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賽歐

地主雜談


做一個眉宇間寫滿風調雨順的人,安靜於暖,安然於心,不急不燥,清淡歡顏。
個人資料
康賽歐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少年十七出雪山 千秋一塔震大都 (多圖)

(2025-05-01 06:43:05) 下一個

去年“十一”假期的一個午後,從北京魯迅博物館出來,我步行十幾分鍾,來到了妙應寺,就是人們熟悉的白塔寺。接過印有白塔剪影的門票時,我並未料到,自己即將走近一段跨越山海與時空的傳奇。

白塔寺位於北京西城阜成門內的鬧市一隅,700多年來,喧囂與它擦肩而過,卻從未擾亂它的沉靜。記得年少時乘車路過,感覺白塔像一支倒插向天的潔白羽筆,似乎在無聲地書寫著古都的年輪。直到今日,我才第一次真正踏入塔下。

這座始建於元代至元八年(1271年)的古刹,因寺內巍峨的白塔得名“白塔寺”,它是北京現存的最古老的藏式佛塔。

穿過天王殿,白塔的上半部倏然映入眼簾,仿佛從天而降,令人心頭一震。史載白塔通高約51米,氣勢恢宏。在湛藍天空的映襯下,塔刹和部分塔身泛著溫潤的光澤,陽光灑落其上,熠熠生輝。

展廳中,一段展板讓我第一次讀到阿尼哥的名字。原來,正是這位17歲的尼泊爾少年,率80位工匠翻山越嶺、跋涉千裏,抵達元大都。他們曆時8年,終於建成這座漢藏合璧的佛塔,也將自己的名字鐫刻在中國曆史中。

 

年輕的阿尼哥與工匠們在造白塔,AI製作,原創

 

當時的元大都,如同一塊巨大的磁石,吸引著西域畫家、波斯天文學家、畏兀兒譯官等四方才俊。在這些璀璨的群星中,阿尼哥是年紀最輕和最具才華的一位,非常令人矚目。他既是建築師,也是巧奪天工的匠人,尤其擅長佛教造像。晚年,他留下了大量佛像繪圖與雕刻,技藝傳世,影響深遠。

“忽必烈為何舍近求遠,要請喜馬拉雅山麓的少年建塔?”這個疑問讓我脫口而出,問向身旁的講解員。他說道:“傳說忽必烈夢見西方有座發光白塔,國師八思巴為他解夢,說需請西域高工鎮龍脈,其實是因為那時尼泊爾的佛教藝術與建築技藝已冠絕天下。”

阿尼哥出身於尼泊爾帕坦城的工藝世家,自幼聰穎過人,酷愛建築、雕塑和繪畫。天資卓越、勤奮好學的他,年紀輕輕便掌握了高超的技藝。1260年,忽必烈命帝師八思巴在西藏修建黃金塔,並向尼泊爾征召工匠。年僅17歲的阿尼哥主動請纓,率80名工匠啟程西行。在建塔過程中,他憑借非凡的智慧與技藝,解決了種種難題,使得工匠們僅用兩年便圓滿完成任務。1261年,帝師八思巴將阿尼哥等人帶至元大都,並舉薦給忽必烈。

阿尼哥後來留在中國,官至光祿大夫,成為元代少有的外籍高官。展廳內懸掛著他繪製的佛像,線條柔美如流水。他不僅自己技藝高超,還傾心傳授。漢族工匠劉元隨他學藝,終成一代雕塑大家。尼泊爾的佛教藝術,就這樣在中國開枝散葉。傳說他晚年常來塔下靜坐。某日,弟子發現他在塔邊安詳離世,手中仍握著一支畫筆。

展廳裏,一幅阿尼哥像下方立著明代成化年間(1465年)的石碑,碑文寫道:“其製如蓋,其色如雪”,生動描繪了白塔的風貌。碑上記載塔身高五約18.9米,與現代測量幾乎一致,展現了古代工藝的精準。碑陰刻有明代重臣蒯祥等人的捐資名錄,足見其在皇家地位。

石碑本身曆經滄桑:康熙年間(1688年)寺毀塔存,碑文紀年被鑿;基座上的斧痕,無聲訴說著1900年八國聯軍的劫掠暴行。

2019年,尼泊爾文化部長來訪,輕撫阿尼哥名字,提議在加德滿都立雙語碑。如今在帕坦廣場,人們用尼瓦爾語和中文刻下:“匠人之心,無問西東。”

走出展廳,我繞塔緩行。塔身肅穆高峻,底部台基雖大多被圍牆遮掩,卻仍可感知其莊嚴的秩序。那微微泛白、溫潤粗糙的石灰層,觸目如骨,仿佛時間親手雕刻的肌理。塔基雖難全見,但其形製蘊含曼陀羅壇城的宇宙觀念 - 層層疊起的蓮瓣與隱匿的金剛圈結構,猶如將萬象與次第封藏於地表之下。恍惚間,我仿佛看到700多年前的少年阿尼哥伏身其上,一筆一劃地推敲著比例和線腳,將神聖理想落成千秋不朽的形狀。

他從喜馬拉雅走來,帶來了技藝與信仰,也留下了青春。那一刻,我忽然明白了什麽是永恒 - 那個17歲就背井離鄉的少年,用畢生心血澆鑄的不僅是一座白塔,更是一座跨越時空的橋梁 - 是信仰與藝術的化身,是靈魂對永恒的回應。元、明、清三朝更迭,帶走了無數王侯將相的名字,卻讓“阿尼哥”這三個字,在曆史的長河中愈發閃亮。

 

妙應寺/白塔寺

以下全部照片均為原創

 

元代古樹

 

左邊的一排房子是展廳

 

阿尼哥畫像

 

阿尼哥畫像下方的明代石碑

 

明代石碑全貌圖

 

白塔的塔刹和塔身

 

目前能看到的僅是塔基上緣,其主體被圍牆遮擋

 

十一麵千手千眼觀音菩薩

 

 

 

文章中有些資料來自白塔寺和網絡

 

[ 打印 ]
閱讀 ()評論 (25)
評論
康賽歐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渥太華鬱金香' 的評論 : 沒想到你去過白塔寺,很多北京土著都沒去過,不過聽介紹,白塔寺的香火這些年來還是挺旺的。那裏還是貓貓的福地,喂養了不少的流浪貓,給他們一個家。
康賽歐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BeijingGirl1' 的評論 : 謝謝認同,不過不是我說的,是AI說的,我隻是總結一下,我做不了百科全書阿,嗬嗬。。。佛教在中國本來就是舶來品,發展不同是正常的。雖然我不太了解藏傳佛教,還是有時間的話想學習一下。
渥太華鬱金香 回複 悄悄話 是去過,但時間太久了,如果不是照過相,就不能確定了
渥太華鬱金香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康賽歐' 的評論 : 就是這個白塔,不是北海那個,我看了一下照片。
BeijingGirl1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康賽歐' 的評論 : 藏傳佛教, 也稱喇嘛教, 和漢傳佛教有挺大不同的。 北京的兩座白塔就像你說的都是藏傳佛教。 還是挺有特點的
北海的白塔, 雖然和妙應寺的都有一個尖頂,下麵是圓的塔身。 但是北海白塔下麵還有一個底座是方形的, 所以在建築上有較大不同。 你講的對, 雖然北海白塔的圓形塔身建在一個方座上,但還是沒有妙應寺的高大。 喜歡這樣的討論,加深了對事物的認識。 :)
康賽歐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dong140' 的評論 : 謝謝留言!我這兩次回國到北京,坐車好像看到過兩三次白塔的一部分,朱紅色寺廟配白塔,真是挺顯眼的。


dong140 回複 悄悄話 謝謝分享。在北京生活時聽說過,沒參觀過
康賽歐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BeijingGirl1' 的評論 : 我回美後把在中國假期中看的《山河月明》明代劇看完, 也被激發了了解元朝曆史的興趣。 你注意沒幾乎沒有這段曆史的影視劇, well, 可能是我不知道。 網上一些曆史元朝文獻片多是英文,外國人編寫的。 元朝和西域的聯係很緊密, 當時漢族在那個社會隻能算第三等人。
------------------------------------------------------------------------
京妞的問題好,可是比較難回答,我又去查了查,總結如下:
元朝的曆史比較短,隻有不到一百年,因此它在影視劇中的表現較少。再加上元朝涉及的民族融合、社會層級等複雜問題,確實比其他更長時間的朝代更難以展現。至於外國人敢寫元朝曆史,一方麵是因為元朝作為蒙古帝國的一部分,它的曆史不僅僅局限在中國,而是影響到整個歐亞大陸,具有全球性的視野。另一方麵,外國曆史學者對元朝的文化多樣性、民族關係和絲綢之路的交流非常感興趣,因此他們願意從跨文化的角度來研究並創作相關內容。
康賽歐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BeijingGirl1' 的評論 : 北京有兩個白塔。 這個是妙應寺的白塔。 還有一個是北海的白塔, 經常有人鬧混。 我從來沒去過妙應寺, 它因為白塔而出名, 所以大家反而倒隻提白塔寺了。
-------------------------------------------------------------------------
是呀,這兩座白塔都是藏傳佛教風格,但其實大有不同:我們一起學習,京妞的問題提的好,我去查了一下,總結如下:

白塔寺的白塔建於元代,是忽必烈請來尼泊爾工匠阿尼哥設計修建的,代表了元代早期藏傳佛教在中原的首次大規模興建,是中國現存最早、規模最大的一座藏式白塔,塔身實心,結構渾厚樸拙。
而北海白塔是清朝順治年間建的,時間晚了三百多年,塔下圓上尖,比例更高大秀麗一些,也融合了清代審美風格。兩塔都具有佛教意義,但一個更偏曆史源頭,一個則是後來對藏傳佛教的延續與再造。



康賽歐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BeijingGirl1' 的評論 : 北京有兩個白塔。 這個是妙應寺的白塔。 還有一個是北海的白塔, 經常有人鬧混。 我從來沒去過妙應寺, 它因為白塔而出名, 所以大家反而倒隻提白塔寺了。
----------------------------------------------------------------------
說的是,我以前也沒去過,這次是參觀完魯迅博物館,一看時間還早,就決定去白塔寺,沒想到,收獲滿滿。
康賽歐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BeijingGirl1' 的評論 : 這篇文標題很讚,文也寫得好。 從小人物, 勞動人民引出。 在自己的行業中勤勤懇懇, 終史冊留名。 最後發揮到國家間的文化。 尤其喜歡 - ““匠人之心,無問西東。” 這也是如今世界科技發展的真實寫照。
----------------------------------------------------------------------
謝謝鼓勵!京妞總結概括很到位。俗話說: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我也很喜歡“匠人之心,無問西東”這句話,它傳達出一種包容與敬意。接納、理解並學習不同的文化,真的很重要。

康賽歐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多倫多橄欖樹' 的評論 : 謝謝鼓勵!

康賽歐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曉青' 的評論 : 曉青家在附近,那麽經常可以看見白塔了。

康賽歐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渥太華鬱金香' 的評論 : 過獎了,我們是一起學習。我是寫這篇博文才翻出資料和照片,重新回顧了一下。當時光顧著拍照,回家後倒忘了不少。

你應該是去過白塔寺吧?不過也有朋友容易和北海的白塔搞混——那座塔塔身是半空的,可以放進佛龕,而白塔寺的塔是實心結構,放不進任何東西。
康賽歐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渥太華鬱金香' 的評論 : 給你和一講都上茶
康賽歐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每天一講' 的評論 : 無論是佛前叩首,還是對主耶穌祈禱,信仰這件事,隻要心誠,自有其安放之處~願眾生得度,也願咱們健康、心想事成,阿門 :)



BeijingGirl1 回複 悄悄話 我回美後把在中國假期中看的《山河月明》明代劇看完, 也被激發了了解元朝曆史的興趣。 你注意沒幾乎沒有這段曆史的影視劇, well, 可能是我不知道。 網上一些曆史元朝文獻片多是英文,外國人編寫的。 元朝和西域的聯係很緊密, 當時漢族在那個社會隻能算第三等人。
BeijingGirl1 回複 悄悄話 兩個白塔都是為藏族喇嘛教而建, 我不太知道其和佛教的聯係。 跟你學習一下。 北海的塔因為晚建了幾百年, 下方上圓, 在建築上更有特色, 而且也更高大。
BeijingGirl1 回複 悄悄話 北京有兩個白塔。 這個是妙應寺的白塔。 還有一個是北海的白塔, 經常有人鬧混。 我從來沒去過妙應寺, 它因為白塔而出名, 所以大家反而倒隻提白塔寺了。
BeijingGirl1 回複 悄悄話 這篇文標題很讚,文也寫得好。 從小人物, 勞動人民引出。 在自己的行業中勤勤懇懇, 終史冊留名。 最後發揮到國家間的文化。 尤其喜歡 - ““匠人之心,無問西東。” 這也是如今世界科技發展的真實寫照。

多倫多橄欖樹 回複 悄悄話 圖文並茂,很美的感覺~~
曉青 回複 悄悄話 太熟悉了,白塔寺,離我家不遠。
渥太華鬱金香 回複 悄悄話 我小時候的照片有一張就是這個白塔為背景的,是我隨我爸爸去北京探望堂大姑的時候……但我一直不了解這白塔的來曆和傳說,今天是康康給我補上這一課啦!真是長見識哦!阿尼哥的像栩栩如生,當時的匠人已經很厲害了!
渥太華鬱金香 回複 悄悄話 慢了一點隻有坐板凳細品
每天一講 回複 悄悄話 菩薩保佑小康,心想事成,身體健康,哦彌陀佛 :)

我的好友媽媽,也是個官太太,每年組織一群衣食無憂的非富即貴的太太們去普陀山進香,叩頭從下麵一直叩上去,這次回上海,她和女兒來看我,額頭有淤青,一問才知道原來如此。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