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4 “A”
按照雨果的文字描述,我用穀歌地圖複製了這個“A”. 該找到的地名都找到了,奧安的英文應該是Ohain, 在布蘭拉勒以東七公裏左右,並沒有顯示在這個地圖上。李丹先生把Mont-Sainte-Jean翻譯成聖約翰山,這沒有錯誤,不過這裏並沒有山,隻不過一個陡坡而已。所以有其他的中文資料音譯為“蒙桑讓”。
雨果說:“兩軍的將領都曾仔細研究過聖約翰山平原。”實際的情況是威靈頓確實對此地有過詳細的勘察,在一年以前他就曾來到此地,並對聖約翰山的背向斜坡讚不絕口。威靈頓據說是最喜歡背坡布陣的將軍,他打仗的原則是盡可能的保護士兵的生命,防守是他的強項。把自己的步兵埋伏在陡坡的另一側,可以避免敵軍炮擊造成的損失。在18,19世紀的歐洲戰場上,軍隊大多數包括三個兵種:騎兵,步兵,和炮兵。這三個兵種相互克製,就如同我們小時候玩的石頭剪子布的遊戲。炮兵移動緩慢,但是可以實施遠距離攻擊,對付成建製排列的步兵軍團,炮兵的威力是巨大的。所以一般的情況下,兩軍開戰最開始的階段都是炮兵開局,然後步兵挺進,騎兵突擊。炮兵對於騎兵的殺傷力並不大。因為騎兵的機動性很強,適合短途衝擊敵陣,特別是缺少步兵保護的炮兵團。步兵的槍刺對於騎兵的殺傷力很大,當騎兵突入到步兵隊列前很難近身攻擊,當然有些騎兵是例外,例如拿破侖偏愛的胸甲騎兵。
威靈頓在6月16日的卡魯托布拉戰鬥之後,連夜主動撤退到聖約翰山,就是為了利用這裏的有利地形與拿破侖進行決戰。而拿破侖對此地卻並沒有做好勘察。他認為威靈頓在卡魯托布拉的撤退完全是怯懦的表現,他現在隻需要等到架好了大炮,轟上它一個小時,然後再來一個完美的衝鋒就能夠解決戰鬥。到時候英國人被趕到了海邊,普魯士軍隊也打道回府(如果運氣好沒有被格魯希幹掉的話)。反法同盟一哄而上,歐洲臣服,高呼“皇帝萬歲”!這才是拿破侖的戰略,你讓他老老實實的作戰地勘察?那就是太小看皇帝陛下了。
這一章節,雨果最後一段話的議論實屬真知灼見,即便是放在當下,我們也能找到相應的影射。隻可惜有時候人民無法正確判斷,甚至不允許做出判斷。
“曆史有這樣一種特點和妙用,盡管它是光明,並且正因為它是光明,便常在光輝所到之處塗上一層陰影;它把同一個人造成兩個不同的鬼物,互相攻訐,相互排斥。暴君的黑暗和統帥的榮光進行鬥爭。於是人民有了比較正確的定論。巴比倫被蹂躪,亞曆山大的聲譽有損;羅馬被奴役,凱撒因而無光;耶路撒冷被屠戮,梯特為之減色。暴政隨暴君而起。一個人身後曳著和他本人相似的影子,對他而言那是一種不幸。”
李丹先生在翻譯這一段的時候,是大汗淋漓還是痛快淋漓?
================
今天我們勝利了人民歡呼,明天我們失敗了人民依然歡呼。
拿破侖說:真理是強權者的宣言,群眾隻為勝利者歡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