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有趣的一件事,今天海外一個保守主義時政群裏,有人提出:“儒家思想就是保守主義”,並且提出一些證據,因此引發熱烈討論。
這也不奇怪,無論是左派還是右派,很多華人都特別讚賞傳統文化,並試圖在今天西方文明的大環境下,傳統文化的灰燼中找到一些絢麗。但用保守主義來給儒家思想做標簽,有些過了。
依我看來,儒家與保守主義基本上不搭界,甚至是反保守主義的,下麵提供一些具體的看法和證據。
我們先要明確一下:今天我們通常所談的,也是美國文化中以共和黨為代表的右派選民所持守的所謂保守主義,特指英美保守主義。而由於英國(後來是美國)近代對人類社會思想、文化、政治、科技、經濟等幾乎所有的領域的發展所起到的推動提升作用,所以,通常若無定冠詞,提到保守主義就是英美保守主義,其代表人物包括埃德蒙德·柏克、約翰·洛克、亞當·斯密、羅素·柯克等。所以,我們今天談儒家是否為保守主義,就是以英美保守主義作為參照來分析。
我們把保守主義的幾個關鍵要素拿出來一一分析:
第一, 保守主義並非什麽都保守,其所保守的,按照柏克的定義,是自由。這是保守主義的根基,如果沒有這一點,我後麵所談的一切,如財產權、地方自治等等,都毫無意義。儒家保守自由麽?這個不用我贅述了吧?中國曆史上如果有一個最被藐視的人類社會價值元素,那就是自由。連莊子的自由,都是在夢裏,莊子夢、中興夢、腫鍋夢,……一夢接一夢,現實中哪有主張自由的?我對曆史無知,隻是知道,薑太公殺死齊國隱士華士兄弟,是因為他倆不肯出來做官,理由是:【旌之以為教首,使一國效之,望誰與為君乎?”】就是說,這樣不肯將自己的才能為國家效力的人,若還以他為榜樣,讓全國效法,誰還能為國效力呢?這樣的人,豈能不殺?自由算個屁?國家利益才是最重要的。這樣的價值觀,與保守主義是絕對背道相馳的。
第二, 保守主義尊重個人權利,這也是上麵的保守自由的理念的必然結果。儒家強調的是集體主義,集中體現就是三綱: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這裏儒家首先忽略個人的概念,而高舉組織的圖騰:家庭(夫綱)、家族(父綱)、家國(君綱),每個人具有的,隻是他的身份、地位、職位、財產等,人本身被直接忽略,何談個人權利?我的記憶力有限,隻是記得有一個叫做楊朱的,主張【貴己】、【為我】,哪怕“拔一毛而利天下,不為也。” 還算是有個人自由的情結,看重個人權利與自由,但結果呢?此人被儒家二聖之一的孟軻老先生罵為禽獸不如。而秦國統一天下後,這樣的人早就絕跡了,比大熊貓還不幸。所以,儒家是最蔑視個人權利的。
第三, 保守主義主張地方自治,提倡小政府。儒家則曆來主張“大一統”。首先大一統的概念本身就是孔子所創,出於諸侯國林立的春秋時代他一生追求的理想便是中國的統一:“天下有道,則禮樂征伐自天子出;天下無道,則禮樂征伐自諸侯出。” 他希望無論是思想還是政體,都大一統才是最高境界。孟子則堅信,天下“定於一”。另一位儒家代表人物荀子則提倡:“四海之內若一家”、“一天下,財萬物,長養人民,兼利天下,通達之屬,莫不從服”。所以,直到今天,【阻鍋統一】都是多少海外華裔心中的偶像和最高的道德標準!如果信奉保守主義的英國如此留戀大一統,還會有美國存在?可見儒家思想與保守主義的地方自治和小政府格格不入。
第四, 保守主義最重視的是私有產權,老威廉·皮特1763年在一次國會的演講——《論英國人個人居家安全的權利》所講的:“風能進,雨能進,國王不能進。”就是對保守主義私產觀的最好詮釋。儒家呢?也有名言啊,而且還是兩句話:【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明白了?不但你的財產,就連你的身家性命都是老大的!今天奴性文化綿延不絕,即來自此。是啊,莫非王土,所以,今天這個充滿紅黃藍和地段人口的國度,房價已經達到世界第一,遠超世界第二,但房主卻連地產權都沒有。世界除了儒家,還有什麽思想能夠打造出如此奇葩的社會?對待私有財產的態度上,儒家和保守主義能尿到一壺裏?!
第五, 保守主義主張【法律與秩序】,即Law and Order。啊哈!這點總和儒家一致了吧?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多美的秩序啊!別急,完全不是那麽一回事。保守主義所講的法(Law),是法治(Rule of Law),是完全脫離了人的影響,由法來治理的社會體係。看看孔子怎麽說的:“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翻譯成人話,就是:【以法律來治理,對犯法者施以刑罰,百姓爭相逃避法律卻並不對自己所做的壞事感到羞恥;若以德治國,以禮管理,則百姓知恥、天下大治。】明白了吧?孔子這位症罰萎出身,曆任司空、大司寇的文化人,連法家所提倡的法製(Rule by Law)都不屑,更不用說法治了。孔子如此輕看法律,才有了華夏社會的人治,才有了今天仍然倡導【以德治國】的鬧劇。這些都與保守主義所強調的法治毫無共性可言。
秩序(Order)呢?更不要混淆:保守主義所講的秩序,是指“天然秩序”、“上帝的律法”,並且保守主義強烈反對建立人為秩序。而儒家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則是典型的從統治者便利出發而造出的人造的尊卑秩序,根本上與英美保守主義所依據的基督教價值觀中【人皆因被造而平等 All men are created equal 】相矛盾,同時也是為了自上而下驅使、奴役民眾,這與保守主義的正腐觀也是針鋒相對的。其實講到天然秩序,道家的老子所倡導的“無為而治”倒是與保守主義頗有些神似。
第六, 保守主義強調政府“三權鼎立”(checkand balance of government),即權力製衡。這個思想的根基是聖經的“世人犯了罪”的理念。人是有罪的,且無可救藥(加爾文主義),所以,不能指望任何掌權者可以通過自己的德行保持不犯罪,或者實行有效管理,因此必須通過製約其權力確保統治者對民眾負責。而儒家則認為【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苟不教性乃遷】,即:人性本來是好的,人類辦壞事是因為後天染上的壞習慣。既然是後天造成的,就可以通過後天的努力改變人性,積德成聖,弘揚人性的光輝,把天堂實現在人間(這一點,儒家和共產主義特別契合,所以儒家社會中共產主義的生命力最強)。這是保守主義?
第七, 有人說:儒家講求中庸之道,推崇謙謙君子,這難道不是保守主義?這和英國的“尖頭蠻”不是頗有些相似?還真是,咋一看,姿勢挺像,但深入考察,卻完全不是那麽回事。儒家的所謂中庸之道,一是指觀點上的不偏不倚,不走極端;二是指個人修養,謙虛和善,不咄咄逼人。這與保守主義有關麽?保守主義對所保守的原則,如我們這裏所述的個人自由、私有產權、權力製衡等方麵的態度是極端堅持,毫不退讓,不可能采取不偏不倚的態度。恰恰是儒家的不偏不倚的中庸之道,讓國人長期以來拒絕承認絕對真理的存在,永遠沒有原則,永遠沒有觀點,渾渾噩噩,不知所終,令社會在思想方麵2000年裹足不前、毫無建樹。這絕對不是發展出各種思想和知識的英美保守主義的態度。當然,英國傳統,無論從個人修養的紳士風度,還是對待社會變革的謹慎態度,的確與中庸之道所倡導的謙謙君子在姿勢上頗有相似之處。問題是,你要用這種姿勢幹什麽,如果你用跳芭蕾的姿勢去打麻將,找死呢。所以,中庸之道與保守主義除了有些形似,沒有半毛關係。
第八, 有網友提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這樣的社會關係實際上就是契約精神的體現。真是這樣麽?首先要看契約精神的來源與實質。當代契約論,或者契約精神主要有兩個來源:一、希臘文化,代表人物是伊壁鳩魯,他認為,國家的產生來自人與人之間或人民與統治者之間相互訂立的契約。二、希伯來《聖經》,裏麵多次講述了上帝與個人或者族群立約。這兩者有一個共同特點:就是強調立約的雙方中,強者對契約的遵守。因為道理很簡單,契約與美德不同,前者必須遵守才有意義;後者是nice to have,而如果立約的雙方實力不均等,則強勢一方遵守契約才是契約關係,或者契約精神存在的關鍵。伊壁鳩魯強調統治者的守約;而《聖經》中每次上帝和人類立約,每次守約的都是至高無上的上帝,違約的總是人類。強者守約,這才是契約精神。而儒家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呢?盡管也對強勢一方提出道德要求,但對於強勢方的守約不過是一種希望,甚至是不可實現的願望,更多的,強調的是弱者對強者的服從。這是契約精神還是奴性文化?
第九, 最後,我還要指出有曆史現象:儒家思想占上風的朝代,往往是“進取”、“建功立業”的時代,從皇帝到大臣,都會雄心勃勃要幹大事,或者弘揚道德,或者宣威沙漠,總之最後都以窮折騰、民不聊生為結局,聰明的如漢武帝,不得不下罪己詔,退而心向黃老;一意孤行的如王莽,鬧得死無葬身之地。個中原因,乃上麵所講的各個因素綜合的結果。而以這樣的結果來看,更是與保守主義原則相違的。
以上凡此種種,可清楚表明,儒家思想不是保守主義,是保皇主義和守舊主義。認為儒家是保守主義者,不是給儒家思想做韓國式整容,或者於丹式的泡饃,就是對保守主義無知。
張洵 Eric
2017年11月27日
於芝加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