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麽要寫這個讀書筆記呢?因為很喜歡這部書,連著看了兩遍。我個人很少有這樣連讀兩遍大部頭的習慣。是真的很喜歡這部書。另外這部書裏麵的注釋很多,雨果的寫作方式也很特別,書裏很多的內容與故事的主線並不相關,純粹是雨果的個人發揮,當時夾在故事中間讀起來卻感覺不到夾入的突兀,反而有從不同的地方了解信息的喜悅。從前沒寫過讀書筆記,這一次情有所致,斷斷續續了的寫了很長時間,真希望自己的熱情還能延續下去。把它發布在博客裏,也是對自己的鞭策。像我當初翻譯《摩托日記》一樣,也有一個結果給自己。希望那些看到這篇筆記的朋友,那些同樣喜歡這部書的朋友能有些批評與交流。
《悲慘世界》(序)
《悲慘世界》,雨果,《巴黎聖母院》。這些偉大的名字在我青年時代就已經非常熟悉了,但是我並沒有去讀這些書,當然也沒有把它們買回來放在家中的書架上撐門麵,也沒有在與別人的閑談中提及這些偉大的名字來修飾自己的內涵。年輕的時候總會有多讀書的衝動,也有一些選擇性的煩惱。在書店裏徘徊的時候總會猶豫到底哪些書能讓我受益,那時候想到的收益很多是為了增添自己與朋友同事閑聊時的談資,或是追逐時代流行的一種慣性。什麽時候開始沉下心來能靜靜地讀書呢?除掉學生時代,那就是2010年之後的記憶了。在脫離了中文環境很久之後,重新獲得空閑的時間與逐漸流行的網絡文化,讓我開始拾回了讀書的習慣,不過當時很多時候是在網上翻看帖子,在論壇裏麵看一些關於曆史的帖子。出國後買的第一部書是當年明月的《明朝的那些事》。這之後很長一段時間沒有再買書了。到了2013年之後開始翻看從前在國內帶過來的書籍,很多好書讀了一遍又一遍,仍然興致很高。
為什麽想到要讀《悲慘世界》呢?我記得是有一年年初的時候在豆瓣看到一篇影評。具體是哪一個電影就忘記了。影評裏提到什麽是真正的貴族,有一個網友留言特意提到了《悲慘世界》裏的卞福汝主教,說別看他窮的隻剩下一套銀餐具,但他才是真真正正的貴族。我當時就非常的好奇,就在想象這會是怎樣的一個人呢?於是我就在Netflix 上找到了一部1998年拍攝的《悲慘世界》。電影拍的很不錯,有一些故事情節小的時候在不同版本的電影裏動畫片裏看到過一些片段,例如冉阿讓用後背撐起一輛坍塌的板車救出來割風;珂賽特躲在椅子後麵偷偷的玩一個肮髒破爛的布娃娃。我也注意看影片開頭關於卞福汝主教的那段情節,明白了那個網友讚歎之所在。另外電影裏警探沙威的表演也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看過電影之後,我就產生了要買書的意念,當時在網上搜索的時候發現有不同的譯本,但是絕大多數人推崇的還是1992年出版後來又多次再版的李丹的譯本。
在六月份的時候開始讀這本書,一直到十一月份的時候讀完,用了將近半年的時間。在讀第一部的時候就決定這本書要重讀一遍,等看到第二部的時候,我就有了寫讀後感的衝動,因為我覺得這部書裏麵講述不僅是冉阿讓的一個傳奇故事,還有更多大時代的曆史和樸實的人生哲理。讀到這些人生哲理的時候,會引發我的思考也會讓我對比自己的人生,所以我有記錄下來自己讀後感的願望,為自己也為其他能看到我的文字的人留下一些參考的東西。等到全讀完了,我決定認真的完成《悲慘世界》的讀書筆記。
如果說每一個做什麽事都需要一個理由或是目的。那我寫這個讀書筆記的目的有三個。第一是向這部偉大的作品致敬。第二是向著者雨果致敬。第三是向本書的譯者李丹先生致敬。
《作者序》
在本書的《譯本序》裏麵,介紹雨果是在一八六一年六月三十日完成的《悲慘世界》的寫作。而《作者序》的落款時間是在一八六二年一月一日。這期間有半年左右的時間,估計是雨果在書正式出版前的修改增補的工作時間。
在序言裏,雨果開宗明義告訴讀者《悲慘世界》這本書的寫作意義在哪裏。提到了社會上由法律或是習俗所造成的壓迫,提到了十九世紀的三個問題:貧窮使男人潦倒;饑餓讓婦女墮落;黑暗使兒童羸弱。這三個問題提的非常的具體。但是它們涵蓋了世界上所有被壓迫的人,男人女人和孩子。用當前流行的話說是社會的弱勢群體,無法靠自身去抵抗社會環境中不公平,而這種不公平是人為造成的。有時候這種人為的不公平反而是以一種表麵公平的形式展現在社會上的,例如某一種製度和法律。好像是中國的戶口製度;一些大城市打工人員孩子的上學問題;上訪製度,等等。這些法規的製定是為了保護一部分人的利益,同時也是犧牲一部分人的利益。被保護的人群認為這是理所應當的事情,而被犧牲掉的那一部分人群卻會結結實實的感受到一種壓迫,空間的壓迫,機遇的壓迫,製度上的不平等。有些法規看起來似乎留給人們選擇的空間,例如外來人口的問題,農民工可以選擇不來北京,如果那樣也就不會感受到製度的壓迫。可是實際生活上,北京本身能夠產生的就業生活幾率要遠大於其他的地方,它像一個巨獸在瘋狂的吸引著外地人。因此外麵的人來北漂就是一種變形的別無選擇,因為他要的別的地方沒有。而這種無比的吸引力是城市本身的魔力,世界上有很多這樣的城市,但是這樣有製度的限製外來人口的情況並不多見。
序言裏還提到“在文明鼎盛時期人為的把人間變成地獄,並使人類與生俱來的幸運造成不可避免的災禍”。雨果認為十八世紀末十九世紀初的法國是人類曆史上的文明鼎盛時期。我不知道是不是這樣的,這段時期也正好是大清國乾隆在位的末期和嘉慶皇帝統治的時期,在這之後大清國也逐步走向沒落。雨果認為人類的災難多是由人自己造成的,而且往往發生在某一盛世的時代,由盛而衰,讓人間重回地獄。另外一點,雨果認為人是生來幸運的,這也是一個比較有價值的觀點。對比來說,基督教就是認為人是生來就有罪的。總之序言雖然簡短,但是涵蓋的內容卻引發思考。人類的災難不是與生俱來的,是可以避免的,但是曆史上發生的事情卻在告訴後人,這樣的災難好像是輪回一樣往複存在。災難可不可以避免呢?人類社會的發展方向在哪裏?是不是像基督教宣稱的那樣,現在是末世,人類需要等待耶穌的救贖?這些問題沒有辦法展開討論,也不是我的能力能夠討論清楚的。我希望能在這部書閱讀中,體會到一些雨果想要表達的東西。希望能有一些自己的體會。畢竟閱讀一本書,就會有一些受益,何況是這樣一部偉大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