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哀的《源氏物語》
第一次看到《源氏物語》是在讀高二的暑假,我正在家裏看大哥從圖書館借來的《世界中短篇小說名著匯編》,母親從外麵回來興衝衝地進來,如獲至寶地捧著一本書—— 《源氏物語》,說是剛在新華書店買的。父親、大哥二哥和我都湊過來看,書的封麵裝潢淡雅古舊,一個戴著高帽的日本男子和一位長發散落在榻榻米上的日本女子相依而坐。其實整個畫麵基本上看不出人物的五官表情,卻能給人一種淡淡的憂愁。那時的我正是“為填新詞強說愁”的年齡,僅憑這幽婉暗啞的色調就已經足夠攝住我的魂魄。
父親說他聽說過這本書,但是從來沒看過,好像是和《紅樓夢》有些類似,是影響日本文學最深的一本書。還說我可以看看,了解一下日本人的第一名著。接下來的暑假,我就每天抱著這本書,看的一頭霧水但又愛不釋手。現在想想,當時是高二的暑假,還有一年就高考了,我的父母親不但不督促我好好用功讀書,反而鼓勵我看《源氏物語》,耽誤了我多少大好的前程。
“媽!您老人家把這樣的書買回家,犯了多麽嚴重的錯誤,您反思過沒有?”下次回家得和她探討一下這個問題。
後來上大學、工作,在社會這所大學校裏歡笑流淚、孤獨幸福、失落獲得,在一路的遠行忙碌中一度把《源氏物語》給忘了,直到1997年6月27日在上海虹橋機場再次與它邂逅。
九十年代的機場書店大部分都在出售文學典籍,我的很多書都是在出差時候機的空檔買的。那天上海去北京的飛機延誤,我有更多的時間在書店裏逗留,在一個很不起眼的角落裏我看到了《源氏物語》,雖然不是豐子愷先生的譯本,依然毫不猶豫的買了下來。從書店出來,我做的第一件事是給父母親打了電話,告訴他們我買了本《源氏物語》。接下來的出差,就有了《源氏物語》的陪伴,漸漸地似乎也讀懂了一些鋪陳在故事以外的情緒。然而1997年的我依然年輕,年輕的日子總難免“春風得意馬蹄疾”,走馬觀花終究難以看到沉澱在深處的底色。
年前,和朋友微信談到去日本旅行時的見聞,話題自然涉及到《源氏物語》,再次喚起我讀這本書的願望,於是第三次打開這本紫式部在一千多年前日本平安王朝時寫下的世界上最早的長篇小說。因為已經諳熟書中的故事情節,所以就不急著一目十行,而是與前兩次不同,讀的速度很慢。一麵讀書,一麵對照豐子愷先生的譯注,慢到有時一天讀不完一個章節。就這樣,我忽然領悟到我在日本時感受到的那種無處不在的、至美之極的、無所適從的幽怨,原來都來自於《源氏物語》。
日本的文化有一個詞叫“物哀”,這個詞在我們中文中好像很難找到相對應的詞句,“物哀”是觸景生情,是離愁別緒,是鏡花水月;“物哀”還是兩情相悅,是“一種相思,兩處閑愁”;“物哀”是“無可奈何花落去”,也是“似曾相識燕歸來”。在日本文化中,“物哀”的智慧在於對人情世事無常的理解和接受,是喜悅中的哀愁。在物我兩不忘的塵凡世界裏一麵享受“物”的美好,一麵接受“哀”的存在,達到一種微弱的淺平衡,所以日本人幾乎不會哭天搶地。
《源氏物語》故事開篇說:“話說從前某一朝天皇時代,後宮妃嬪甚多,其中有一更衣,出身並不十分高貴,卻蒙皇上特別寵愛。”初看簡直是日本平安白話版的《長恨歌》,然而情節發展開來後營造出的氛圍卻是日本獨有的。深受漢唐文化熏染的日本平安時代,為什麽會演變出如此別具一格的文化呢?
2001年去日本工作之前,曾經花了一點時間學習有關日本的地質地理知識,發現無論翻開哪一本介紹日本的書籍,通篇的要點都是:狹長的日本列島由歐亞大陸板塊與其他板塊碰撞突起而成,四分之三以上的國土是山地和丘陵,四麵環海,自然資源匱乏,多火山,多地震,是一個自然災害多發的國家。在神戶市的一個書店裏買了一本日本地圖冊,裏麵有一章是日本地震分布圖,竟然全日本所有的地域都是地震帶,而且都遭遇過強烈地震。試想在一千多年前,沒有現代科技的日本人,在這樣一塊不著邊際的島嶼上生活,火山、地震、台風和海嘯隨時把他們從睡夢中驚醒,肆意地扼殺他們的生命,仰天長嘯時視線被高山阻隔,舉頭望月時怨它無情無義,登高望遠時海天茫茫無所寄托,所見所聞都是生命的不確定性,所以我想日本“物哀”文化是由“哀”而始的。
但是,特殊的地理環境帶來了難以預期的災難,同時也帶來了特殊的回報:火山溫泉在火山休眠的時候讓受過驚嚇的日本人民得到溫暖的撫慰,就像一位脾氣暴躁的父親在責打過孩子之後會反省自己的過錯,進而用打過孩子的手緊緊擁抱驚慌失措的孩子。太平洋的海風吹拂過的地方氣候溫和,豐沛的海域送來肥美的魚蝦蟹蚌,慷慨的海洋滋養著一代又一代的日本人。窄小的陸地上也能綠樹成蔭鮮花遍野,高貴的漢唐文化在他們這裏也能生根開芽,甚至枝繁葉茂。初春的櫻花,秋天的紅楓,晨露中生機勃勃的朝顏(牽牛花),黃昏裏生命短暫的夕顏(瓠花,葫蘆花的一種),海浪澎湃,鬆濤呼嘯,都讓向他們昭示著生命的意義。所以,在經曆了“哀”之後,日本人的靈魂安定下來,開始欣賞“物”的給予和美好。
想來人世間的我們,都是在“物哀”的循環中緩緩前行,不過日本人在乍起驟變的大自然中更早更深地領悟到了這一點,還為我們留下了《源氏物語》這樣“物哀”美的巨著。
小溪姐姐好!謝謝姐姐的誇獎和偏愛。
姐姐不愛《紅樓夢》恐怕和我不愛都《三國演義》是一樣的,我讀三國就到“天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後來聽了袁闊成的評書,才算對《三國演義》有了一些了解。
姐姐老初二的文筆絕對不輸給當今走紅的一些作家,你寫的家庭往事回憶偏偏都是經典!
謝謝你來訪。我沒有讀過原著,我最早讀過的是豐子愷的譯本,後來讀的是遠方出版社殷誌俊的譯本,但是和豐子愷的譯本差別不大。
《源氏物語》隻是早年耳邊偶爾聽到過家裏喜歡讀書,作畫的姐姐和她的朋友討論過一兩句,根本不知道是一千多年前日本版《長恨歌》。。我是個紅樓夢讀不下去的人(下了很多次決心都讀一天,又放手),《源氏物語》是不會去讀的。讀蘭丫的物哀的《源氏物語》再讀一遍,也就領悟了深度和精華。謝謝蘭丫分享!
謝謝小北來訪!
王妃好!寫博的好處是自己想到哪就說到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