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回國和老同學聚會,席間有人神秘地拿出兩瓶貴州茅台:“今天咱們來個盲測。”一瓶透著琥珀光澤,標著熟悉的五星標誌;另一瓶外觀幾可亂真,卻暗藏玄機。平時我對白酒無感,但那一刻,還是忍不住心裏一陣小激動,終於能親口分辨真假茅台的差別。
假酒一入口,酒精感衝擊喉嚨,餘味盡是苦澀;而真茅台卻是另一番天地:綿密如絲的醬香層層遞進,順喉而下竟帶著奇妙回甘。那一瞬間我才明白,為什麽有人說“茅台喝的不是酒,是時間”。有些東西,仿得了形,卻仿不了魂。
茅台的“魂”來自貴州赤水河畔的獨特風土。赤水河的水、紅纓子糯高粱,以及空氣中獨有的微生物群落,共同成就了它的味道。加上代代傳承的“12987”工藝 —— 一年生產周期、兩次投料、九次蒸煮、八次發酵、七次取酒,這一切構築了茅台無法被複製的價值。因為這個,茅台鎮7.5平方公裏的核心產區,被稱作“地球上最值錢的一塊地”。
在資本市場,茅台更是獨一份的存在。它常年穩居A股“股王”,如今股價仍在每股1,400元以上。更有趣的是流傳已久的“茅台詛咒”:凡是股價超越茅台的公司,最終都難逃下跌的命運。於是,一瓶白酒成了中國股市情緒的“風向標”。
作為投資者,我在美國通過金融公司買的CNYA ETF中*,茅台始終是第一大重倉。最近A股主力資金推動消費板塊反彈,CNYA也隨之有不俗表現。雖然它的漲勢不及科技股那樣淩厲,卻像壓艙石般穩健。科技股追求的是速度,而茅台代表的消費股追求的是確定性,手裏握著它,心裏自然多幾分踏實。
我看到,茅台也在悄悄改變。近年來它不再滿足於“高冷的奢侈品”,試圖走下神壇:從茅台冰淇淋、茅台咖啡,到中端價位的係列酒,甚至放話要“飛入尋常百姓家”。可是問題也隨之而來:如果茅台不再稀缺,是否還保有那份獨特的神話?
有人說:“你買的不是酒,而是身份。”在很多場合,茅台不僅是一種飲品,更是社交符號。正因為昂貴、稀缺,它才讓人舉杯時心裏多幾分底氣。假如有一天,茅台像啤酒一樣在便利店隨手可得,它還是我們心中的茅台嗎?
回想那天的盲測,真茅台的驚豔遠不止酒香,它背後是一段獨特的中國故事。茅台支撐起貴州的財政,映照著股市的風雲,也折射出中國人在消費觀念上的微妙心態。
有人說:“懂茅台,才算真正懂中國。”我不敢說自己懂,但至少從那一口酒開始,我體會到了一點不一樣的東西。茅台不僅僅是貴州的名片,它更像一麵鏡子,讓我們看到中國經濟的轉型,資本市場的躁動,甚至人情世故裏的細膩平衡。
白酒歸來,也許從來都不是酒本身的故事,卻是我們這個時代的縮影。就像那口真茅台,入口驚豔,餘韻悠長。
*有關CNYA ETF詳情,請看鏈接:https://finance.yahoo.com/quote/CNYA/,我是2025年2月購買的,持有至今。
圖片由AI製作,原創
我的最新三篇投資文:
國內1萬的茅台, 很有可能。 下次回國我會帶托運行李, 就可以來回帶東西。 這兩年我們都沒有托運行李的。 一個小拉杆箱, 一個背包。
真正的茅台現在多少錢一瓶? 我下次回國在機場免稅店買, 總不會是假的了吧? 上次在 DC, 已經接近1千美金/瓶了。 讓我吃了一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