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字的歷史超過三千五百年,傳統的注音方式先是直音法,即以一常用漢字讀音標明另一個漢字的讀音;後是反切法,即以兩個常用漢字的聲母韻母相加來表音,其基礎都是漢字。
到十九世紀中後期清末時,出現了第一個比較規範的漢字羅馬字母拚音係統,這就是廣泛使用了半個多世紀並且至今仍不失其影響力的威妥瑪拚音(Wade-Giles system of Romanization for Mandarin Chinese,簡稱Wade-Giles system),其發明人是英國劍橋大學教授、著名漢學家威妥瑪(Thomas Francis Wade,1818—1895),他從1841年起在英國駐華使館任職,1871年升為英國駐華公使,1883年回國。在華任職期間,為方便外國人,主要是使用英語的人學習和掌握漢語,他於1859年推出了其根據北京話讀音製訂的一套拉丁字母給漢字注音的拚音方案,是為威妥瑪拚音,後來由另一位劍橋大學教授、著名漢學家翟理斯(Herbert A Giles,1845-1935)不斷加以修訂完善,最終使之成為自十九世紀末開始一百多年來流傳最廣的羅馬字母漢語拚音係統。
威妥瑪拚音主要便於英語人士發音,十九世紀末和二十世紀,關於中國的英文資料,人名地名、郵政係統等,都是採用威妥瑪拚音,至今西方人學習漢語的普遍方式,仍然是威妥瑪拚音。
1912年中華民國建立後,由教育部推行注音符號標音,類似漢字偏旁部首的聲母符號和韻母符號結合標音,這是對漢字文字學和音韻學造詣極深的章太炎先生在中國傳統直音法、反切法的基礎上,參考日語假名「簡化偏旁」的辦法,利用漢字小篆的結構,創造的一套漢字字根記音符號,其基礎仍是漢字,是給中國人學習漢語用的。就像用英語字母拚英文一樣,用漢字字根拚漢字,這是各種語言文字的天然拚讀方式。
注音符號在臺灣一直沿用,現在仍然是小學生學習漢語的拚音課程,臺灣人普遍使用注音符號在電腦上輸入漢字,按鍵少重碼少,打字速度很快。同時威妥瑪拚音也在臺灣一直沿用至今,因此臺灣的拚音係統承續中華民國的傳統,漢字注音符號是給臺灣人學習漢語用的,威妥瑪拚音是給使用羅馬字母語言的西方人用的。
共產黨佔領大陸後,為了貫徹蘇聯於1920年代就開始要求中共廢除漢字的指示,編寫一套替代漢字的羅馬字母拚音方案,這就是1958年中共的漢語拚音方案,自此大陸廢止了威妥瑪拚音和注音符號拚音,但是照抄了注音符號的發音、排序和四個聲調,並加入威妥瑪拚音、俄語、德語等部分規則,其初衷是為了完成蘇聯的要求替代漢字,雖然未能成功,但是也演變為一套拚音係統;而威妥瑪拚音和注音符號的初衷,都是為了給漢字注音,威妥瑪拚音更是為了便於英語人士能夠正確讀出漢字的讀音。
在大陸閉門造車,全麵推行漢語拚音教育幾十年之後,再次打開國門,大陸文化界麵臨一個尷尬的處境,那就是他們的羅馬字母漢字拚音係統與全世界都不同,可是他們自己完全不知道,於是出現各種國際笑話,蔣介石變成常凱申,孟子變成門修斯......還有很多留學生,怎麼也不明白,為甚麼他們的拚音名字,外國人不會唸,明明是羅馬字母啊......他們不知道,中共的漢語拚音是為了替代漢字的,不是為了讓西方人閱讀辨認和發音的,看上去都是羅馬字母,但是威妥瑪拚音纔是這些外國人一看就會讀的。
但是隨著中共打開國門,以市場為資本要脅,漢語拚音在1979年後被聯合國接受,在國際上也越來越多被採用,但是由於威妥瑪拚音廣泛使用上百年,所有之前的英文資料中,中國人名地名、傳統公司行號、產品品牌都是威妥瑪拚音,聯合國不得不要求這些資料加註漢語拚音,或今後的漢語拚音加註威妥瑪拚音,這就是共產黨製造的一個大混亂,也是共產黨一貫的顢頇,隻管推行自己的一套,哪怕是羅馬字母拚音,本來就是給西方人用的東西,卻也根本不顧西語人士是否容易發音,財大氣粗換來的勉強接受,能夠走多遠?隨著中共的衰落,漢語拚音在國際上又能夠走多遠?
對於大陸漢語人士來說,自幼學習漢語拚音,當然覺得漢語拚音方便易記,但是臺灣人自幼學習使用注音符號拚音,就覺得注音符號方便快捷,對於西方人來說,威妥瑪拚音更合乎他們的發音方式,而漢語拚音的發音方式並不是他們一看便知的,同樣是羅馬字母,威妥碼是英文,以英語規則發音,而漢語拚音字母是英文,發音和規則卻與英語完全不同。漢語拚音騎在牆上,兩邊不著地,既不是注音符號這種傳統漢字基礎標音,也不是英語標音,有英語字母的外表,卻沒有英語字母的功能,還給學習英語的大陸人造成困擾,同樣的字母,在英語中和漢語拚音中,卻是不同的東西。還不如像臺灣一樣,學習漢字用注音符號,絕不會與英語字母混淆,學習英語就正正經經學習字母文字,沒有拚音字母來搗亂。
為甚麼中共製造漢語拚音時沒有考慮到用英文字母會造成懵圈混淆?因為當時中共國的外語是俄語,這也是為何沒有採用俄語字母的緣故,怕與俄語字母混淆。共產黨就沒想讓中國人學英語,所以直接拿英語字母安上注音符號的發音、排序和四聲完事。
漢字是象形文字,羅馬文字是字母文字,二者從根本上就是不同的兩個係統,大陸人學漢字要在兩個係統中進行,先學羅馬字母,再用羅馬字母為漢字標音,就像英美加小學生入學,先要學中文注音符號,再用注音符號給英文標音學習英文一樣可笑。臺灣人隻需要在同一個係統中學習,哪個更容易,更天然,更符合語言學習程序,是顯而易見的。而且以漢字字根拚音,使學習者對漢字的字源、字根理解更深,這不是看著羅馬字母發音的學習者能夠做到的。同理,學英語就完全按照英文的規則和英文拚音發音,也會更精深。也許這就是為甚麼大陸在民國時期有許多精通中英雙語且雙語都很地道的學者,而共產大陸七十多年都沒有培養出這樣的人。
所以臺灣人要出國申請護照,纔需要用威妥瑪拚音拚寫姓名,以便於外國人讀出自己的名字,大陸沒有這個意識,隻管寫成漢語拚音,不管外國人讀不讀得出。
這也展示出兩岸政權對於交往合作的態度,對於人際關係、國際關係的態度,是蠻橫的自我中心,還是互相體諒,協同合作,誰更能走得遠?
因此,在出版英文書時,顯然應該採用威妥瑪拚音,畢竟英文書是給英語讀者看的,任何一個作者,都不會希望讀者在閱讀時常常看見不會發音的詞語。我的《百年陸沈》三部曲英文版,人物名字和小地名全部轉譯成英文,中文姓氏、歷史人物和大地名,就全部採用威妥瑪拚音,使英語讀者閱讀起來更加順暢。
基於威妥碼拚音編寫的中國省名地名,是清末和民國通行的郵政係統一直沿用的。
中國現代郵政係統起於清末,與海關係統一樣,都是英國人赫德協助創辦的。郵政式拚音是一個以拉丁字母拚寫中國地名的係統,1906年春季於上海舉行的帝國郵電聯席會議通過其使用,對中國地名的拉丁字母拚寫法進行統一和規範。帝國郵電聯席會議決定,基本上以翟理斯所編《華英字典》(1892年上海初版)中的拉丁字母拚寫法為依據。《華英字典》所用的拚音實際為威妥瑪拚音。為了適合打電報的需要,會議決定不採用任何附加符號,例如送氣符號等。1912年中華民國成立之後繼續使用郵政式拚音,因此它是20世紀上半葉西方國家拚寫中國地名時最常用的係統。
有人在推上給我留言:威妥碼很重要,僅以閱讀英語寫作的中國歷史文化等書文為例,如果不懂威妥瑪拚音,中國人名、地名都辨認不出來。威妥瑪拚音至今在英語學術界是唯一表述漢語的係統,學者們沒有改用漢語拚音,而且也無法改。否則,就如您文章所述,歷史的文化的,一切的意義都斷了。很感謝您分享好文。
注音符號鍵盤,一個漢字隻要敲兩三個鍵,如eng拚音要敲三下,注音隻要敲一下ㄥ,如果再加個音調鍵,重碼更少。
從注音符號與漢語拚音的對應,可以看出,漢語拚音完全照抄注音符號的發音和排序,隻是把符號改成了英文字母。
ㄚㄛㄜㄝ = a o e ê,ㄧㄨㄩ = i u ü,
ㄅㄆㄇㄈ = b p m f,ㄉㄊㄋㄌ = d t n l,
ㄍㄎ ㄏ = g k h,ㄐㄑㄒ = j q x,
ㄓㄔㄕㄖ = zh ch sh r,ㄗㄘㄙ = z c s ,
ㄞㄟㄠㄡ = ai ei ao ou ,ㄢㄣㄤㄥㄦ = an en ang eng er 。
注音符號中的每個符號都有其漢字來源,相比之下,漢語拚音是用外來字母給漢字標音,與漢字本身毫無關係,完全是無根之木,無源之水。全世界沒有一個大語言文字係統,是靠另一種語言文字來標音讀寫的,而中共製造的漢語拚音,就是這樣的怪胎。除了中共國,還有哪個國家的語言是靠外來語言拚讀學習的?
因此,無論從語言學、文字學、音韻學等學術角度,還是從國家、民族、文化傳承等政治角度,漢語拚音都不合情、不合理、不合法度。
而且更可笑的是,不僅中國人學漢語不需要漢語拚音,外國人學漢語也不需要,英語人士學漢語用威妥碼更符合他們的發音方式和拚寫習慣,見之能讀。因此漢語拚音就是一個中國人外國人都不需要的東西。
英美加孩童入學看字母學字母拚成的單詞句子,臺灣學童入學看漢字字根讀寫漢字,大陸小孩要學字母拚漢字,學英語時再懵圈,一模一樣的字母,發音和使用規則完全不同。而英語人士學漢語拚音也是一樣,同樣的字母發音規則完全不同。
學習漢語不需要用字母文字,中國數千年來直到今天的臺灣都是如此,漢語拚音完全照抄注音符號發音和排序及四聲而已,所以中國人學漢語根本不需要字母拚音;
而英語母語者見威妥碼能讀,見漢語拚音不能,因此漢語拚音也不符合英語人士的需要。
那麼漢語拚音是誰的需要?是蘇聯想要消滅漢字的需要。所以臺灣人說, 去英語係國家用威妥瑪式拚音,去俄語係國家用漢語拚音 ,因為中共為了便於俄國人發音,在漢語拚音中摻雜了俄語規則。雖然中共的拚音不敢用俄語字母,怕與俄語混淆,但是發音還是要照顧俄爹的。這也是漢語拚音出身雜貨鋪賣相不佳兩頭不靠不三不四的根本原因。
中共把漢語拚音強推給英語世界,完全不顧英語母語者的拚讀習慣,同時又把羅馬字母強加給中國人,迫使中國人學習自己的母語要倚仗外來文字係統,顢頇荒謬無以復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