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湊趣說《芳華》

(2017-12-20 16:15:49) 下一個
湊趣說《芳華》
 
最近,隨著馮小剛電影《芳華》的上映,網上和朋友圈裏關於《芳華》的討論和文章一再刷屏,感動的,憤怒的,漫罵的,諷刺調侃的,深入靈魂的,各種聲音此起彼伏互不相讓。
 
電影我還沒有看過,《芳華》這部小說前一陣子在網上讀過,我喜歡,就是說作為小說其可讀性不錯。嚴歌苓一直不是我心儀的作家,但是我喜歡小說,對各種類型的書都不抵觸,都有興趣拿來看看,至少知道一個作家的風格,看看他們記錄了什麽樣的故事。
 
其實,無論小說還是電影,都有一個主要目的,就是娛樂大眾。如果一本書,一個電影能夠讓人在看的時候得到某種放鬆,或者隨著它的情節而情感起伏,或哭,或笑,或開懷,或傷感,感情能夠得到宣泄,其娛樂的作用就已經達到了。
 
有時候,我們人類的情感不僅僅在現實的生活裏,還在一種漫無邊際的虛無縹緲中。現實不一定隻有苟且,遠方也不一定都如詩如畫,但是一個人的生命,無論怎麽樣都隻有一個腳本,而小說和電影帶給我們另外一種可能。盡管這種可能是虛幻的,是不真實的,但是在那個情節裏,我們經曆著另外一場不一樣的風花雪月。如果一個文學或者說文藝作品能夠達到這一點,那麽它從某種意義上說就是一個好的作品。當然,如果從中能讓人得到更具深意的東西最好,如果不能亦不為過。畢竟,能夠流芳百世的作品並不多,因為我們的世界裏還沒有充滿天才。即便有一天全世界都是天才了,那麽他們也和現在普通的我們沒有什麽區別了。
 
我想,《芳華》之所以引起大家的討論,是因為它前期一度被推遲上映,這就引來了人們各種的猜測。而且它被推遲上映的原因不明確,而越是不明朗的東西越神秘,從而引起人們的好奇,進而產生出隔著毛玻璃看對麵的各種遐想。
 
馮小剛作為導演怎樣自我定義他的影片我並不在意,因為,一個導演無論他怎樣自命清高,他都還是演藝圈的人,而演藝圈永遠都離不開名利二字,這是它的自然屬性,也無可厚非。一個不圖名,不圖利的導演或者演員,不能是好的導演和演員,因為這不符合演藝圈的自然屬性。
 
《芳華》所講述的故事,當然不能代表那個時代,更不能代表經曆過那個時代的大多數人們。它所講述的軍隊大院裏長大,參過軍,特別是在部隊文工團當過兵的那些人們,隻是我們社會中極為少數的人,他們的生活和大部分從那個時代走來的人相比還是太優越,甚至太有特權,所以他們的苦難和大多數人的苦難相比實在微不足道。
 
但是,如果我們不從這樣大的角度去看它,隻當它是一個普普通通的故事,我們看的時候也許更能享受一部電影的美,比如演員表演的美,音樂的美,畫麵的美等等。
 
所以,我們看《芳華》,是不是應該先從它娛樂大眾這個角度去看,否則也許就要求太高了,甚至也過於抬高一部電影的價值了。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