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民濟德

微信公眾號
guanminjide
個人資料
正文

十萬秋燈作芙蓉-西安記 (五)

(2018-10-01 11:32:08) 下一個

大明嘉靖三十年秋天,一個叫王鶴官員回家省親,投宿薦福寺,晚上睡不著和寺裏的和尚閑聊。和尚告訴他,成化末年,關中大地震,把寺裏的塔震出一條一尺多寬的縫。34年後,又一次大地震,塔上的裂縫在一夜之間又合攏消失了。震驚不已的百姓,稱之為 “神合”。好事的王鶴,沒有朋友圈可以發,就找人把這個故事刻在塔的北門楣上。王鶴不知道,一時的衝動,居然讓自己在曆史上留下了名字,五百年後,還能在的網文上流轉。

這個塔就是小雁塔。唐代佛教最盛時,長安有寺院上百所,如今都已不存,地麵建築就隻剩薦福寺塔(小雁塔)和慈恩寺塔(大雁塔),成了西安的標誌性建築物。

小雁塔遊人少了很多,十分清靜。小雁塔,免費,不免票,憑身份證領取門票。2007年西安博物院對外開放,包括博物院展館、曆史名勝區、園林遊覽區三部分組成,小雁塔成為整個院區的一部分,小雁塔門口領的是西安博物院(免費)的門票。

小雁塔北門,從大雁塔出來,有公車直達。

小雁塔建於唐景龍年間(公元707年—公元709年),小雁塔原名叫薦福寺塔。薦福寺建於唐睿宗文明元年(684年),後來擴充寺廟為譯經院,是長安三大譯場之一。唐景龍年間,後宮妃嬪出錢在薦福寺南麵的安仁坊,隔街另辟塔院,修建了一座15層的寺塔,即現在的小雁塔。唐會昌五年(845年),武宗滅佛,薦福寺是當時長安城明令保留的四座寺院之一(其餘三座位大慈恩寺、西明寺、莊嚴寺)。唐末。薦福寺毀於戰亂,隻有塔院裏的塔保留下來,後人便以塔院為中心重建了薦福寺。現在的薦福寺格局實是明以後形成的,隻有塔是唐代遺物。

進了北門,很快就是白衣閣,一座二層歇山式建築,原是供奉觀世音的佛閣,因觀音常著白衣而得名。

過了白衣閣就看見小雁塔

小雁塔朝北的一側

小雁塔朝南的一側

密簷

小雁塔是唐代密簷方形磚塔中最早的一例,和胖嘟嘟的大雁塔比,秀氣的小雁塔更接近唐代原貌,被稱為我國古代建築的瑰寶。小雁塔原來15級,先存13級,塔頂已毀,高43.38米。

建國後修複小雁塔時,發現古代工匠根據地質情況特地將塔基用夯土築成一個半圓球體,受震後壓力均勻分散,這樣小雁塔就象“不倒翁”一樣,雖曆經數十次地震,仍屹立不倒。

1962年9月,實測小雁塔時,還可以看到地震裂縫南北各有一道,從頂貫通到二層。

鐵鍾,鑄於金明昌三年(1192年),重8000公斤。清代每天清晨寺內敲鍾,雁塔晨鍾成為關中八景之一。

宋代1300年樹齡的國槐

從西邊側門出去就是西安博物院東門廣場

西安博物院被譽為西安標誌性建築之一,是著名建築設計大師張錦秋作品,整體外觀以天圓地方為理念創作的。

2017年我國國家一級博物館總數130家,西安一地就有7家。西安地區有陝西曆史博物館,秦始皇兵馬俑博物館,漢陽陵博物館,西安碑林博物館,西安半坡博物館,西安博物院,大唐西市博物館(民間博物館)。此外距離西安170公裏的寶雞青銅器博物館,中國最大且是唯一的青銅器博物館,有時間值得一去。

西安博物院收藏了西安各個曆史時期的文物13萬件,其中擁有國家三級以上珍貴文物14400多件。

按時間順序,挑幾件我喜歡的介紹一下。

西漢鎏金鳳鳥鍾,通高78.4厘米,通體鎏,2003年西安市未央區文景路棗園村出土。西漢時期的的鎏金銅鍾在國內發現的很少。銅鍾的密封性極好,出土時,銅鍾裏居然盛有26公斤西漢酒,兩千年過去了還有香氣,經中國食品發酵工業研究院全國酒類檢測中心鑒定,酒精含量為0.10%。

西漢玉杯,2010年西安市長安區漢宣帝杜陵遺址出土。當時出土了3件玉杯,形製相同,杯身上的包金既有美化作用,也加固了杯身。玉杯的使用可能與當時祈求長生不老的思想有關,此類玉杯的功能是承接露水,用以服食玉屑以求成仙。

漢瓦當,與天無極

隋董欽鎏金造像董欽造鎏金阿彌陀佛像,高41.0厘米 , 座長24.6厘米,寬24.0厘米,重13.27公斤。1974年西安市雁塔區八裏村出土,造型端莊,富麗堂皇,西安博物院鎮館之寶之一。該造像由高足床上一佛、二菩薩、二力士、一香熏、四足方形床和兩蹲獅組成。阿彌陀佛結跏跌坐於高足床正中的束腰蓮花座上,兩脅侍菩薩頭戴高寶冠,兩金剛力士跣足,裸露上身。高足床正中置一蔓枝蓮花簇擁的香熏,香熏下有一裸體侏儒用力托舉香熏,造型生動。一對蹲獅位於床前,十分勁健。佛像、蓮座、高足床及其他23個附件均為單獨鑄造,其間有插榫孔眼相連接,可拆卸。

上麵鐫刻著發願文,計118字,銘文開頭,‘開皇四年七月十五日,寧遠將軍、武強縣丞董欽敬造彌陀像一區’,有完整的年號,為佛教造像斷代的標誌器。

唐三彩騰空馬,西安博物院鎮館之寶之一,西安博物院最著名的文物,西安博物院用它作了大門的標誌。1966年西安蓮湖區西安製藥廠唐墓出土,高38厘米、長52厘米,由胡人少年騎手和飛奔的悍馬兩部分組成。騎手為胡人少年,端坐在馬背上,頭發中分,兩耳旁各梳有一個發髻,麵部豐腴,笑容滿麵,雙拳緊握於腰間牢牢控製馬的“韁繩”,胡人少年,身穿藍色長袍,腰間係有革帶,革帶上挎了一個袋囊,腳上蹬尖頭靴子。馬匹四蹄騰空飛躍題材為唐三彩中絕無僅有。

唐金背瑞獸葡萄鏡,西安博物院鎮館之寶之一。2002年西安市灞橋區馬家溝村出土,直徑19.68厘米。鏡為八瓣菱花形,背貼一金殼,其上錘揲出浮雕式裝飾紋樣。中間凸起的鈕部飾一對追尾式雙獸,一周凸棱將殼麵紋飾分為內外兩區。內區飾8隻神獸與纏枝蔓草。內區的纏枝花草蔓延過凸棱進入外區,在8個菱瓣內盛開,每瓣當中有四葉花苞正對菱花形中央,兩側垂以葡萄果實,下有兩鳥噙枝啄籽。葡萄紋裝飾盛行於西域,唐初傳入,與內地傳統的瑞獸紋相結合,是文化交流的產物。葡萄紋銅鏡出現於唐高宗李治時期,武則天時期較為流行,唐玄宗後期逐漸消失。金背鏡是唐代製鏡的絕藝之一。

唐白瓷皮囊壺,1996年陝西省西安市東郊沙坡磚廠出土,壺體呈扁圓形,上有半圓形提梁,提梁的一端有小圓口,假圈足,平底。上若馬鞍形,刻凸起菱花形紋,邊飾連珠紋,中間布滿方格,外繞橢圓形凸棱,仿針線縫紉狀,兩側各施仿絨線四瓣花飾,施白釉,微閃黃,胎白質細。馬蹬壺是騎馬或駝在長途跋涉的路途上載水飲用的器具。從考古發掘資料證實,此壺為唐邢窯器物。

這件白瓷皮囊壺是唐代貼花技法最具代表性的作品。貼花,即在胎坯未幹時,將模印或刻劃出的花紋泥片,用泥漿貼於器胎表麵,然後施透明釉入窯燒成。

唐都管七國人物銀盒 ,高5.0厘米,重121克, 1979年西安市碑林區西安交通大學出土。這套銀盒為三件套,這是外層的六瓣喇叭形銀盒,裏麵還有中層的鸚鵡紋海棠形圈足銀盒,內層的龜背紋銀盒,最裏麵的水晶珠二顆褐色橄欖形瑪瑙珠一顆。外層銀盒主要紋飾是由27個姿態各不相同的人物組成富有情節的七組圖案,每組圖案都有各自地區的特征。中部的“昆侖王國”是一幅生活氣息很濃的生活圖,“王出則列象千圖”,表現了東南亞一帶國家王者出行的場麵。有“都管七個國”題榜,下方有“將來”2字。

這個銀盒是個有意思的文物,唐代中央政府從未設置過“都管七個國”之類的官府機構或職官,從七國的位置包括了中國西南、南方和南海諸國的情況,最西到達現在的新疆喀什地區,最東北至朝鮮半島。學者考證“都管”以上七國在唐代事實上是不可能的,正如銀盒正中昆侖王國下方即鏨刻有“將來”二字,因此所謂都管七個國,隻是一種夢想。銀盒出土的地方距唐興慶宮遺址僅百米之遙。從紋飾內容看,當為興慶宮中皇家遺物,製作年代為唐代晚期。都管七個國的銀盒,是不是身處夕陽的大唐王室對曾經的光榮一種緬懷吧。

唐殘軀菩薩,1984年西安市碑林區沙坡磚廠出土,有點維納斯的感覺。

最喜歡的文物,一套唐仕女俑,1988年出土於西安市新城區韓森寨紅旗電機廠唐墓。這組仕女傭是典型盛唐寫照,健康豐滿,表情自然活潑,生活氣息很濃。

其中一個,看過去,可愛舒服。

西安博物院東門外的唐三彩騰空馬雕塑

回看小雁塔

如果西安時間不多,可以跳過華清池。大雁塔不用上,遠遠看看就行,抽出時間看看小雁塔和西安博物院。

小雁塔和西安博物院不如大雁塔和陝西曆史博物館名氣大,但我有所偏愛,那裏是一個可以發呆的地方。

[ 打印 ]
閱讀 ()評論 (3)
評論
MustardSeed 回複 悄悄話 哈哈,唐代仕女好可愛
willows 回複 悄悄話 我也最愛小雁塔和西安博物院, 人少,清靜,
北門還有德發長,餃子和葫蘆雞都好吃
willows 回複 悄悄話 我也最愛小雁塔和西安博物院, 人少,清靜,
北門還有德發長,餃子和葫蘆雞都好吃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