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受國之常言“入鄉隨俗”的影響,從踏出國門的第一天起就惦記著如何早日能融入世界這個大熔爐,把自己煉成一塊有用的鋼鐵。被熔煉的滋味人盡皆知。隨說不上曆盡辛苦,卻可以說苦中有樂。
出國多年,慢慢的會改變著許多習慣。 不信你注意一下自己車裏播放的CD光盤,就會發現多了些Country music。情緒低落的時候也會在夜深人靜之時聽聽憂傷的”Blues”。文化上的潛移默化往往是不知不覺的,可從小形成的生活習慣卻需要經曆一些過程,並不斷的有意強化自己才能改變。
第一次在歐洲留學的時候,出了不少的笑話。記得有一次聖誕前夕,我們研究室的一幫德國人讓我帶他們去一個中餐館聚會,自然少不了幫著點菜。桌上隻有我一個是來自東方。大家高興的談論著什麽已不記得,隻記得我興致勃勃的品嚐著各個美味菜肴時,有個年輕的女孩注意了我很久之後笑著問我,是否我們國人吃飯時都會發出響聲。我這才從她那迷惑的笑容裏突然意識到自己也許有些失態。可又不能不答。便硬著頭皮告訴她說,我們中國人在餐桌上是很有規矩的,一般不這樣。隻有為了向主人表示準備的菜肴十分美好時才故意咋嘴的。說完自己心裏都覺得好笑。可同桌上的朋友卻滿心歡喜,還不約而同的咋起嘴來。隨後又勾起了他們對中國的許多問題。說者無心,聽者有意。之後在我家邀請的一次聚會上,發現他們都不時的咋咋嘴。而且一反常態,在最後並沒有用手指去刮弄碗碟之中的最後一點食物,每道菜盤裏還故意留下少許。已避主人擔心備少之嫌。此時我才恍然大悟。他們一定是在那次聖誕聚餐會上聽我瞎說過的。多少年過去了,想起此事仍不免好笑。我很佩服這些歐洲同事的包容和理解。因為這無疑隻是生活習慣上的差異而已。
之後到了公司工作,也發現公司文化和對雇員的要求與以前在國內受的教育完全不同。有個剛從國內來的員工,待人和藹,勤快認真。大家都非常喜歡。可是有一天正直上午繁忙時節,大樓的火災警報器突然響了起來。這位同胞正在一個關鍵的實驗當中。由於寶貴的實驗材料和幾天時間的準備都來之不易,她先快速完成手中的步驟,然後把材料包好並放進冰箱。當然,她便成了最晚一個出樓的員工。讓應急小分隊的人員報告給裏公司負責安全的主管。然後就成了大會小會的批評典型。讓她實則“冤枉”了一番。美國公司認為,任何情況下,不是財產而是人員的安全才是第一位的。雖然大樓裏許多地方都設了滅火器,而且也都訓練過職員如何使用。但是如果你對情況危險程度的判斷沒把握或沒有其他同事幫助時,不鼓勵你去試著滅火,而要先盡快的從快速通道逃離現場。這和國內宣揚不顧個人安危,搶救國家財產,爭當“草原英雄小姐妹”的教育大相徑庭。因此必須記住,財產損失多少都可以彌補,唯有生命的喪失是不可彌補的。
生活習慣是後天形成的,改變往往其實隻是時間的問題。而母語的形成則是從出生時的哇哇學語就開始了。語言文字表達上的差異卻會讓人雲裏霧裏。曾經為公司介紹過一個同胞的求職麵試。第一句就把許多的美國同事搞暈了。他的姓翻譯成英文就隻有一個字母“E”。如此簡單,無論如何不能和美妙的漢字“鄂”相提並論。無奈怎樣解釋,我那位可憐的哥們還是多次被改稱為“姨”。
由於漢語拚音的最早設置無法考慮到和最流行的英語兼容,導致了許多諸如此類的笑話。然而,文字上的差異如果要追根溯源的話,還是要歸咎於我們雙方祖先思維習慣上的不同。雖沒人知道究竟是什麽原因讓他們選擇了不同的文字表達方式,卻不難大膽的猜測,這可能純屬一念之差。
象形文字的祖先可能比較喜歡繪畫,也比較勤快。借你一匹馬,我就在牆上畫上一匹馬。你住在河邊,就畫上一條河。形象生動,一目了然,不會有歧義。拚音文字的祖先不擅長畫畫,而比較喜歡玩弄石頭樹枝之類的東西。易物時就隨手在地上插個樹枝,擺塊石頭做為記號。也許他們還比較“懶”。借的東西多了也不去找新的物件式樣做符號,而是把手邊的樹枝和石頭進行各種的組合。慢慢的,拚音文字的祖先鍛煉了很強的符合記憶能力,而我們的祖先卻練就了一手過硬的繪畫技巧。方式一旦固定,就會引導後人尋跡而去。仿佛是出發點的一個小小岔路口。兩條路上的人越走越遠,鑄就了今天兩種語言文化如此大的差別。多少代之後,甚至我們的思維習慣和生活方式也深受影響。
雖然在國外工作多年,接觸過無數同事。除了一些特別的名字比如“Cash”, “Goodenough”,”Rich”,”Doug”等以外,有時要快速記住陌生西方人的名字仍然不是輕而易舉之事。不但如此,麵對漢語拚音出來的國人名字也常常是顛三倒四。”石磊”,不僅是名字,還會瞬間在眼前投射出一個立體的四塊石頭。而第一次看到“Lei Shi”的時候,我卻要琢磨一下順序。是“石雷”呢,還是“壘石”。看到一個新來的“Yu Shi”,就不免會在腦子裏琢磨究竟是“食了魚呢,還是被魚食了”。原來,我們的祖先早就在我們的基因裏定了思維習慣。不過,和那些不知摸還摸得,摸還摸不得的阿拉伯兄弟相比,美國人的名字還是好記多了。每每想到這些,也就不難理解名字給人帶來的困惑了。
除了文字和拚音不同引起的笑話外,發音上的歧義則更讓人啼笑皆非。一次和美國同事閑聊的時候,提起了他在中學學習漢語時的第一節課。那可能是最常用的兩個詞了“Yes/是的”和“No/不是的”。卻讓他們一班上的美國學生目瞪口呆。因為這兩個詞的發音十分類似“shit" and "bullshit"。
所以,如果你想挑戰一下你那些英語同事的聽力和反應,不妨邀請他們來參加國人的Party,並為他們一一介紹你的中國同事吧。
“Welcome to today’s party! Please allow me to introduce my family and Chinese friends to you first: This is my wife “T(媞)”,“D(迪)”is my daughter。“Who(虎)” is my son over there; Here are some friends: She is “He(何)”, he is “She(社)”, and I believe you all know who I am, right? I’m “You(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