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翻譯中的信雅達

(2017-05-21 16:08:51) 下一個

20161020再說翻譯的信達雅

個人認為翻譯的雅達信三要素的意思是

1. 雅,文字的遣詞造句不僅要通俗易懂,還需斟酌著盡量雅致淺顯,不穢俗。

2. 達,句子通順,整體篇章流暢自然,不以詞害意。

3. 信,內容準確無謬誤,至少不能與原意相悖。

最近在微信同學圈看到好幾篇“心靈雞湯”,都將"agree to disagree"譯成“同意不同意的”,不禁大吃一驚。我認為翻譯的口語和不同人表達的書麵語言是會有些許差異,也應在誤差容許範圍內。但,'為了修身養性的豁達人生,我們要與不同道的人/事和睦寬容相處,即使討厭他們的人生觀,也要“同意不同意的”',簡直是驢唇不對馬嘴,如何走到這一步,令人匪夷所思。猜想是字麵上直譯了。 雖然我上到群裏講了自己的想法,無人回答呼應,想必一般大家也就是隨手一發隨便一看或根本沒看就順手轉了。

二十多年前我還算是青壯年的時候,買了本“尋工作的麵試指南”。其中有一段講到,“總體來說,回答問題的技巧不在於你具體的回答內容,而是你如何技巧地表達。比如,提問者說,為何你要離開目前的公司而另外求職?是否與原老板相處不快?這問題一般人難對應。千萬別發牢騷,千萬別趁機發泄渲染你與舊老板之間的矛盾和糾紛,對求職毫不加分。 極有經驗的大牌高級總裁曾經碰到過一位年輕人這樣巧妙機靈的回答,'Lets just say that we agree to disagree '.",一筆將所有的理由概括又輕鬆帶過。有上下文承接,我從來就認為,那句話的意思是,“雙方都承認對事物的認知有分歧”。這樣既不掩蓋有矛盾的事實,又巧妙地暗示了自己是個在處理與人意見衝突時有理性姿態和隱忍修養的文明人。

保險起見,以再確定一下我對' agree to disagree '理解的準確無誤性,我又對美國同事丹博士敘說了這句話的意思。他再次肯定了我的理解。

其實英譯中,中譯英也好,是有兩國文化和社會傳統了解的因子在裏麵的,不僅僅是字麵上的直譯。對於剛從學校畢業的年輕孩子,不確定是預料中的,偶爾譯錯並非可恥之事。但想當然且不加考證和詢問,可能會貽笑大方之家。又想,就算是沒有語境的狀況,' agree to disagree '也不能是“同意不同意的”。英美人民幾百年來都是崇尚自由個人意識的,就是再虔誠的天主教徒基督徒,也不會去為了“多活幾年修煉身心”而放棄個人意見去委曲求全“同意不同意的”!我也是醉了!

由此可見翻譯中的雅達信是不那麽容易的。近幾年來,許多美劇被翻譯成中文,看打在下方的中文字幕,中國大陸還是人才濟濟,質量相當不錯。尤其是小米盒子裏看到過一篇英國BBC曆史紀錄片,聽著英文旁白,看著中文字幕,感覺是這種翻譯絕對有“雅達信”的精神了。中國大陸官方曆來在英譯中選詞用句中是無話可說的。有對比的是,台灣曾把"President Reagan" 譯成“雷根總統”, 而中國大陸則翻譯為“裏根總統”。其實,從發音和原文上講,雷根比裏根更相近,但還是不能不說,當初那個譯成裏根的老幾,太牛了!聽了就是順耳,看著也自然想到是歐美人,不是姓雷名根的村幹部。再比如,加拿大的“Montréal"省,中國大陸譯成蒙特利爾,從發音到文字都有極美極佳的效果,有異國風情又給人留下浪漫懷想。二十多年前的紐約有兩大中文報紙,其中一份“世界日報”,是台灣老板。上麵登的滿天飛的廣告裏常有“猛地樓”的好住房等等。當年疑惑“猛地樓”這奇怪的地名,如此生猛的東西應該在香港才對。後來才鬧清楚, “猛地樓”竟是“蒙特利爾”,真真是心碎了一地.....還有的香港報紙更進一步將它譯成了“滿地可”,仁慈的老天爺,你一槍斃了我吧……

奇葩歸奇葩,驚喜還是有的。很久前,中文報紙把“shopping”譯成“血拚”,望文生義,倒也不乏幽默。

有時寫作大家也會犯類似的錯誤。一直很喜歡鐵凝的“哦,香雪”,及後來關於冀中平原的各類作品。不敢妄評,也無資格,她的關於現代人的作品。其中有一篇小說,寫“我”到美國“小姨”家作客,兩人周末貪睡,“小姨”教”我”如何女人要學會懶在床上“作蔬菜”。我猜她想說的是,“be a vegetable"。 可我喜歡並尊敬的大作家這次詞沒達意。 “中國人沒有“作蔬菜”一說,硬要這麽講,隻能是象蔬菜一樣“水靈”?象蔬菜一樣“任人宰割”? 按照故事上下文,應該是,女人要學會愛護自己,周日辛苦上班,周末就賴在床上多休息會兒,做一會兒“植物”,腦子不思考身體不勞作,像植物一樣,任天地人世喧囂,我自隨萬物逍遙。想必是作家妹妹長期留學留美,他們都把“be a vegetable"作了“蔬菜”之解。這是二十幾年前的事,當時我想,嗨,鐵凝若不嫌棄我,可以替她義務審稿,她要是生活在美國人中間一年,那樣聰明的人自然會得出不同的結論。比如一位年輕但嚴格要求孩子的媽媽,會在周末的早上起床,發現兩個十歲左右的孩子不僅已經起床而且老早就開心坐在客廳沙發上看卡通電視呢!媽媽會慈愛地歎口氣說,“好吧,周末,作會兒植物人吧”(Okay, it's Saturday. Be a vegetable). 因為國內外的父母大都認為看電視是不動腦子的懶人常態。這是聰明女作家因為文化語言差異造成的翻譯上的個別詞匯不精準而已,情有可原。

還有沒有令人捧腹的指鹿為馬的翻譯?

二十二年前,女兒還是一歲不到的嬰兒,孩子的爺爺奶奶從國內來探望。孩子的爺爺把每周一版的中文大報張張看得很仔細,早年做過梁思成林徽因學生的爺爺對有關物理大師楊振寧的一篇文章也讀的津津有味。“既然你們都是學物理的,這個'楊氏磨坊理論'是關於什麽的”?大家皺著眉頭你看看我,我看看你,半天沒明白過來是什麽“磨坊”?孩子爸再拿過報紙仔細看並想了一會兒,突然放聲大笑!“Young's- Mills' Theorem"。是楊振寧博士與美國同事米爾斯博士共同證明創立的一條理論,應翻譯為,“楊氏-米爾斯理論”,Mills此處是姓氏,不作“磨坊”解。其實不是理工專業的文科生隻需詢問一下有關人士即可了解。不知不可恥,不知不請教想當然耳就比較可惡,誤導多少可憐的“莘莘學子”和無辜的人民群眾。

為經費原因雇來不稱職的翻譯放在報紙上竟是不可原諒的。十幾年前定過一份海外版的新民晚報。其中一篇關於英國王室和什麽人的故事,該人最後說“真可恥,他們........”,而原文是“what a shame, they didn't ........"。(太可惜了,........)這種小兒科的錯誤都沒校對出來,新民晚報掉價兒掉大了。翻譯中的

人是需要不恥下問,認真做事的,探討語言文化,傳統細節是個極其快樂的過程。當然,有出乎意料的驚喜和令人噴飯,也可以樂半天,就不管它粗鄙不粗鄙了, 哈哈.......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