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清泉石上流-我的父親母親(50)

(2018-03-03 20:44:40) 下一個

五十 《阿瑪蒂的故事》

1977年,母親和一大批到昭烏達盟插隊的所謂“五七大軍”(按照毛澤東1969年5月7日的批示下鄉)回到沈陽。八年過去了,所謂“大軍”並非虛言,在沈陽的省直屬機關的幹部和家屬就有四萬人,全省各市、地區的幹部呢?全國呢?這個大軍多麽龐大啊!中國的憲法中“遷徙的自由”早已被嚴厲的戶籍製度剝奪了。上千萬人大遷徙是被迫的,沒有一個人心甘情願流放到農村去。葉劍英說文化大革命整了一億人,整死兩千萬人,“五七大軍”自然是一億人中的那一部分。東北曆來是流放犯人的地方,明清兩朝三百年間流放到那裏的不過數千人。難怪毛澤東說他強過秦始皇一百倍。

在這之前,作協和文聯的幹部陸續回到沈陽,一些人是1971年林彪事件後回來的,一些人是1975年鄧小平二次複職後回來的,而母親是最後一批,她回來的時候,右派還沒有“改正”,但是人人都在說,“反右”要翻案了。

可是作協和文聯是當年“砸爛”的單位,編製已不存在,大帥府、少帥府早已被遼寧省檔案館佔去,這一幫子人到哪裏去呢?

從1975年到1979年,母親每年要到沈陽來一兩次,我都是到沈陽見她。母親住的東北旅社在沈陽的商業區太原街旁邊,那是日本人留下的房子。母親已經過了60歲,確實老了,可是她精神十足,她高興地說:

“我又可以辦《新觀察》了!”

 

戈揚與蔡暢交談(攝於80年代初)

 

她的話嚇了我一跳,“右派”的問題還沒有解決,就想到北京去“收複失地”了。《新觀察》,多麽遙遠的故事!母親從主編的崗位被趕下台的時候,我還在讀小學。我的想法,第一步,右派平反;第二步,從鄉下回到沈陽;第三步,能回北京最好。殘酷的不堪回首的時代結束了,斷垣殘壁,滿目瘡痍,可是人人滿懷希望。

“北京肯定要回去!”母親認為我的想法不在話下。“我回到北京,不辦《新觀察》還幹什麽?”

是的,母親夢寐以求的不是地位和待遇,而是這本刊物。多少年後我去拜訪80年代《新觀察》的副主編鄭仲兵先生,他認為《新觀察》自始至終就是戈揚一個人的刊物,沒有戈揚就沒有《新觀察》。事實也是如此,1958年戈揚打成右派,1959年《新觀察》停刊;1989年《新觀察》第二次停刊。

從1978年開始,文學走上社會的舞台,成為時代的鼓手。在文化大革命中,除了“樣板戲”,一切文學藝術掃蕩以盡,這種文化專製是前無古人的。文革後最早出來的小說是中篇小說《第二次握手》,接著是短篇小說《班主任》。我也動了寫小說的念頭,寫清華大學的文化大革命,寫“紅衛兵”。我寫了這樣一個故事:1967年,北京某大學的學生程剛認識了音樂學院附中學小提琴的女孩兒蘇小明。蘇小明的爸爸是音樂學院院長,正在被批鬥和抄家的“走資本主義道路的當權派”。蘇家有一把意大利阿瑪蒂小提琴,蘇小明在程剛的幫助下,把琴保護下來。兩個年輕人萌生愛情,但是程剛所在大學裏發生了“武鬥”,“紅衛兵”領袖周漢元得知程剛手中有阿瑪蒂小提琴,準備取來送給“樣板團”(演出“樣板戲”的劇團),派人抓捕程剛。在解救程剛時,蘇小明被持槍的紅衛兵開槍打死。

我寫的故事都有真實的依據,紅衛兵領袖即以我的朋友蒯大富為原型,他當然是反麵人物,小說中的他,甚至比生活中的他更壞。清華園的“武鬥”也是真實的,“樣板團”中央芭蕾舞團為了一把小提琴搞得人家破人亡實有其事,而小說中的愛情故事,則是我的初戀了。在清華園,持槍的紅衛兵打死人的事不是有好幾次嗎?

小說寫了兩個月,寫了六萬字,差一個結尾。母親來沈陽,住東北旅社。我把手稿拿給母親,母親很快看完了,她讀書寫字像年輕時候一樣快。

“好,好!遼寧出版社剛推出大型文學雙月刊《春風》,你就給他們吧。”

從1962年到沈陽,17年過去,母親同遼寧文藝界很熟悉了。她給春風出版社打電話,出版社派來一個編輯,叫鄧蔭柯,方麵大耳,四十出頭。他說道:

“戈揚老師,我和您一樣,也是‘右派’,我在北大讀書時還聽過您的課呢,您講的是如何培養敏銳的觀察生活的能力。我是在北大念書時候的學生右派。”

一句話,我們就變成自家人了。鄧蔭柯看完稿子說道:

“小胡,《阿瑪蒂的故事》就是這一期《春風》的頭題,我就是你的責任編輯。你趕快寫完,兩天內交給我!我要趕這一期下稿。”

這個右派編輯雖然不是主編,但在選題方麵在春風出版社是說了算的。鄧蔭珂是編輯又是詩人,他在《遼寧日報》發表了讚揚我的小說的文章,這是我的作品第一次被報紙肯定。以後鄧蔭珂寫了一本講述他“學生右派”痛苦經曆的書,《有一種罪行叫饑餓》,寫他改造時期因饑餓而偷吃病死的豬被批鬥的故事,真是不堪回首。以後幾十年,我有多本書都是由鄧先生任責任編輯,他這個人目光銳利,思想深刻,特別精通字詞辯析。他是我一生的朋友。

這天晚上我在東北旅社趕稿子,鄧蔭珂為了不影響母親休息,另開一個房間。故事的結尾早已打好腹稿,下筆十分順暢,一口氣寫了一萬五千字。天亮了,我走到窗前,看見太陽升起來了。這是我一生看到的最美麗的朝陽。

這篇小說是我的處女作,若不是文化大革命,我的處女作十幾年前就發表了。小說獲得廣泛的好評,第二年出版了單行本,我把字數增加到11萬字,相當一部小長篇了。

[ 打印 ]
閱讀 ()評論 (4)
評論
Red_Blue5 回複 悄悄話 與鄭仲兵叔叔(鄭二叔)在湖北幹校,同住一個大筒倉。
天涯海角54 回複 悄悄話 超喜歡你的文章,一直在跟讀。大陸還有過那短暫的“二流堂”自由天地。希望看到為什麽青青離你而去。
NLF 回複 悄悄話 時間上是不是有筆誤。開頭說媽媽77年回到沈陽,後來又說75到79年媽媽每年回沈陽一兩次。
謝謝分享。一直跟讀。
NLF 回複 悄悄話 時間上是不是有筆誤。開頭說媽媽77年回到沈陽,後來又說75到79年媽媽每年回沈陽一兩次。
謝謝分享。一直跟讀。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