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京生活時,我深刻感受到小區裏日益加重的老齡化現象。每次出門,總能看見老人們坐在院子裏曬太陽或是閑聊家常。他們步履蹣跚,滿臉皺紋,歲月在他們身上留下了深深的痕跡。我感覺,住進養老院的老人是少數,更多的是選擇居家養老,他們依靠子女或保姆照顧,盡量維持原本的生活方式。每次看到他們,我都會不由得感慨,衰老是一場無法逆轉的自然規律,我們每個人,都終將會走向那一天。
老媽入住養老院已近三年,她能自行吃飯,但行走時必須依靠拐杖和攙扶,因此一不小心就有摔倒的風險,但是她像許多老人一樣,不願承認自己的虛弱,依然希望能像年輕時那樣不受約束的自由行動。她曾在房間裏擅自行動,幾次摔倒,所幸無大礙,卻讓聞訊趕來的護理員驚出一身冷汗。對老媽而言,這隻是一次任性的嚐試,可對護理員來講,卻意味著沉重的責任。這類事故發生後,護理部往往要接受調查,甚至麵臨處罰。在養老院裏,老人摔倒的情況並不罕見。
老媽摔倒了幾次後,她所在樓層護理班的小班長頗為擔心,決定白天盡量安排她有人陪伴,避免獨自待在房間裏。天氣晴好時,護理員會推她到樓下花園散心,並與人聊天。若不出門,小班長就安排她在休息區參加活動或閱讀報紙。即便是獨處,也會有一位實習護理員常去看望她。
養老院的老人由於自理能力不同,護理費用的高低直接影響照護的精細程度。護理費分為每月3千元到每月1萬多元不等,對應從基本能自理,半自理到完全無法自理的老人。我老媽的護理費為每月9千元,這個護理費不包括她的每月單人間的房費和每月的餐費,是屬於高級別的能半自理的老人,因此換來了護理員更多的關懷和幫助,可對我來說,更像是給母親的一份安心。相較之下,支付每月3千元護理費的老人雖能基本自理,但由於年事已高,體力衰退,已不屬於活力中老年,這種護理級別主要是房間清潔,護理員的日常照顧較少,可這並不意味著他們不會麵臨突發情況。
養老院裏有很多像老媽一樣的老人,他們的故事雖然各不相同,但又有許多相似之處:我探望過一位89歲的曾經的鄰居阿姨,她年輕時是急救中心的護士長,幹練果斷,說話有條有理,如今的她隻能小心翼翼地拄著拐杖走路。阿姨屬於能夠基本上自理的人,也就是支付每月3千元的護理費。有天半夜起床上衛生間,不慎摔倒,半邊臉都被摔青了。我去看望她時,她卻輕描淡寫地說:“摔倒不能怪護理員,是我自己沒注意。” 可是,看著她蒼老的半邊臉頰上那塊大麵積的淤青,我還是忍不住紅了眼眶。阿姨在北京有兩個孩子,因實在無力照顧她了,才將她送入老媽住的這家養老院。
我老媽亦是如此,年輕時,她是事業上的女強人,意氣風發幹練利落。可現在,她拄著拐杖要人攙扶著才能往前緩慢行走,外出需要坐輪椅,曾經的形象早已被歲月抹去了。當我看著她的顫顫巍巍的身影時,心就會感覺很難受 - 她的今天,就是我的未來。人到晚年,不管身邊是否有親人,養老之路都是一段獨特和充滿挑戰的旅程。
如果說身體的衰退尚且可以接受,那麽記憶的消逝才是最讓人無力的告別。老媽的思維還算清楚,但我見過那些逐漸遺忘一切的老人。有些老人會突然想起誰的名字,眼中閃爍著短暫的光芒,可當護理員輕聲回應時,他們又陷入茫然,疑惑地問:“你是誰?” 這種身處現實和回憶夾縫中的掙紮,令人心疼。許多老人並非有意搗亂,他們隻是努力在這場身心的博弈中,維持最後的尊嚴。
我認為,照顧完全無法自理的老人,反而比照顧能半自理,或是半癡呆和既半自理又半癡呆的老人要容易得多。因為能半自理的老人仍然能夠走動,存在著很大的不確定性和潛在的風險,而半癡呆的老人往往情緒波動大,疑心重,情緒和行為難以控製和預測。因此,患有精神障礙的老人通常與正常老人分開區域居住,以確保他們的安全和舒適。
養老院的護理工作,不隻是喂飯,洗澡,換衣,而是一種對生命的守護。在這裏,生命在流逝,也在被細心嗬護。護理員不僅需要體力,更需要耐心和強大的心理承受能力。他們要在老人情緒低落時溫言安慰,在他們摔倒前果斷扶住,更要在迷茫和痛苦中,給予最大的理解與陪伴。
人這一生,終究要老去。年輕時,我們總以為衰老遙遠,可時間從不停下腳步。當皺紋爬上眼角,步履漸漸緩慢,親友相繼離去,我們才真正意識到,衰老無法抗拒,隻有珍惜清醒的每一天,陪伴依然在的人,直到有一天,我們自己也步履蹣跚,踏上人生最後一程。
老媽在養老院的一小部分日常生活照,原創
AI根據右邊的照片畫的“油畫”,原創
AI根據右邊的照片製作的“馬到成功”圖,原創
歌曲《隻為遇見你》
--------------------------------------------------------------------
我有個朋友,她在國內的老媽頻繁更換保姆,幾乎把她的姐姐逼到崩潰的邊緣。而我在北京的樓上鄰居,一位近八十歲的阿姨,曾向我講述他們兄弟姐妹幾個人,輪流照顧患老年癡呆老媽的經曆。最終,家人們都被折磨得身心俱疲,有人甚至抑鬱,差點走上絕路,而她自己也深受其擾,長期陷於抑鬱之中。
是啊,父母是我們的牽掛。想起了這麽句話:世上最讓我們牽掛的人是生我們的人,另一個就是我們生的人。
—— 確實如此,康康說得好,從身邊的人開始談養老,非常實際,雖然無奈,但是也是要去麵對。
日子都要自己過。
珍惜好日子,準備老去的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