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清泉石上流-我的父親母親(52)

(2018-03-07 20:14:18) 下一個

五十二   肺癌手術

 

父親畫水墨畫,母親則是大大的忙人。《新觀察》辦起來,很快從月刊改為半月刊,十幾個人,工作的難度可想而知。但是, 母親有了自己的陣地,再辛苦心甘情願。1981年,母親65歲了,每天工作十幾個小時。她的習慣,每天早上四點鍾起床,工作三個小時。早上的第一件事情是寫日記,寫過日記寫別的東西,比如《新觀察劄記》是每一期都要寫,是主編的“卷頭語”。當然偶爾也請別人寫,比如請阮銘寫,請王若水寫。八點鍾,司機小鄭接她上班。白天的編務工作和審稿之外,她要親自跑印刷廠,這是50年代的習慣,記得我上小學的時候跟母親跑過印刷廠,在王府井大街《人民日報》大樓的地下室。她要在印刷廠看最後一遍清樣,並動手修改。這不單單是工作態度,而且是極大的樂趣,她總會在印刷廠改稿到深夜。她的社會活動無窮無盡:各種內容的座談會(政治的、經濟的、文化的);會見各界人物(從鄧穎超到項南到禹作敏到侯德健到鄭緒蘭);到全國各地采訪。她總是要寫一點東西,從她22歲寫《台兒莊大捷》開始,新聞寫作便是她的事業。

在敖漢的時候,母親經常讀的書是《魯迅全集》。毛澤東說“魯迅的骨頭是最硬的”,可是當有人問毛魯迅活到“反右”會如何?毛說魯迅要麽閉嘴,要麽蹲進大牢。但是中國有幾個魯迅呢?知識分子是社會的良心,而毛的時代是沒有良心的,知識分子早已被邊緣化了,當紅的文人無一例外都是暴政的奴仆和叭兒狗。母親比較喜歡俄國的知識精英,喜歡普希金、萊蒙托夫、果戈理、屠格湼夫、別林斯基、車爾尼雪夫斯基、赫爾岑、托爾斯泰、柴可夫斯基、陀斯托耶夫斯基、契訶夫。我上初中的時候,母親讓我看車爾尼雪夫斯基的《怎麽辦》;我上高中的時候,母親介紹我看女作家阿維洛娃關於契柯夫的回憶錄。阿維洛娃是契柯夫的情人,那回憶錄寫得太美了。即是在沙皇時代,俄國知識分子並沒有失去尊嚴,他們仍然是特立獨行的人,能向權勢說真話的人,富於責任感和敢於憤怒的人。俄國知識精英的群體始終站立著,他們生生不息,使人類文明和社會進步之火始終燃燒在俄羅斯大地上。正如1970年蘇聯作家索爾仁尼琴獲得諾貝爾文學獎,評獎者這樣說:“因為他在追求俄羅斯文學不可或缺的傳統時所具有的道義力量。”1980年,鄧小平宣布了改革開放的新政,無論如何,知識精英們應該出來說話了。《新觀察》正是這樣一個舞台,它雖然由作家協會主辦,但是它從來不是一個文學期刊。它是新時代的旗幟,知識精英的講台,民主和社會進步的火種!這一點,母親早就認準了。

1981年春天,母親從團結湖作家協會搬到虎坊橋,一套三居室的房子。不知是元代還是明代,這裏養活老虎。有清一代北京城南是窮人區,虎坊橋、菜市口、牛街一路下去,菜市口也是殺人場嘛,辛酉年殺了肅順,戊戌年殺了譚嗣同。院子旁邊是勞動保護展覽館,對麵是《光明日報》社和前門飯店。母親住二樓,一樓是舒群,樓上有邵燕祥、李準、馬拉沁夫、劉湛秋、畢朔望,隔壁有唐瑜、戴浩、王蒙,這裏是作家協會和文聯共同的宿舍。

新鳳霞阿姨的爽直是出了名的。幾十年前,我見過新婚燕爾的新鳳霞,見過大紅大紫的新鳳霞,如今她腦血栓再不能登台。她說母親和父親的和諧,確是圈子裏的美談。母親剛到北京的時候沒有房子,父親正好從和平裏搬到長椿街,就把和平裏的房子借給母親。和平裏的房子是張敏玉的,是她同吳紹澍離婚時得到的房子,因此是交通部的房子。張姨是十分開明的人,大年三十她把母親請到家過年,還有胡小林、胡愛農,張姨親手做菜,以後年年如此。

我調入遼寧作家協會當了幾年專業作家。這時候,在文學舞台上,“傷痕文學”漸漸過去,反映新時代的短篇小說擔當了主角。我也努力寫一些短篇,可是總寫不好。

一天胡愛農打來電報,“母病住院,速回京”。我坐夜班的火車趕到北京,母親上班去了。這是怎麽回事兒?下午母親回家,神清氣爽,滿麵紅光。

“小胡,我檢查出肺部有腫瘤,明天住院,後天做手術。”

“是良性的嗎?”

“不,是癌。哈哈,沒關係的!手術在協和醫院,是最好的大夫。今天晚上請你們吃晉陽飯莊。”

與鄧穎超交談(攝於80年代初)

 

母親輕描淡寫地把事情告訴我。司機小鄭把車開到晉陽飯莊,這裏離開虎坊橋一步之遙,這套四合院是紀曉嵐的舊居,飯莊的餐廳就是在院子上蓋一個棚子。乾隆年間《閱微草堂筆記》和《聊齋誌異》同為“暢銷書”,前者弗如後者遠甚。記得小時候母親經常講《聊齋》,這是她特別喜歡的書。這一天我們吃過油肉、刀削麵,母親吃得很開心,全然不把手術放在心上。

第二天,我跟母親到了王府井的編輯部。下午住院,上午她要開編務會,真叫人無可奈何。中午,我們在辦公室吃工作午餐——《新觀察》和《農民日報》在同一個院子裏,吃的是《農民日報》食堂的午餐。吃過飯我陪母親走去醫院,協和醫院在帥府園,離開編輯部隻三百米,拐一個彎就到了。這樣,母親住進醫院。

 

戈揚在紐約(攝於1999年,時年83歲)

 

第二天手術,取出一個雞蛋大小的腫瘤,一切順利。更讓人意外的事情發生在三天以後,醫院的切片檢驗結果出來了,腫瘤是良性的!哎呀呀這些最好的大夫啊!

[ 打印 ]
閱讀 ()評論 (6)
評論
diaoerlang 回複 悄悄話 作者對沙俄時代知識精英群體的評價,擱今天依然是麵鏡子。
群思 回複 悄悄話 一代英傑!
yvrf 回複 悄悄話 一代英傑!
yvrf 回複 悄悄話 一代英傑!
天涯海角54 回複 悄悄話 向戈揚老人致敬,保持一個知識分子的獨立和勤奮。
媽媽的故事 回複 悄悄話 曆史記憶,謝謝分享!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