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668年九月十二(癸巳),司空英國公李世勣攻拔平壤,平定了高麗全境。
總章二年即公元669年春正月,唐高宗李治封諸王的嫡子為郡王。
二月十二(辛酉),他任命張文瓘為東台侍郎,任命右肅機兼檢校(代理)太子中護譙人李敬玄為西台侍郎和同東西台三品。先前同三品不入銜(宰相官銜),到這時首次開始入銜。
二月十四(癸亥),唐高宗任命雍州長史盧承慶為司刑太常伯。盧承慶經常考核朝廷內外官員。有一個負責督運糧食的官員,糧船遭到風暴,損失了很多大米。盧承慶給他的考評說:“監運損糧,考中下。”那人神色自若,什麽話都沒說就退下了。盧承慶看重他的雅量,把考評改了說:“非力所及,考中中。”那人既沒顯得很高興,也沒有慚愧的言詞。盧承慶又把考評改了:“寵辱不驚,考中上。”
三月初八(丙戌),朝廷任命東台侍郎郝處俊為同東西台三品。
三月初九(丁亥),朝廷下詔製定明堂的規模和建製:基礎為八觚即八角形,屋頂為圓形,再用清陽玉葉覆蓋。門牆和台階,窗欞和楣柱,柱上的方木,梁間的鬥拱,全都根據天地陰陽和律曆的數目。詔書下達之後,朝廷大臣的意見尚未一致,又遇上饑饉,最後明堂的改建並沒進行。
夏四月初一(己酉),唐高宗臨幸九成宮,並設置司列少常伯和司戎少常伯各兩員。
很多高麗民眾離叛,五月二十三(庚子),朝廷因此敕令,將高麗的三萬八千二百戶人家遷徙到江淮之南,以及山南和京西各州的空曠地帶,留下他們之中的貧弱人員守衛安東(《舊唐書》稱:將高麗二萬八千二百戶人家,一千八十乘車輛,三千三百頭牛,二千九百匹馬,六十頭駱駝,遷入內地;並讓萊、營二州依次協助遣送他們,定量配給到江淮以南,以及山南、並、涼以西各州空閑地帶安置)。
六月初一(戊申),日食。括州刮大風,下暴雨(通鑒作九月十四庚寅),海水泛濫,衝垮了永嘉和安固二縣城牆,衝走六千八百四十三處民房,淹死九千七十人、五百頭牛,損害了四千一百五十頃莊稼。同時,冀州也發大水,衝走損壞了數千家民居廬舍。朝廷派使者到這些地方賑濟災民。
秋七月,劍南的益、瀘、巂、茂、陵、邛、雅、綿、翼、維、始、簡、資、榮、隆、果、梓、普、遂等十九州發生幹旱,百姓遇到極大困難的共有三十六萬七千六百九十戶。唐高宗派司珍大夫路勵行到那裏慰問賑貸。七月二十七(癸巳),冀州大都督府上奏,自六月十三日夜開始降雨,到二十日水深已達五尺,當夜暴雨造成水深一丈以上,損壞了一萬四千三百九十處房屋,和四千四百九十六頃田地。
同時,唐高宗任命右衛大將軍涼國公契苾何力為駕海道行軍大總管。
秋八月初一(丁未),唐高宗下詔,定於十月巡幸涼州。當時隴西十分蕭條,朝議大多認為不適宜前往巡幸。唐高宗得知後,便於八月初五(辛亥)在延福殿召見五品以上官員,跟他們說:“自古以來的帝王莫不巡守四方,所以朕想巡視遠方的習俗。如果你們果真覺得不行,為何不當麵進諫,反而在退朝後議論紛紛?”自宰相以下,沒人敢說什麽,隻有詳刑大夫來公敏說道:“巡守四方雖然是帝王的常事,然而高麗剛剛平定,殘餘盜寇還很多;西邊的經略,也尚未息止兵戈。陛下的鑾輿每到一處,為禦駕提供食宿的事情非常龐大,而隴西戶口雕零,實在不容易辦到。外間確實有不少竊竊私議,但朝廷的明製已經下達,所以群臣不敢當麵再說什麽。”唐高宗覺得他講得在理,為此取消了西巡。沒多久,他就提拔來公敏為黃門侍郎。
八月二十八(甲戌),朝廷將瀚海都護府改為安北都護府。
九月初一(丁醜),朝廷下詔將吐穀渾部落遷徙到涼州南山。朝議擔心吐蕃人的侵暴,會讓他們無法自存,便建議要先發兵出擊吐蕃。右相閻立本認為去年饑荒歉收,朝廷不宜這時興師。朝廷因此長久無法決定,吐穀渾人最終沒有遷徙成。
九月二十三(己亥),唐高宗的禦駕離開九成宮,於九月二十六(壬寅)在華林停留,並在岐山舉行大規模圍獵。九月二十九(乙巳),禦駕抵達岐州。唐高祖李淵最初擔任隋朝扶風太守,唐高宗因此特赦岐州管轄內的地區,並對唐高祖時扶風郡府的衙役,根據他們的才能予以提拔敘用,還賜給老年人不同數量的衣物和粟帛。冬十月十二(丁巳),唐高宗回京師。
十一月初五(庚辰),朝廷征發九州民夫,轉運太原倉的米粟進京。十一月十二(丁亥),唐高宗改封豫王李旭輪為冀王,將他更名為李輪。
司空、太子太師、英貞武公李世勣病危。唐高宗將他在外地的子弟全都召回,讓他們到府上侍候他的疾病。唐高宗和太子所賜的醫藥,李世勣服用了,但自己的子弟為他找來的醫師和醫藥,他都不讓進來,說:“我本來隻是山東一個農夫,遇到聖明時代,位至三公。我年近八十,這難道不是命運嗎!壽命長短有期,豈能再靠醫師求得活命!”一天早晨,他忽然跟弟弟司衛少卿李弼說:“我今天覺得稍好了些,你可以置辦些酒菜快樂快樂。”於是把子孫都叫了來。酒席完了時,他跟李弼說:“我估計病好不了了,所以隻想以此跟你們道別而已。你們千萬不要悲傷哭泣,聽我的安排。我見到房玄齡和杜如晦以及高季輔,平生勤奮刻苦,建立了門戶,也希望留給後代,卻遇到不肖的兒子,把整個門戶搞得蕩覆無存。我有這些子孫,今天托付給你了。下葬後,你馬上搬進我的廳堂,撫養孤兒幼女,謹慎地照料他們。如果發現哪個心誌不正,或交遊非類,都先給我殺了,然後再上奏朝廷。我又見到很多人在墓裏埋了金玉,也不要這麽做。隻要用棉布裝飾露車,載上我的棺柩,棺中放上平常服飾,隻要再加上朝服一副。死後倘若有知,還希望穿著這朝服去奉見先帝。陪葬的明器隻要做五六匹假馬,下帳的隻要用幔布為頂,白紗為裙,其中放十個木人,表示依照古人所謂芻靈(語出《禮記·檀弓下》:塗車芻靈,自古有之,明器之道也。)的禮儀。此外什麽都不要。姬媼以下的婦女,有兒女而願意住在家裏養活自己的,聽任他們;其餘都放出府外。違背我的遺言,那等於殺戮我的屍身。”那以後他就不再說話了。十二月初四(戊申),李世勣病逝。李弼等人遵照遺言辦理了後事。
李世勣是曹州離狐人,他家隋末時遷居到滑州的衛南。李世勣本姓徐名世勣,唐高祖賜他姓李。永徽中年,因為唐太宗名諱,改成單名李勣。徐家有很多僮仆,還積累了數千鍾穀粟。徐世勣和他父親徐蓋都喜好施舍和拯濟窮人,不管親疏。隋煬帝大業末年,韋城人翟讓聚眾為盜,徐世勣前往投靠,當時才十七歲。他跟翟讓說:“此地是明公和我的家鄉,很多人彼此都相識,所以不應當自相侵掠。而且宋、鄭兩郡,禦河在它們的轄區,那裏商旅往返,船隻不絕,要到那一帶攔截,足以自相資助。”翟讓覺得有理,於是到那一帶劫掠官府和私人的船隊,結果兵力大振。隋朝派齊郡通守張須陀帶兵二萬前往討伐。徐世勣和他頻繁交戰,最終帶兵在沙場上殺了張須陀。當初,李密逃亡在雍丘,浚儀人王伯當也埋名在鄉野。王伯當後來和徐世勣一道勸說翟讓擁戴李密為主。隋朝命令王世充討伐李密,徐世勣用奇計在洛水上打敗了王世充,李密於是拜徐世勣為東海郡公。當時河南和山東發大水,死者將近一半,隋煬帝讓饑民到黎陽討飯,並開倉賑濟。當時朝政早已紊亂,糧倉主管沒有及時賑濟,導致每天餓死的人多達數萬。徐世勣跟李密說:“如今天下大亂,本來是由於饑荒引起的。現在如果得到黎陽一個糧倉,大事就成了。”李密於是派徐世勣率領麾下五千人從原武渡過黃河奇襲黎陽,當天就攻克了,於是開倉讓災民取糧。十來天裏,他就招募到了強兵二十萬多。一年多後,宇文化及在江都弑殺了隋煬帝,然後擁兵北上,直指東郡。當時隋煬帝的孫子越王楊侗在東都即位,赦免了李密的罪,拜他為太尉,封魏國公;同時授任徐世勣為右武候大將軍,命令他們出討宇文化及。李密派徐世勣守衛倉城,徐世勣在城外挖掘深溝固守。宇文化及製造了攻城用具,四麵進攻倉城,但因為徐世勣預先挖好的阻塹,無法到得城下。徐世勣又在塹壕中挖地道,出兵反擊,結果宇文化及大敗逃去。
唐高祖武德二年(619),李密被王世充打敗,帶著他的人馬歸降了唐朝。他原來的地盤,東至大海,南至長江,西至汝州,北至魏郡,基本都由徐世勣占有。他跟長史郭孝恪說:“魏公(即李密)雖然歸附了大唐,但這一帶的百姓和土地,依然歸魏公所有。我今天如果上表把這地盤獻上,那等於是利用主人的失敗,變成自己的功勞,去邀取富貴。我恥於這麽做事。如今應該詳細記錄州縣的數目以及軍人和民戶,總匯起來獻給魏公,讓魏公自己獻給大唐。那樣一來,就都是魏公的功勞了。”於是派人向李密報告。使者剛到長安時,唐高祖李淵聽說他並沒有奏表,隻有給李密的書信,感到十分奇怪。使者將徐世勣的意思奏報他,唐高祖高興地說:“徐世勣懂得感恩戴德,推讓功勳,實在是位純臣。”於是下詔授任他為黎陽總管、上柱國,萊國公,不久又加授右武候大將軍,改封曹國公,賜姓李氏,和良田五十頃,甲第一區。唐高祖還封他父親徐蓋為濟陰王。徐蓋堅決辭掉王爵,朝廷於是改封他為舒國公,授散騎常侍和陵州刺史。唐高祖接著命令李世勣總領河南和山東的兵馬抗拒王世充。當李密反叛伏誅時,唐高祖因為李世勣是李密的舊部,便派使者到他那裏詳細解釋了李密反叛的具體情況。李世勣上表請求為李密收葬,唐高祖下詔答應了。李世勣身穿衰絰(喪服),和李密原來的僚吏將士一道將李密安葬在黎山之南,墳墓高達七仞(相當於五十尺)。葬禮之後,大家才脫下喪服散走。朝野為此都稱讚李世勣的義氣。
後來竇建德在魏縣生擒了宇文化及,接著進軍攻打李世勣。李世勣盡力抵抗,失敗後歸降了他。竇建德將他父親捉了從軍當人質,照樣讓李世勣守衛黎陽。武德三年,李世勣離開黎陽回歸京師長安。武德四年,他跟從秦王李世民到東都討伐王世充,累戰皆捷。他又往東攻城略地,直到武牢,王世充的鄭州司兵沈悅請求歸降,答應在武牢成為內應。李世勣夜裏暗中派兵接應,因此攻克了鄭州,並生擒刺史荊王王行本。李世勣又跟從李世民平定竇建德,降服王世充,然後凱旋而歸。論功行賞時,秦王李世民成為上將,李世勣成為下將,和李世民都身穿金甲,乘坐戎輅(裝甲馬車),到太廟告捷。他父親從洺州和裴矩一道入朝,唐高祖見到他非常高興,恢複了他的官爵。李世勣又跟從李世民打敗劉黑闥和徐圓朗,經過累遷後升任左監門大將軍。徐圓朗重新占據兗州反叛時,朝廷授任李世勣為河南大總管,派他帶兵出討。他不久就率軍俘獲徐圓朗,斬首後進獻朝廷,因此兗州之亂得以平定。武德七年,朝廷下詔派他和趙郡王李孝恭出討輔公祏。李孝恭率領舟師沿江而下,李世勣率領步卒一萬渡過淮水,攻拔了壽陽,直抵硤石。輔公祏的部將陳正通率軍十萬進駐梁山,又派大將馮惠亮帶領水軍十萬,用鐵鏈鎖住大艦截斷江路,並在長江西岸結壘,分別守住水陸兩道,抵禦王師。李世勣攻打他的壁壘,不久就攻克了,馮惠亮隻身乘著船隻逃跑。李世勣乘勝進逼陳正通,結果陳正通的兵馬全線潰敗,自己隻帶著十餘騎逃奔丹陽。輔公祐棄城夜遁,李世勣派騎兵在武康追上他殺了,於是江南之亂全部平定。武德八年(625),突厥入寇並州,朝廷任命李世勣為行軍總管,到太穀出擊並趕走了他們。
唐太宗即位後,拜李世勣為並州都督,食邑九百戶。貞觀三年(629),他出任通漠道行軍總管出討突厥。到了雲中,他和突厥頡利可汗的兵馬遭遇,在白道大戰。突厥敗後,退駐磧口,派使者求和。唐太宗下詔派鴻臚卿唐儉前往赦免他們。李世勣當時與定襄道大總管李靖會合,建議道:“頡利雖然戰敗,但人數還很多,如果他們越過沙漠,保住九姓部落,那時路途遙遠艱深,就很難追上。如今詔使唐儉到了他們那裏,突厥人的防備一定就會鬆弛,我們隨後發兵襲擊,那將不用開戰就能平定賊兵。”李靖扼腕高興地說:“你的這番話,正是當年韓信消滅田橫的計策。”於是確定了這計劃。李靖帶兵連夜進發,李世勣率軍繼進。李靖大軍到了後,突厥兵營全麵潰散,頡利可汗帶著一萬多人想越過大沙漠。李世勣駐軍在磧口,頡利到了那裏,無法通過,他手下的大酋長們都帶領各自部落一同投降了李世勣。李世勣俘虜了五萬多人後凱旋而歸。當時李治是晉王,遙領並州大都督,為此授任李世勣為光祿大夫,代行並州大都督府長史。李世勣因為父親去世丁憂解職,但很快就恢複了舊職。貞觀十一年,他改封英國公和世襲蘄州刺史。當時他並不前往封國,重新以本官遙領太子左衛率。李世勣在並州共十六年,令行禁止,非常稱職。唐太宗跟侍臣們說:“隋煬帝不能精選賢良,安撫邊境,隻知道修築長城防備突厥。他的昏庸無能,一至於此!朕今天將並州交給李世勣,致使突厥害怕他的威嚴而遁走,邊塞得以安寧,豈不勝過老遠跑去修築長城嗎?”
貞觀十五年,朝廷內征李世勣入朝,拜他為兵部尚書。他尚未赴京時,剛好遇上薛延陀部落酋長派兒子大度設率領八萬騎兵南侵李思摩的部落。唐太宗於是命令李世勣為朔州行軍總管,率領輕騎三千追殺薛延陀部落,直到青山,擊潰了他們,陣斬了他們的名王一人,俘獲首領和部眾五萬多人。朝廷因此封他的一個兒子為縣公。李世勣當時遇上暴病,醫師開的藥方說,要用灰才可以治療。唐太宗親自翦下胡須為他和藥。李世勣磕頭直到額頭出血,哭著懇切地謝恩。唐太宗說:“朕隻是為了社稷著想而已,不用如此深謝。”
貞觀十七年,李治成為皇太子,朝廷轉李世勣為太子詹事兼左衛率,加位特進,同中書門下三品。唐太宗跟他說:“我兒子剛成為儲君。愛卿是他以前的長史,今天朕將東宮的大事委托給愛卿,所以才有這道授任。雖然官階也許不夠,但千萬別放在心上。”唐太宗又曾在休閑宴席上,望著李世勣說:“朕要把幼兒交給人照料,考慮到沒人超過愛卿。愛卿以往不遺棄李密,今天豈能辜負於朕!”李世勣淚流滿麵,咬破手指,用血寫了謝辭。很快他就喝得大醉,唐太宗親自脫下禦服蓋在他身上。唐太宗對他就是如此信任。貞觀十八年,唐太宗將要親征高麗,授任李世勣為遼東道行軍大總管。他率軍攻破蓋牟、遼東、白崖等數城,又跟從唐太宗取得駐蹕山大捷,朝廷因功封他的另一個兒子為郡公。貞觀二十年,薛延陀部落擾亂,唐太宗下詔派李世勣率領二百騎兵,發動突厥兵馬出討。到了烏德鞬山,他經過一場大戰打敗了薛延陀。他們的大首領梯真達於率眾前來投降,他們的可汗咄摩支往南逃竄到荒穀。朝廷派通事舍人蕭嗣業前去招慰他的部落頭領,將他們送到京師,漠北因此得以平定。貞觀二十二年,他轉為太常卿,仍然兼任同中書門下三品。十來天後,他又出任太子詹事。貞觀二十三年,唐太宗病危,跟太子李治說:“你對李世勣沒什麽恩典。我今天將他處罰後外派。我死後,你應當授任他為仆射。他因為你對他的恩遇,必定會因此拚死效力。”於是貶他為疊州都督。李治即位成為唐高宗後,當月就召他回來出任洛州刺史,不久加授開府儀同三司,任同中書門下,參掌朝廷機密。同年,唐高宗冊封他為尚書左仆射。永徽元年(650),他上表情求解除仆射,但唐高宗仍然讓他以開府儀同三司參知政事。永徽四年,唐高宗冊封他為司空。貞觀中年時,唐太宗就因為他功勳卓著,在淩煙閣畫了他的圖像,成為二十四功臣之一。到這時,唐高宗又令人重畫圖像,還親自為他作序。顯慶三年(658),他跟從禦駕臨幸東都,在路上得病,唐高宗親自前往探望。麟德初年(664),唐高宗往東封禪泰山,下詔任命李世勣為封禪大使,因此他再次跟從禦駕東巡。停留在滑州時,皇後親自去探望住在李世勣故宅他的寡婦姐姐,並賜給她衣服,封她為東平郡君。李世勣又從馬上摔下傷了腳,唐高宗親自降臨慰問,賜給他自己所乘的駿馬。
乾封元年(666),高麗莫離支泉蓋男產被他弟弟泉蓋男建驅逐,退保國內城,派兒子泉蓋獻誠到長安宮闕求救。總章元年(668),朝廷任命李世勣為遼東道行軍總管,率軍二萬攻城略地,直到鴨綠水邊。泉蓋男建派他弟弟來拒戰,李世勣縱兵出擊,打敗他,追殺了二百裏,直到平壤城下。泉蓋男建閉門不敢出戰,高麗諸城驚駭恐懼,多數守將都棄城逃走,前來投降的相繼不絕。李世勣又帶兵包圍平壤,和遼東道副大總管劉仁軌、郝處俊、將軍薛仁貴一同在平壤會合,形成犄角之勢,包圍了平壤。一個多月後,他攻克平壤,俘虜了高麗王高藏以及泉蓋男建,同時分割了諸城,設置州縣,然後凱旋而旋。唐高宗讓李世勣順道在昭陵舉行獻俘儀式,在祖宗牌位前獻上高藏和泉蓋男建。獻俘禮儀完畢後,他整軍進入京城,又在太廟獻俘。翌年,他加授太子太師,增加食邑到一千一百戶。同年他病危,唐高宗下詔任命李世勣為司衛正卿,派太醫為他看病。
李世勣死時七十六歲。唐高宗為他舉哀,取消朝會七日,追贈他為太尉和揚州大都督,諡號貞武,給他東園秘器,陪葬昭陵。唐高宗還讓司平太常伯楊昉代理同文正卿,監護他的葬禮。殯葬那天,唐高宗臨幸未央古城,登上城樓,目送著靈車遠去,為他慟哭,並為他設祭。皇太子也跟從禦駕遙送,哀痛悲傷,感動了身邊侍從。唐高宗下詔讓朝廷百官送到未央故城西北,為他修築的墳墓完全依照衛青和霍去病墳墓的規模,還修築了象征性的陰山和鐵山以及烏德鞬山,以旌揚他攻破突厥和薛延陀的戰功。
李世勣先後因勝仗得到的金銀絲帛,全都散發給將士。他剛占領黎陽倉時,就倉的民眾多達數十萬人。魏徵、高季輔、杜正倫、郭孝恪都和他有所來往。他每次在眾人中見到他們,立即加以禮敬,請他們到自己的臥內,談笑不停,忘記了疲勞。當平定武牢時,他俘獲了王世充的鄭州長史戴胄,知道他既有操行又有才能,很快就放了他,並推薦給朝廷。戴胄後來位置顯赫。當時人們都稱讚他有知人的明鑒。還有,剛平定王世充時,俘獲了他的老朋友單雄信,依法應當處死。李世勣上表稱讚他武藝絕倫,說如果留下他的性命,單雄信一定會感恩戴德,為國家盡力效命,並請求用自己的官爵贖他。但唐高祖不肯。單雄信被處斬前,李世勣對著他號哭,割下自己的股肉給他吃,說:“生死永訣,這肉同歸於土了。”於是收養了他的兒子。每次出征用兵,他總能運籌帷幄,臨敵應變,符合戰機。他和人議事時,總能知道對方的長短,聽到人家片言隻語可取的地方,他總是慷慨地聽從,從善如流。得勝那天,他經常歸功於下屬,因此人人都願意為他效力,所向無敵。遇到戰事需要選拔將帥時,他一定要尋找相貌有福的人。有人問他為何,他說:“薄命的人,不足以成就功名。”得知李世勣的死訊,聽到的人莫不感到淒愴。他和弟弟李弼特別友愛,府邸之內,既和睦又嚴肅。他姐姐曾生病,已經是仆射的李世勣還親自為她煮粥,風向突然逆轉,燒焦了他的須鬢。姐姐說:“我們有幸有這麽多仆人和婢妾,你自己何必要這麽辛苦!”他答道:“並不是因為沒人使喚。看到姐姐老了,我也老了。即使想長久為姐姐煮粥,機會也不多了!”
李世勣還常跟人說:“我十二三歲時淪落為逃亡的無賴賊寇,逢人就殺。十四五歲時成為很難對付的賊寇,不高興了就殺人。十七八歲後變成了佳賊,臨陣才殺人。二十歲時成為大將,用兵去救人免於死難。”
李世勣的長子李震很早就去世了,他兒子李敬業襲取了英國公的爵位。
史臣稱讚李世勣說:近代能稱為名將的,隻有英國公(李世勣)和衛國公(李靖),的確是淩煙閣二十四功臣裏最了不起的。英國公重振彭越和黥布的事跡,出身於草莽之中,常能以大義保衛自身,處世隨和,因此得到功名,有始有終。
這年冬天,長安無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