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你的風陵渡,我的鐵羅漢》 文:六神磊磊 誦:Bobo 一 郭襄和張三豐在少林相遇那一年,一個十八,一個十六。都是青春懵懂的年紀。 當時張三豐正在少林寺當臨時工、做學徒,忽然郭襄來了,是來找楊過的。 那天,她穿著淡黃的衣衫,騎著青色的毛驢,皓齒明眸,像是個鬆樹間的秀麗精靈。 在寺裏,她沒有打聽到楊過的消息,小眼神裏的憂傷,不免又多了一層。 郭二小姐的身份何等高貴啊,離開的時候,還有寺裏的領導在旁陪同。小臨時工張三豐默默地跟在後麵,書上說,他不敢和她並肩,但卻一直跟著。 寬闊的少室山道上,他們總是隔著五六步遠。 郭襄笑道:“張兄弟,你也來送客下山嗎?”張君寶臉上一紅,應了一聲:“是。” 郭襄從懷裏摸出一對小小的鐵羅漢。那是一個小玩具,上了發條,就可以打一套最簡單的少林拳。 然後,她展顏一笑,把鐵羅漢塞到他手裏:“這個給你玩。” 她上了青驢,飄然去了,隻剩小三豐握著羅漢站在那裏。山道上,投射著他長長的影子。 他明白:對方隻當我是小朋友。 二 幾天後,他的人生遭遇了一場大變。 “達摩堂眾弟子一齊上前,把這小廝拿下了!”隨著寺中首腦一聲斷喝,十八羅漢同時搶出,向這個少年撲來。 隻不過是由於從玩具鐵羅漢上學了幾招拳法,一些老同誌就震怒了,上綱上線,冤枉他偷學武功,要把他挑筋斷脈。 天旋地轉之中,他衝殺了出去,那對鐵羅漢一直揣在懷裏。 追殺聲遠了,世界漸漸寧定了下來。 荒野之中,他最後一次和郭襄分別,少女打量著走投無路的他,說他可憐,讓他去襄陽找自己父母投托安身。 臨走時,郭襄留下一句話: “咱們便此別過,後會有期。” 這很像是數年後,楊過最後一次和她告別時的情景,也是留下幾乎相同的一句話:“咱們就此別過。” 從頭到尾,她心裏隻有楊過,從來沒有注意到比自己還小兩歲的張三豐。 那時候這兩個男人天差地遠,無法比較。 楊過,正是人生鼎盛時期,名滿江湖。一句話傳下來,五湖四海的豪傑都凜遵號令。 而那時候的張三豐不過是個小小少年,瘦骨棱棱,剛被少林寺開除,所會的武功,也隻有一套最簡單的少林拳。 接下來呢?去襄陽嗎?去她父母手下謀生計嗎? 去了,也許就有安穩飯吃,就有上乘武功學,就沒人再敢欺負自己了,而且還能再見到她。 可是張三豐莫名地不願去,男子漢大丈夫,豈可一生托庇於人?更重要的是,在那裏會有所成就嗎?如果庸庸碌碌,就算天天見到她又怎樣呢? 小張三豐都已經走到了湖北境內了,可就在離襄陽隻有二百裏的武當山腳下,停住了腳步。 他沒有去找郭靖黃蓉,而是懷揣著鐵羅漢,轉身上了山,渴飲山泉,饑餐野果,發奮鑽研武功。 在那裏,他開了一個小小的作坊,掛上了塊小小的牌子:“武當”。 就從這一刻起,武學曆史的長河來了個急轉彎。它偏離了舊路,開辟了一條全新的河道,浩蕩奔流。 三 一百年。 武當山上,孤燈長明,一門又一門神功絕學從張三豐手下誕生: 梯雲縱、震山掌、綿掌、神門十三劍、繞指柔劍、真武七截陣…… 每一門功夫創新出來,都把世人對武學的認知刷新了一遍: “長劍一顫,嗆啷一聲,便有一件兵刃落地。尚未使到一半,三江幫幫眾已有十餘人手腕中劍,撤下了兵刃。” 這是“神門十三劍”問世時的情景。 “長劍竟似成了一條軟帶,輕柔曲折,飄忽不定,正是武當派的七十二招 ‘繞指柔劍’。” “雙掌飛舞,有若絮飄雪揚,軟綿綿不著力氣,正是武當派 ‘綿掌’。” “身軀微一轉折,輕飄飄的落地,使出了當世輕功最著名的 ‘梯雲縱’”…… 這是當時第一輕功——“梯雲縱”。 過去那個瘦弱的小三豐,已經成了一代宗師,他的成就、以及他所創新的武學,都已不輸給楊過了,甚至還有過之。 郭襄對此知道嗎? 也許是知道的。但這個故事的結局,仍沒有改變。 “郭女俠走遍天下,找不到楊大俠,在四十歲那年忽然大徹大悟,便出家為尼,後來開創了峨嵋一派。” 她和張三豐再也沒有重逢——這是金庸借他的弟子俞蓮舟之口告訴我們的:“少室山一別,兩人就再未見過麵。” 金庸還故意安排了這樣一段對話: 殷素素問:“郭襄郭女俠,怎地又不嫁給張真人?” 她的丈夫張翠山笑斥:“你又來胡說八道了。” 可出人意料地,一貫嚴肅古板的俞蓮舟,居然認真回答了這個八卦問題: “恩師說,郭女俠心中念念不忘於一個人,那便是在襄陽城外飛石擊死蒙古大汗的神雕大俠楊過。” 十六歲那年遇到楊過之後,她的人生就此定格。她心裏仍然隻有風陵渡口,沒有那對鐵羅漢。 我現揚名天下,你已青燈古佛。一切都變了,各自心裏的人卻一直沒變。他於是作了一個安排: 武當弟子,永遠不得與峨眉弟子動手。 四 後來,在武當派創立一百年之際,張三豐忽然閉關。 人們很不理解:難道武當的輝煌還不夠嗎?他還要證明什麽呢? 張三豐卻覺得不夠。他要“自開一派武學,與世間所傳的各門武功全然不同。” 他閉關的地方,充滿跨時代的現代簡約風:板桌上一把茶壺,一隻茶杯,地下一個蒲團,壁上掛著一柄木劍,此外一無所有。桌上地下,積滿灰塵。 這一閉關就是經年,直到有一天,“‘呀’的一聲,竹門推開,張三豐緩步而出。” 當年那個青澀少年,如今已經須眉俱白。此刻,世間多了一套嶄新的武功,叫做“太極拳”。 步入小院之後,張三豐做了一件事:從身邊摸出一對鐵羅漢來,交給了徒弟俞岱岩。 漫長的歲月裏,他一直把鐵羅漢帶在身邊,哪怕閉關的時候也是一樣。 終於,這麽多年來,他第一次放下了它。 此刻,他的語氣平淡且溫柔: “這對鐵羅漢,是百年前郭襄郭女俠贈送與我的。” “你日後送還少林傳人。就盼從這對鐵羅漢身上,留傳少林派的一項絕藝。” 語畢,金庸寫了十個字: “說著,大袖一揮,走出門去。” 那個小小的少年,如今終於走出門去了。 從十六歲到四十歲,郭襄看破風陵渡,用了二十四年;而他放下鐵羅漢,用了一百年。 而那個明慧瀟灑的少女,已是一百年前的事了。 |
都入了空門,一為尼,一為道。心中的那點疙瘩心事,就那麽的放下了嗎?
魯智深在五台山出道做和尚,不守寺規,每日裏下山吃酒吃狗肉,還把狗肉帶回山塞進小和尚的嘴裏,小和尚告到住持長老,長老歎一聲,他是與佛有緣的,由他去吧。果然,打方臘後,那些個天罡地煞一個個化作了靈位上的木牌,魯智深卻是悟了道,成了得道高僧,最後坐化了。可見,道不道的,自有安排,強求不來的。:)
聽完也是不由感慨,我錯過了金庸小說,真是遺憾~~~謝謝51兄精彩分享!
放下,卻要百年的熬煎
真放下了嗎?閉關重出的太極
不就是把牽著的兩儀
化作了無盡的綿綿
天地間的一圈又一圈
把念想繞成一團團的雲煙
峨眉參禪,武當悟道,千裏之外的無言
花開花落,風來雲去,載不動太重的思念
念著你,就送你一季秋風吧
秋月裏,孤燈下,看鐵羅漢來打一套少林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