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藥股是醫療投資裏麵權重最大的,但是我 還是沒有辦法投資 。我想告訴你們的是我的想法,也許可行的方式,紙上談兵罷了。
美國人一年花在要上的$300B+,這個應該不包括你去醫院開刀,前前後後的藥。藥分兩種,branded drugs (在專利 保護期的藥)和generics (沒有專利保護的藥)。從總量說 ,雖然90%的藥都都是generics, 80%的醫藥消費都是branded. 美國是藥廠 最賺錢,定價最高的市場。美國的payors有commercial, medicare, Medicaid, and others (veteran, self pay).
美國的藥物最大的問題是資本化市場定價和非市場化運作。所謂資本化市場,舉個例子:Epipen (過敏急救藥)的價格從$100/2支上升到$600, 因為這個要是必需品,從經濟學的 角度說開1米也不為過。用俗套的話來說,人的生命是無價的。所以藥物,特別是新的藥物,定價高到離譜。比如最近一個基因脊柱急性的藥sparaza定價第一年要$750K。 非市場運作,主要是大多數藥是保險支付,所以消費者根本不在乎價格。現在有deductible,所以象Epipen這樣的問題就顯現出來了。但是 ,sparaza的問題還是無法解決,因為如果有須要,deductible和out of pocket max 怎麽都穿頂了。 另外,medicare 作為最大的payor, 卻沒有討價還價,剔除相似藥物的權利。
我說的 這些問題,說明了 藥廠的一個最大優勢:定價和漲價的能力。以前藥廠每年漲兩次價,一年弄個 5-10%的收入增加。這兩年大眾藥物在媒體的監督下有所收斂,每年漲一次,通常9.9%, 除去rebates, 估計還有個2-3%。但是,新藥定價高這個問題還是沒有解決。而且,如果細分每個藥到成分,比如治療糖尿病的藥有很多,但是dpp4,就隻有3個廠家了。
新品開發。藥廠價格很大一部分是在研發的新藥的潛在價值。大眾化 的方法是,估計一下新藥的潛在價值,看看開發成功的可能性,算個現金流。問題在於,1 這種算法人為因素大,2。就算大投行有很多專業phd幫忙,也沒有辦法估算可能性。醫藥試驗比醫療機械試驗嚴謹的多(參見醫療器械章節)。所以如果賭新藥,特別是隻買一個藥股的風險是很大的。現在大藥廠主要的研發都在癌症,免疫係統.
藥品off patent: 專利法給予新藥20年的包護,但是因為研發周期長,新藥上市到失去專利的時價大概是10多年。2010-2018年是藥廠失去專利的高峰,現在藥廠還是會時不時有些大藥麵臨這樣的挑戰,但是絕對不會大規模的。藥廠在這個過程中也越來越精,通過改變計量,提高折扣等等手段來延長藥品的有效年限。但是,最重要的區別在於:將來的patent cliff的藥,主要是生物製藥,而不是化學製藥。生物製藥非常難複製,而且 開廠的先期投資大,所以不像現在化學製藥競爭大。另外,生物的generics 叫 biosimilar, 從字麵上就能看出不是完全替代產品,隻是功能上差不多,所以保險公司沒有辦法自作主張給病人替代更便宜的藥。
總體上說,我覺得,買醫療指數可能是參與製藥股的最佳方式。要不試試在重要藥物off patent 1.5年前開始買,市場可能會高股風險,低估藥股的研發潛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