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國的這二十來天,除了去看望老媽,不是忙著倒時差,就是在與感冒周旋。幾天前發著燒時,看到楊振寧先生去世的消息。直到今天身體稍有好轉,才覺得該寫點什麽,讓心裏安定下來。
最早聽說楊振寧,還是因為李政道。中學時,有位低我一屆的學弟,據說是李政道先生的研究生,後來去了美國深造。多年後得知他轉行投身華爾街,我沒有評判,隻是感慨:人生的軌跡,總有幾分身不由己。
以前看到的關於楊振寧的新聞,多圍繞著他與翁帆女士的婚姻。我能真正從曆史的角度了解他波瀾壯闊的一生,還是因為這次他的離去。他曾說,此生做的最有意義的事,是“讓中國人知道,我們的才智並不比其他民族差”。這句話令我深有感觸。我們這個民族曆經百年苦難,在被列強淩辱的歲月裏,民族自尊幾乎散落一地。而楊振寧與李政道在物理學界的成就,正是在那個急需證明自己的年代,為整個民族注入了一劑強心劑。
李政道於2024年9月離世,享年98歲。他雖未像楊振寧那樣晚年回國定居,卻始終心係故土。他曾說,對國家的關切不取決於人在哪裏。最終,他與夫人秦惠微女士合葬於蘇州,可以說是葉落歸根了。
楊振寧與李政道在科學上並肩,可在人生道路上卻各自走向不同的軌跡。兩位先生皆得高壽,可惜的是他們的原配夫人都先於自己二十多年離世。李政道沒有再娶,他說“惠微永遠在我心裏”。在夫人身體很不好時,他曾說過一句極動人的話:“如果宇宙是不對稱的,為何世界上有你和我。” 楊李二人的偉大發現正是“宇稱不守恒”,而李政道卻用這個物理學定律,表達了最深刻的愛意 —— 你的存在,就是我宇宙的對稱。
李政道對情感的執著,與楊振寧日後關係的破裂,形成了一種微妙的人性映照。楊振寧以理性著稱,晚年在祖國終老;李政道以感性見長,在異鄉懷故,終得葉落歸根。命運的差異之中,隱約可見同一種孤獨。
楊振寧的求學之路,每一步都符合正統範式下的佼佼者,環環相扣,無懈可擊。他的父親是教授,道路穩妥。而李政道家境經商,戰亂中曾身無分文、流離失所。他甚至沒有高中文憑,以“同等學力“考入東吳大學,堪稱自學成才的奇才。李政道極富創意,“宇稱不守恒”的思想突破由他率先提出,楊振寧則精於嚴密的數學論證,最終為他們的理論提供實驗證據的,是華人女物理學家吳健雄先生。想到她的貢獻在曆史敘述中常被輕描淡寫,我亦感到些許惋惜與不平。
兩位大師先後作古,回看他們關係的破裂,誠如李政道所言,是中華民族的損失。然而這段公案映照出的,也許正是所有人際關係的某種宿命 —— 在時代、個性、命運與名利的拉扯中,即便是最智慧的靈魂、最耀眼的合作,也可能走向沉寂。這不僅是曆史的遺憾,也是一麵人性的鏡子,照見我們生命中,那些走著走著就散了的緣分與必然。
PS:李政道與秦惠薇的愛情故事頗為感人。讀到他們早年的經曆,不禁讓我想起我們留學美國時的生活 —— 清貧,卻有光。雖然後來他們在晚年分道揚鑣,但李政道始終保持對前妻的尊重。他曾在采訪中坦言:“她在我最艱難的歲月裏,是最重要的支持者。”
由於篇幅有限,這裏暫且寫到此。待日後有閑,再續此緣。
圖片由AI製作,原創
李夫人的名字叫秦惠?。據維基百科介紹,“1996年11月29日,李政道的夫人秦惠?因患肺癌離開人世。為紀念夫人,1997年李政道及其親友捐贈30萬美元“秦惠莙與李政道中國大學生見習進修基金”,簡稱?政基金。?政基金現支持北京大學、上海交通大學、複旦大學、蘇州大學、蘭州大學與國立清華大學等六所大學的優秀大學生進行基礎科學研究工作,入選並成功結題的學生則命名為?政學者。” 網上還有李政道先生悼亡詩:“竹神蕭蕭問秋風,君影茫茫去何處。” 這是感情淡漠的夫妻能寫出來的嗎?
我剛用另一個GenAI工具查“李政道夫人”,還有亂說姓孫的呢,可不能把責任推給這些工具。
篇幅有限,暫且寫到此。待日後有閑,再續此緣。
一、公開資料確實有分歧
英文媒體與部分傳記資料
在上世紀90年代中後期,部分海外華文媒體(尤其是北美地區)報道說他們“已離婚”,時間大約在 1995年前後。
一些學界熟人也在回憶錄中以“divorced”字樣提及。
但李政道本人從未公開確認
李政道本人 極少談私事,在公開采訪、傳記和講座中從未明確使用“離婚”一詞。
他的官方簡曆和哥倫比亞大學傳記中,也隻是寫到他有“兩個兒子”,並未提及婚姻狀態。
秦惠薇方麵保持沉默
她晚年很少公開露麵,也從未發表過聲明或接受采訪說明婚姻狀況。
二、為何會出現“離婚說”?
原因之一:長期分居
從1980年代起,李政道幾乎常駐紐約,而秦惠薇多在其他城市或國內,兩人公開活動中很少同框。
這種長期分離容易讓外界認為他們“已經分開”。
原因之二:媒體誤傳
早期中文報道中有時用“分居”“離異”“結束婚姻”混用,後來被反複引用,逐漸形成“離婚說”。
三、學術界較謹慎的結論
目前較權威的學術與傳記寫法(例如哥倫比亞大學檔案、美國物理學會紀念文稿)多采用模糊表達:
“He and his wife Jeannette Qin had two sons.”
(他與夫人秦惠薇育有兩子。)
沒有提及離婚,因此在嚴格學術角度上,應視為“婚姻狀況未公開、可能長期分居”。
-------------------------------------------------------------------------
問好!說的是。我看到一篇文章裏提到此事,並引用了吳先生給友人寫的一封信裏的一段話,這是她唯一一次提及此事,說是感到有些傷心。。。
一、公開資料確實有分歧
英文媒體與部分傳記資料
在上世紀90年代中後期,部分海外華文媒體(尤其是北美地區)報道說他們“已離婚”,時間大約在 1995年前後。
一些學界熟人也在回憶錄中以“divorced”字樣提及。
但李政道本人從未公開確認
李政道本人 極少談私事,在公開采訪、傳記和講座中從未明確使用“離婚”一詞。
他的官方簡曆和哥倫比亞大學傳記中,也隻是寫到他有“兩個兒子”,並未提及婚姻狀態。
秦惠薇方麵保持沉默
她晚年很少公開露麵,也從未發表過聲明或接受采訪說明婚姻狀況。
二、為何會出現“離婚說”?
原因之一:長期分居
從1980年代起,李政道幾乎常駐紐約,而秦惠薇多在其他城市或國內,兩人公開活動中很少同框。
這種長期分離容易讓外界認為他們“已經分開”。
原因之二:媒體誤傳
早期中文報道中有時用“分居”“離異”“結束婚姻”混用,後來被反複引用,逐漸形成“離婚說”。
三、學術界較謹慎的結論
目前較權威的學術與傳記寫法(例如哥倫比亞大學檔案、美國物理學會紀念文稿)多采用模糊表達:
“He and his wife Jeannette Qin had two sons.”
(他與夫人秦惠薇育有兩子。)
沒有提及離婚,因此在嚴格學術角度上,應視為“婚姻狀況未公開、可能長期分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