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提起伊斯蘭基本上和恐怖襲擊,難民,貧困,極端主義,女性歧視這些詞混搭。
在希斯羅機場通關時恰逢一趟來自巴林的航班,隻見大都是男的手裏拿著很多本護照排隊,到個時圍上一個或幾個成年女和一群孩子,開始誤以為是旅遊團,後來發現每個團都隻有一名成年男性,才覺得是家庭。這也是我第一次看到這麽多一夫多妻的家庭。
以前知道些許伊斯蘭古文明。小時候讀過《一千零一夜》,講的就是阿拉伯的民間故事。印象中古阿拉伯國家富庶,阿拉伯人機敏,擅長經商並富於探險精神。
咋天去了一家Victoria and Albert 博物館,其中有一個伊斯蘭專館引起了我的興趣,看到這麽多古代精美絕倫的藏品,感觸頗深。 藏品大都是十五世紀中葉左右,包括金屬製品,陶瓷,建築木製品和紡織品,來自伊朗,土耳其,埃及,伊拉克,敘利亞和北非的國家。 亮點是Ardabil Carpet,製造於AD 1539 - 1540年, 這是世界上最大,最古老,最漂亮並具有重要地位的地毯。
文物是曆史的物質遺存,是文明的符號。文物標誌著文物產生年代人類的社會活動、社會關係和意識形態。館藏的伊斯蘭文物印證了古阿拉伯國家曾經的富庶,當時人們的生產工藝水平造詣極高。
如果這種伊斯蘭文明延續至今又會是什麽樣子?又是什麽原因導致了伊斯蘭文明的衰落或阻斷並成了今天的樣子?這些文物來源國的後人看到這些文物又有何種感觸?可惜博物館裏少有那些我在機場看到的家庭。 假如現在的敘利亞或者伊拉克,戰火熄滅,有一個略穩定的政府,他們需要多少時間才能製造出堪比那些館藏品的產品?
聯想起了不久前ISIS毀掉了敘利亞的多處古廟,古跡,包括一處有2000年曆史的巴爾米拉的標誌性建築—凱旋門。ISIS殘暴,反人類並因此受到多國軍事力量的圍剿。可又是為什麽他們在百忙當中還要抽出時間精力去毀掉文物古跡呢?摧毀了曆史的物質遺物能否真的能摧毀附著在物質上的"異教徒"的文化和精神?
參觀時和兒子說起伊斯蘭文明的衰落以及現在中東的戰亂,一向是我反對黨的兒子也說:The root cause of many problems in the world now can be traced back from here.
十八世紀以後,伊斯蘭文明逐漸走向衰落。中國近代史的開端始於1840年第一次鴉片戰爭,自此中國國運江河日下一個多世紀。第一次工業工業革命發生於十八世紀六十年代。十八世紀成為各種文明此起彼伏的交界點。
文明的興起與衰落有著複雜的原因,有時出於曆史偶然,更多的時候是曆史必然。曆史是一麵鏡子,以史為鑒可以知興替。
博物館之行的最大收獲就是讓我對曆史又產生了興趣。同時在此鄙視一下央視的《鑒寶》節目,給無價的文物貼上價格的標簽,間接的刺激了文物造假產業,什麽都和錢掛,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