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 (217)
2007 (225)
2008 (142)
2010 (96)
2011 (174)
2013 (239)
2014 (120)
2017 (1)
2023 (348)
2024 (102)
2025 (1)
原文10:
智伯請地於韓康子,康子欲弗與。段規曰:“智伯好利而愎,不與,將伐我;不如與之。彼狃於得地,必請於他人;他人不與,必向之以兵。然則我得免於患而待事之變矣。”康子曰:“善。”使使者致萬家之邑於智伯,智伯悅。又求地於魏桓子,桓子欲弗與。任章曰:“何故弗與?”桓子曰:“無故索地,故弗與。”任章曰:“無故索地,諸大夫必懼;吾與之地,智伯必驕。彼驕而輕敵,此懼而相親。以相親之兵待輕敵之人,智氏之命必不長矣。《周書》曰:‘將欲敗之,必姑輔之;將欲取之,必姑與之。’主不如與之以驕智伯,然後可以擇交而圖智氏矣。奈何獨以吾為智氏質乎!”桓子曰:“善。”複與之萬家之邑一。智伯又求蔡、皋狼之地於趙襄子,襄子弗與。智伯怒,帥韓、魏之甲以攻趙氏。襄子將出,曰:“吾何走乎?”從者曰:“長子近,且城厚完。”襄子曰:“民罷力以完之,又斃死以守之,其誰與我!”從者曰:“邯鄲之倉庫實。”襄子曰:“浚民之膏澤以實之,又因而殺之,其誰與我!其晉陽乎,先主之所屬也,尹鐸之所寬也,民必和矣。”乃走晉陽。
評說10:
這是一段精彩的博弈論案例。智伯是蠶食政策,每次要一萬戶邑地,美其名曰鞏固晉國霸主地位,實際上是假公濟私,中飽私囊。明知智伯不懷好意,給則有失地之痛,不給則有喪家之憂,真是兩難境地。最好的辦法是攻守同盟,如果三家一起聯合起來,則智家絕討不到便宜。這一案例用在博弈論教學講解“信息不對稱”最合適。三家哪一家,相互都不知道各家應對策略,結果韓、魏兩家各失一萬戶邑,趙家到了覆滅的邊緣。博弈論認為,信息不對稱導致道德風險和逆向選擇。韓、魏與智家聯合攻趙,是逆向選擇,選擇不符合自身利益;智家得以專擅晉國國政而假公濟私,是道德風險。
韓、魏兩家的靖諉政策,有如二戰初歐洲各國對待希特勒的態度,都想禍水它引。大國如何博弈下邊還有續評。
原文11:
三家以國人圍而灌之,城不浸者三版。沈灶產蛙,民無叛意。智伯行水,魏桓子禦,韓康子驂乘。智伯曰:“吾乃今知水可以亡人國也。”桓子肘康子,康子履桓子之跗,以汾水可以灌安邑,絳水可以灌平陽也。絺疵謂智伯曰:“韓、魏必反矣。”智伯曰:“子何以知之?”絺疵曰:“以人事知之。夫從韓、魏之兵以攻趙,趙亡,難必及韓、魏矣。今約勝趙而三分其地,城不沒者三版,人馬相食,城降有日,而二子無喜誌,有憂色,是非反而何?”明日,智伯以絺疵之言告二子,二子曰:“此夫讒臣欲為趙氏遊說,使主疑於二家而懈於攻趙氏也。不然,夫二家豈不利朝夕分趙氏之田,而欲為危難不可成之事乎?”二子出,絺疵入曰:“主何以臣之言告二子也?”智伯曰:“子何以知之?”對曰:“臣見其視臣端而趨疾,知臣得其情故也。”智伯不悛。絺疵請使於齊。
評說11:
“沈灶產蛙,民無叛意”。君賢政廉,凝聚民心,共禦外患,此國家內聖之功也。趙家凝聚力強,危難當頭,民無叛意。想當年若不是慈禧腐敗,甲午海戰、鴉片戰爭能那麽容易失敗嗎?若無慈禧腐敗,何來百年恥辱?現在網上有些爭論,爭論究竟抗日戰爭中是國民黨貢獻大還是共產黨貢獻大爭論,這些爭論斤斤計較於擊斃日軍人數的統計,沒有爭論到點子上。國民黨部隊對日寇打擊的功績不可磨滅,但真正能凝聚人心、喚起民眾抵禦日寇的,是廉潔的陝甘寧蘇維埃政府,而不是腐敗的重慶政府。為什麽日本占領大陸中國始終無法建立有效政權?就是因為共產黨發動群眾,抵製日本統治。台灣被日本殖民50年則是鮮明的反例。關於國共抗戰功過的評價,僅以政府廉潔程度就知道抗日的核心力量在延安。僅以擊斃日寇軍隊人數論功過,是舍本逐末。君不見近代名將林則徐、鄧世昌等,在清朝腐敗朝廷下終不能阻止列強瓜分中國。若不是國民政府腐敗,一萬日本關東軍如何能夠擊敗廿二萬國民軍占領東北三省?若無共產黨陝甘寧政府而僅有腐敗的國民黨政府,中國百年屈辱曆史安能就此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