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 (60)
2025 (1)
兒子在1月14號遞交了最後一份申請,申請大學的工作基本宣告結束。去年11月申請了六個early action,本來計劃在1月15號之前再申請兩個regular decision。兒子最後隻選了一個他喜歡的學校,另外一個放棄了。
我是羊爸,兒子是羊娃。羊爸當年是個學霸,羊娃卻未能繼承老爸的學霸基因,在美帝國主義的教育下,深受美式"享受生活"優先的毒害,能得個B就已經非常高興, 慶幸自己沒有為了那個A浪費掉了大好的玩樂時光。兒子很聰明,學東西很快,但是不願意花時間鞏固和複習,整個高中一直在50th percentile 遊蕩。所以這裏要分享的是普通娃申請普通大學的一點點經驗。
先說說Campus tour。當初家裏領導希望多看幾個大學,我不以為然,現在感覺領導英明。在後來選擇學校的時候,凡是兒子去看過的學校他都能很快做出申請還是不申請的決定。沒去過的學校他明顯缺乏興趣。Campus tour有這麽幾個作用。第一,通過孩子的反饋可以大概了解他喜歡什麽類型的大學。是綜合類的還是小而精的?是注重學業的還是課外活動豐富多彩的?是地處大城市的還是遠離城市的?等等。第二,幫助孩子挑選將來要申請的大學。有些學校孩子一看就絕不申請,有些學校孩子看完就一定要申請。當然大部分學校屬於沒感覺,可申請可不申請一類的。兒子最後申請的那個學校就屬於“一見鍾情”,一定要申請的。第三,可以了解到學校的一些特色。有些學校整體上可能沒感覺,但是孩子可能對其中的某個program很有興趣。每個家庭的情況都不一樣,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盡量早點開始,多參觀幾個學校。我認識一位美國朋友,他有兄弟姐妹分布在美國各個地方,每次節假日家庭聚會的時候,他都會帶著孩子到附近的大學看一看。他兒子最後去的那個學校,就是他們去妹妹家聚會的時候被兒子一眼相中。
美國有幾千所大學,從其中挑出5到10所來申請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尤其是對普通娃更難選擇。前麵的Campus tour可以打個基礎。兒子的學校提供了一個非常重要十分有用的工具。這個工具可以根據你設定各種標準和你自己的GPA和SAT成績,幫你搜索適合你的大學。這個工具還保存了兒子他們高中過去十年每個學生申請大學的數據。每個大學都有一個圖,這張圖顯示過去十年他們高中所有申請這個大學的學生的GPA和SAT成績以及申請的結果,你自己的成績也在圖中和曆史數據比較,十分清楚的告訴你這個大學對你來說是希望渺茫,還是可以試試,或者可以作為你的保底學校。一目了然,很有幫助。Campus tour加上這個工具,再加上領導要求不能離家太遠,還有大量的網上搜索,和兒子不斷交流,終於可以把範圍縮小到十幾所大學。最後"上"和"中"各取三所大學,"下"取兩所,一共選了八所大學。所謂"上"就是以他的條件能夠申請成功的可能性比較小,所謂"中"就是有50%的把握,所謂"下"就是有比較大的把握,算是保底學校。計劃申請的大學最好在暑假就基本上確定下來,這樣想申請early action 或者 early decision的話,就比較從容。我們行動有點晚,搞得很忙。
申請過程中有各種deadline,不能錯過。兒子不是個細心的人。沒辦法,我隻好親自操刀上陣。給兒子用Excel做了一個表格,列上所有計劃申請的大學,每個大學的各種deadline,是不是接受Common App,對申請材料有沒有特殊要求, 學校的代碼,地址,等等。還留了幾個空欄檢查SAT成績是否送交,學校成績是否送交,推薦信是否送交,等等。兒子自己主動準備了一個文件夾,把這張表格和其它申請材料相關的文件都放在裏麵。這張表在整個申請過程中多次用到,很實用。具體填寫申請我就放羊不管了,隻在遞交申請之前,我幫他做了最後一次檢查。
現在兒子已經收到了五個學校的回複。一個"下"給了他很好的offer,4000美元獎學金加 honors college。一個"中"給了offer,但專業不是他的第一選擇。一個"上"給拒了,另一個"上"給deferred,最後一個"上"給放在waiting list。這個結果在意料之中,沒有驚喜,也沒有驚嚇。上中下的選擇還是比較合適。兒子在申請之初,並不是很願意去"上",更願意去"中"。可能是因為peer pressure吧,看到他的朋友有拿到很好的offer,他最近學習很努力,在爭取那個deferred,祝他好運。
我以前打工的時候,辦公室喊一聲MIT,起碼有一半的人站起來,沒有覺得這些人有多成功。反而一些孩子上州立大學,畢業考上好的醫學院,然後整個好的Specialist, 前途光芒萬丈。
好學校,光環就是畢業後的二到三年。
管孩子應該在上大學後,GPA一定要保持好。 大學畢業後幹啥才是最重要的。 考醫學院,考法學院,選個好專業繼續深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