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馬博客 一 感恩人生

我手寫我心,六十年前姐弟六人從幼年到成年的艱辛曆程;在險惡的政治環境中許多相識和不相識的人無私的幫助;感謝他(她)們!

《記實原創,謝絕轉載》
正文

人與自然(1)

(2017-12-01 00:06:02) 下一個

前不久看到一篇綜合媒體於11月14日的報道,大體內容如下:
“遍佈全球184個國家的1500名科學家,對人類的末來發出災難性警告。報道稱,25年前(1992年)的11月,憂思科學家聯盟及超過1500名科學家,共同寫了."世界科學家對人類的警告"的報告,稱人類已經消費地球到其無法負荷的程度,人類目前的行為廹切需要徹底改變,才能避免原本的結局。在25年後的本周,這些科學家又提出另一份報告,這第二個警告說:“令人震驚的是,情況變得更糟,尤其令人擔憂的是目前由於化石燃料燃燒、砍伐森林和農業生產(尤其是反芻動物、肉類消費)導致溫室氣體增加造成的災難性人為氣候的變化......"

看了這篇報道我的感觸尤深,一來因為我也剛好出國25年,二來我確實一直在關注著周圍環境、氣候的變化,所以我有一點發言權,這也都是我這25年來的親眼所見。當然,我的觀察僅限於我日常活動的範圍,也許不能以偏概全;而且沒有科學手段及科學依據,僅憑體會而得;但素有"一葉知秋”之說,象澳州這樣原本純淨的生態環境,以我這樣一個在這方麵零知識的外行人,尚且能覺察出環境的微妙變化,可見那1500名科學家的擔憂非虛,確實情況在日益惡化,而且是全球性的。

據我的觀察和體會,在我生活的澳州.,這25年的環境、氣候的變化可分為三個明顯的時間段。

第一個時間段是1992年至2002年這十年:1992年8月,告別了祖國炎熱的夏季,初踏上遙遠的南半球時正逢冬末春初,早晚略有寒意,好似我們清明前後的天氣;但到處鬱鬱蔥蔥 、繁花似錦的景象又似我們的初夏,我被這座地球南端美麗的大花園深深地吸引了。
.
因為按規定有520小時的英語學習。為了看花,每天我提前一小時出門步行至學習地點(學校提供免費通勤),穿過二個市區,串遍了大街小巷,為的是觀賞家家戶戶的臨街花園。那時周圍幾乎全是白人,每家花園都爭奇鬥妍、美不勝收、而且日新月異。

除看不夠的鮮花以外,最新奇的是春夏二季常見的太陽雨。常常是豔陽高照下,頭頂上飄來一朵雲,隨即就一陣急雨,陽光穿過雨簾折射出五彩雲霓,清新潮潤的空氣撲鼻而來;或者,久坐室內,一出門陽光普照下滿地水跡,才知剛下過一場雨;也常會在大太陽底下找地方躲雨,有時一日數次,所以我和二個孩子的包裏永遠都備著傘。那時的春天很少有風,有也是一陣陣輕輕地微風。也有風雨交加的時候, 卻多在夜裏,真正是“夜來風雨聲",早晨見到的卻是雨洗過後的豔豔朝陽.、天藍如鏡.....這太陽雨的景象現在已很少見到了。

再一個是草地上的露珠,觀察露珠是2002年前後的事。這之前因為要上班隻在來回的路上注意了街邊景色,沒有時間留連草地。到孫子出生後,不上班時常帶他去附近公園才注意到不能太早,須上午10點以後向陽處的草地上才不濕鞋襪,而背陰處的草尖上還滾動著露珠。但近幾年無論多早已經見不到晶瑩的露珠了。

第三個是讓我思鄉的垂柳。澳州到處是灰綠色樹葉的桉樹,柳卻少見。我坐火車上班時途經一處的街邊有二株垂柳,長相和家鄉的一樣。我去上班時必定選坐右側上層,這樣才能望見它(下班後就無所謂了,一是天色已晚,二是下班人多擁擠)。最初幾年,冬盡春來,乍暖還寒之時,可以遙見鵝黃色的點點柳芽,就是某詩形容的"遙看似有近卻無”的那種景況;三、五天後漸漸轉成嫩綠的細細柳葉;再過幾天變成淺綠的隨風搖曳的柳條......而不知從何時起,一步就跨到淺綠的柳條,幾天不見,已然蒼蒼老綠了。

所以前十年,氣候雖已慢慢在變,但在澳州,我的感覺可用24個字來總結和形容,即:
天空湛藍透明、空氣清新潮潤、太陽底下急雨.、微風拂麵無塵。
而街邊的花草藤蔓,其葉麵皆如水洗油潤,永遠都光亮如新。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