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置換結果

(2018-02-05 05:08:48) 下一個

 

置換效果。  02032018

 

十幾年前有一部電影叫“航站樓”(The Terminal), 說的是一位東歐遊客(Tom Hanks飾)到達紐約肯尼迪國際機場時,他的國家發生了戰爭,他發現自己陷入了國際政治。由於這場戰爭,國土安全部不會讓他進出美國。他無限期地被困在肯尼迪國際機場。維克托住在機場的時候有一名空姐(凱瑟琳·澤塔 - 瓊斯)與他熟識起來……湯姆漢克斯扮演的這位東歐遊客在一次對空姐說到要去弄點東西吃時打趣道,“我總是搞不清,該說have a bite to eat, 還是have a eat to bite?”

作為非英語國家的遊客或者新移民,這種困惑很自然。在美國生活久了,對各種習慣用語就會慢慢下意識理解接受。但是好奇,對某種表達中前後詞匯次序的偶然調換對英語是母語的人會產生什麽樣的直覺反應?問單位裏的萬能匠博士,回答是,“當然意思是很不同的。A bite to eat, “ bite” 是作為名詞,代表可吃的一片食物。而eat to bite 顯然不知所雲,因為eat不作為名詞用,盡管bite可以是動詞咬。 繼續順著思路推下去,平時人們常常讚歎某個新建築新設施或剛買的新奇玩意兒,說,“Isn’t that the state of the art?” 會不會有新移民一時高興說成,“art of the state”, 聽起來別扭但錯在何處?萬能匠此時來了興致,“你看,state of the art 中的art指的是某技術在某領域的最新發展水平。比如水泥在1880前由於成分和工藝的關係,隻能在夏日裏的大熱天才能迅速幹固(cure)。在以後的歲月裏,由於成分,比例和工藝的改進,使得水泥在建築工程中的應用實施在任何一個季節都不必顧忌能不能cure的問題,當時的人們可稱那種新技術是state of the art at the time。次序倒過來,art of the state就匪夷所思了。

實在忍不住想到最近在Netflix上剛剛看了幾集的“Better Call Saul”,隻因它是一部得獎當紅連續劇“絕命毒師”(Breaking Bad”的prequels(前傳),沒料到那麽令人捧腹,再一查,全是原班的製作人馬(編劇和導演,演員除外),主演是那專為身份可疑者辯護的律師Jimmy McGill,輕鬆自在,常爆金句,讓人忍俊不禁。一次盛怒之下,他誤把(真正從中作梗人是他親哥哥)他哥事務所的高級搭檔罵成,“a pig fucker”。想想看,日常生活中,多少愛爆粗的人會破口一罵,“what a fucking pig……”隻是Jimmy McGill此處把定語和賓語置換了一下,“what a pig fucker”,雖還是罵人,卻有意外及惡意喜感出彩,讓人笑出聲來……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