知道蘇秦用的激將法讓他謀得一個肥缺。因此答應蘇秦在時不攻趙,使得蘇秦有寬裕時間實施合縱項目。
原文22:
於是蘇秦說韓宣惠王曰:“韓地方九百餘裏,帶甲數十萬,天下之強弓、勁弩、利劍皆從韓出。韓卒超足而射,百發不暇止。以韓卒之勇,被堅甲,蹠勁弩,帶利劍,一人當百,不足言也。大王事秦,秦必求宜陽、成皋。今茲效之,明年又複求割地。與則無地以給之,不與則棄前功,受後禍。且大王之地有盡而秦之求無已,以有盡之地逆無已之求,此所謂市怨結禍者也。不戰而地已削矣!鄙諺曰:‘寧為雞口,無為牛後。’夫以大王之賢,挾強韓之兵,而有牛後之名,臣竊為大王羞之。”韓王從其言。蘇秦說魏王曰:“大王之地方千裏,地名雖小,然而田舍、廬廡之數,曾無所芻牧。人民之眾,車馬之多,日夜行不絕,輷?訇殷殷,若有三軍之眾。臣竊量大王之國不下楚。今竊聞大王之卒,武士二十萬,蒼頭二十萬,奮擊二十萬,廝徒十萬;車六百乘,騎五千匹,乃聽於群臣之說,而欲臣事秦。願大王熟察之。故敝邑趙王使臣效愚計,奉明約,以大王之詔詔之。”魏王聽之。
評說22:
韓國已經在秦國的勢力範圍之內,蘇秦說服他脫離秦國,加入合縱。魏國正準備追隨秦國,也被蘇秦說服背秦合縱。蘇秦說,你們都是勢力強大的國家,何苦屈居人下而事秦呢。
原文23:
蘇秦說齊王曰:“齊四塞之國,地方二千餘裏,帶甲數十萬,粟如丘山。三軍之良,五家之兵,進如鋒矢,戰如雷霆,解如風雨。即有軍役,未嚐倍泰山,絕清河,涉渤海也。臨菑之中七萬戶,臣竊度之,不下戶三男子,不待發於遠縣,而臨菑之卒固已二十一萬矣。臨菑甚富而實,其民無不鬥雞、走狗、六博、闒鞠。臨菑之塗,車轂擊,人肩摩,連衽成帷,揮汗成雨。夫韓、魏之所以重畏秦者,為與秦接境壤也。兵出而相當,不十日而戰勝存亡之機決矣。韓、魏戰而勝秦,則兵半折,四境不守;戰而不勝,則國已危亡隨其後。是故韓、魏之所以重與秦戰而輕為之臣也。今秦之攻齊則不然。倍韓、魏之地,過衛陽晉之道,經乎亢父之險,車不得方軌,騎不得比行。百人守險,千人不敢過也。秦雖欲深入則狼顧,恐韓、魏之議其後也。是故恫疑、虛喝、驕矜而不敢進,則秦之不能害齊亦明矣。夫不深料秦之無奈齊何,而欲西麵而事之,是群臣之計過也。今無臣事秦之名而有強國之寶,臣是故願大王少留意計之。”齊王許之。乃西南說楚威王曰:“楚,天下之強國也,地方六千餘裏,帶甲百萬,車千乘,騎萬匹,粟支十年,此霸王之資也。秦之所害莫如楚,楚強則秦弱,秦強則楚弱,其勢不兩立。故為大王計,莫如從親以孤秦。臣請令山東之國奉四時之獻,以承大王之明詔。委社稷,奉宗廟,練士厲兵,在大王之所用之。故從親則諸侯割地以事楚,衡合則楚割地以事秦。此兩策者相去遠矣,大王何居焉?”楚王亦許之。於是蘇秦為從約長,並相六國,北報趙,車騎輜重擬於王者。
評說23:
蘇秦對齊國說,齊國根本不用怕秦國,齊國與秦國不接壤,秦兵到時,必然腹背受敵,因為有韓魏在後。所以齊國跟隨秦國完全沒有必要,而且追隨秦國有損齊國大國風度。齊國聽其言進入了合縱。
蘇秦對楚國說秦楚是誓不兩立的敵國,你是寧遠諸侯跟隨你呢還是你跟隨秦國呢?前者你得諸侯的利益,後者是秦國得楚國的利益。楚國亦被說服進入合縱。至此合縱成功,蘇秦掛六國相印,為縱約長(相當於歐盟主席)。
蘇秦是做過調查研究的,他說服六國用的都是確鑿的具體數字,所以非常有說服力,但數字再好,不能說明合縱的可行性。合縱項目設計有誤,則再好的數據,也是垃圾進垃圾出。
對燕、趙和楚國,蘇秦是說以利害,對韓、魏和齊國,蘇秦則誘之以虛榮。蘇秦對燕國說“則燕國必無患矣”,對趙說“秦甲必不敢出於函穀以害山東矣”,對楚說:“故從親則諸侯割地以事楚,衡合則楚割地以事秦”,說的都是利害。蘇秦對韓說“寧為雞口,無為牛後”,對魏說“臣竊量大王之國不下楚”,對楚國說“今無臣事秦之名而有強國之寶”,說的都是虛榮。對楚國說合縱後五國會割地以跟隨楚國,是明顯的欺騙,因為前邊說服五國的說辭中沒有提到合縱的這一義務。由於蘇秦撮合縱約沒有給成員國一個統一的目標和組織原則,所以不可能有合縱的統一運作和行動。合縱各國對縱約理解是不同的,而且不知道自己的理解與其它五國不同,合縱的前途可想而知是不長命的。蘇秦用確鑿數據撒了一個彌天大謊,贏得一時之榮耀。希望今天人們不要被一些有佷多數學數據經濟報告和商業計劃迷惑,要警惕蘇秦信息不對稱手法。
原文24:
顯王三十七年(己醜,公元前三三二年)秦惠王使犀首欺齊、魏,與共伐趙,以敗從約。趙肅侯讓蘇秦,蘇秦恐,請使燕,必報齊。蘇秦去趙而從約皆解。趙人決河水以灌齊、魏之師,齊、魏之師乃去。
評說 24:
史記《蘇秦列傳第九》(http://www.guoxue.com/shibu/24shi/shiji/sj_069.htm)記載:“蘇秦既約六國從親,歸趙,趙肅侯封為武安君,乃投從約書於秦。秦兵不敢闚函穀關十五年。其後秦使犀首欺齊、魏,與共伐趙,欲敗從約。齊、魏伐趙,趙王讓蘇秦。蘇秦恐,請使燕,必報齊。蘇秦去趙而從約皆解。”,即說合縱後秦國十五年不敢出函穀關,但《資治通鑒》這裏說合縱第二年就被秦擊敗了。這段曆史記載出入太大,有興趣的讀者可以看看菜九段的辨析 (http://61.135.150.152/read_elite.php?b=history&a=418633)。
前333年蘇秦合縱,前332年秦國派犀首出使齊國和魏國,然後秦、齊、魏一起攻趙,趙國讓縱約長蘇秦去約束齊國和魏國,蘇秦不敢去齊魏,而是到燕國,結果蘇秦一離趙國合縱就散了。趙國獨自決河水退了齊、魏之師。
按合縱原則,應該是楚、趙、韓、燕一起出兵對抗秦、齊、魏。蘇秦應該先去最強的楚國聯絡軍隊,蘇秦反而去了最弱的燕國,可能是原來允諾楚國的各國會割地附楚根本沒落實(故從親則諸侯割地以事楚),所以,蘇秦遊說的開始,就沒有為縱約的運作考慮。而且還有欺世盜權盜利盜名之嫌。
合縱抗衡確實是六國的利益,但正如《資治通鑒》卷二 評說 (13)所說的,各國自身利益的最大化不自動形成合縱集體利益的最大化。蘇秦遊說合縱時,自己沒有一個合縱的藍圖,至少他遊說各國時用的不是一個藍圖。蘇秦更多地是勸以各國自身利益,而沒有強調合縱的同舟共濟的集體利益。蘇秦合縱遊說極盡促合之能事而忽略合縱後長遠運作方式的討論,是合縱崩潰重要原因之一。
合縱雖然是六國共同利益,但各國承擔的成本和風險卻未必一樣,要維持這樣一個組織,必須將風險和成本按照各國在合縱中的利益按合理製定分配,這是今天公司產權設計的原則。一個組織是一個利益結合體,利益組合必須有成員利益與成本和風險的對應,成員權力和義務的對應,否則不會有有效的組織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