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林家老宅 ——溫州【興文裏林氏民居】

(2025-02-18 15:44:21) 下一個

老宅,它承載記憶,伴隨變遷,守護親情,見證曆史。

老宅,它不僅僅是一座建築,更是一個家族記憶的寶庫、情感的寄托。它是家族的根。

老宅,對於老一輩人而言,它承載著家族過往的點點滴滴,它滿藏著家族經曆和回憶;對於晚輩,它則是一扇回眸和通向家族曆史的窗口。在當今快速發展和現代化浪潮席卷的城市裏,老宅的存在提醒著我們,在追逐新生活的同時,不應遺忘深藏在時光裏的溫情和記憶。

在溫州老城繁華喧囂的五馬街旁有一條叫興文裏的街巷。沿著興文裏慢步,來到興文裏南端時,一座古樸典雅且端莊的百年老宅會映入眼簾。盡管四周被現代高樓和熙攘人潮包圍,但它仍散發出掩蓋不住的獨特魅力與端莊厚重。這座老宅屋體的青磚雖己布滿了歲月的斑駁痕跡,但細細觀看,仍能感受到百年前的匠心獨運與精湛工藝;木門窗上的雕花雖已褪色,卻依然透露出設計的精美與手工的細膩。如同一位飽經風霜的長者,這座老宅仿佛在訴說著過往的故事和一個家族的變遷;它靜靜地佇立在興文裏街旁,慈祥地望著每一個過往的行人,它雖曆經風雨滄桑,卻依舊保持著那份獨有的韻味與風情。這就是被溫州命名為溫州市曆史建築之一的【興文裏林氏民居】,它是我母親家的林家老宅。

我們林家祖上是青田的手藝人,以青田石雕為生,這門手藝代代相傳,傳到我母親的曾祖父這一代,家族開始走出青田、遷居溫州、並逐漸拓展至歐洲;憑借雕刻技藝與青田石貿易,家族在溫州安家置業。這座被命名為的【興文裏林氏民居】的宅子,建於清末,是我母親的曾祖父為我母親的祖父林紹初和其弟林日初兄弟二人所建,我外公和我母親以及家族中眾多親戚們均在此宅子出生並成長。

林家老宅布局精巧,由正屋、兩廂房、天井中院、後屋及後院組成;宅子縱向相連兩條街巷,占地麵積寬闊。正屋是兩層樓,位於興文裏街麵東側,坐西朝東,長寬約24x12米,橫跨整個宅子;正屋為麵闊七間磚木混合結構的硬山頂建築,原先並沒有現在一樓臨街的店鋪門麵,隻有住屋的臨街屋窗,現臨街的鋪麵是後來改建的。正屋立麵為清水磚砌成,正中有一貼牆式門台,花崗岩門楣,上部用青磚疊澀橫向線腳,上做有巴洛克式的圓弧頂;沿街的西麵門、窗上均用磚砌拱形窗罩,拱券內疊澀多層磚線。

老宅主屋結構對稱,正麵一樓居中是正門和門台,麵對著興文裏街麵,正門台入內為一長走廊,貫穿正屋直通天井並將正屋隔成南北對稱的兩部分,我母親祖父家在北邊,其弟一家居南邊;正屋朝天井一側為外廊,一樓木簷柱外包抹灰方形磚垛,造型為西式風格,二樓木簷柱間為直欞木欄杆,腰簷做有木質滴水板。所有室內均為傳統的木構架,屋頂鋪小青瓦。正屋東為天井和院落,天井的南、北側各為一個兩層樓的廂房,北廂房麵闊兩間,南廂房麵闊三開間。主屋和廂房的二層均勻為硬山頂磚木混結構建築。正屋與南北廂房連接處各有獨立樓梯通往正屋二樓和相連的廂房二樓,正屋二樓外廊設十字雕花式木欄杆。天井東有一單層磚砌房,以前是用作廚房,廚房東麵是後院,後院的後門通花園巷。與北廂房相鄰的院子是天主教教堂--花園巷教堂;與南廂房相鄰並且相通的另一座宅子是母親的曾祖父居住的老宅院。

林家老宅在1949年被充公,當時隻是按人頭分了幾間屋子給家中仍居在老宅的親戚們自住,其他房屋均被政府當公房出租。現在老宅內雖已被分割、加建的麵目全非,但宅子外圍大的輪廓仍保持完整,從現在正門門台兩側每邊各裝有的六塊電表以及後院加建屋的十幾塊電表來推算,現在老宅內居住的人口眾多。正門兩側臨街的一樓現均被改成臨街商鋪,就連母親曾祖父母的宅子臨街屋也同樣被改成了商鋪門店。老宅雖經百年的風吹日曬,火災殃及,但整體外觀和臨街正屋依舊顯露著端莊和大氣。

2024年8月底,大姐、大姐夫和我陪91歲的母親專程回溫州老宅探望。母親是1949年參加工作後離家,隻是在1954年從上海回溫州探親時,回過老宅,離我們此次回來探望已時隔整整70年。我是1981年夏天,大學二年級末在上海寶鋼實習完後,利用暑假,從杭州坐了一天長途汽車來溫州姨姨家時,探訪過我們林家老宅。

此次行程前我從網上查地圖做準備,記憶中老宅是興文裏28號,地圖顯示的28號房屋衛星圖片完全不像老宅;從地圖上看,附近不遠處倒是有一處標注為【興文裏林氏民居】,但地址是52號。帶著疑問我問母親興文裏老宅附近有幾戶人家姓林?母親的回答是興文裏隻有我們一家。懷揣著鬥大的問號來到老宅時,才發現原來是門牌已有了變更。從原來的28號變到32號,之後又從32號變成52號。現在52號門牌旁,仍依稀可見老32號的痕跡,記憶中的老28號就隻能是往昔的記憶了。

如今,老宅顯得有些孤獨。城市的發展讓周圍的建築煥然一新,母親記憶中林家老宅街對麵的菜市場和老房屋已變成改造後的小區和新的市場,新小區高樓林立。興文裏街道兩旁隻有林家老宅和天主教堂帶著年久的風霜,靜靜地佇立在那裏,像是久未被翻閱的舊故事書。

我們回訪老宅,從正門台進入長長的走廊,走廊盡頭的左右各有一扇緊閉的鐵門。我試著敲母親的祖父家這邊(左邊)的一扇門,敲了徐久,一位長者出來,問我找誰?我說我母親出生在這兒,想回來看看老宅子。長者驚訝片刻,緩過神後便和母親用溫州話相互打著招呼並探聽著聽對方身份。原來這位長者是母親的一堂弟(我外公二弟的小兒子),我該稱呼他堂舅。母親離家時他還是在繈褓中的嬰兒,如今已是七十八歲的老人,堂舅說他依舊清楚記得我母親54年回來探親的往事。

站在天井中環望四周,細看老宅,主屋、廂房、和後屋,讓人能感受到老屋的建築風格古樸而典雅,木質的梁柱,雕花的窗欞,每一處細節都透露出匠人的精湛技藝和對美好生活的向往。陽光透過雕花的窗格,灑在天井的青石板地麵上,形成斑駁的光影,讓人不由自主地沉醉其中,感慨萬千。站在天井中閉目遐想,穿越時空,母親回憶的往事講述畫麵浮現在眼前,林家老宅枝繁葉茂、兒孫滿堂的盛景在腦海中飄過。惜日林家老宅盛景早己不在,老宅院內少了親戚們的人影。母親祖父自己雕琢搭建的養魚池仍在院子天井裏,堂舅堅持維護著魚池並養著數量眾多品種各異的金魚,魚兒自由自在地這個有著百年曆史魚池中擺來擺去,五顏六色魚兒給這個肅靜的老宅增添了一份生機。原本居住在此宅子的家族中親戚和後輩們,如今已分散在溫州、杭州、上海、西安、沈陽、哈爾濱、香港、台灣、法國、巴西、和美國等世界各地;隻有堂舅一人堅守在老屋內,即便後輩們多次邀請他搬離,他說,與老屋已有了深厚的感情,不願棄老屋離開。昔日的庭院,現已被見縫插針地加蓋了無數間住屋,幾年前後院加蓋房著火被全部燒毀,好在救助滅火及時,未波及老宅的廂房和正屋,隻是廚房過火,屋頂被燒,後簡單修複;後院加蓋房處雖又重新建起了新房,但新房的造型和用料與老宅風格鑿枘不入。

時光荏苒,歲月如梭。如今,這座老宅已不再是昔日的繁盛之地,它靜靜地佇立在溫州城鬧市喧囂之中,仰仗它百年前獨有的莊重設計魅力和細工精築韻味,被溫州市劃定為【溫州市鹿城區不可移動文物】。百年的林家老宅仍以它存在的形式為這個城市發光發熱,為城市的曆史風光貢獻著自己的一份筆墨。溫州市鹿城區市級文物保護單位介紹和溫卅圖書館的【甌越記憶】中均對我們林家老宅有單獨介紹。

現在林家老宅門口左右各有一塊【興文裏林氏民居】牌匾,左邊是【溫州市鹿城區不可移動文物】,右邊是【溫州市曆史建築】。溫州市曆史建築牌匾上的年代標注是“民國早期”,這個標注有誤,應該是清末。因為我外公是民國前、清末出生的。在外公出生前,這個宅子已建成多年,所以正確的年代應是,清末。

 

溫州市鹿城區市級文物保護單位介紹 http://www.tcmap.com.cn/view/wenwu/gi4w2847_list.html

甌越記憶 http://oyjy.wzlib.cn/m/resource/?id=613a93cd6f8d3d73c8b44011

 

林家老宅不僅是家族曆史的見證,也是溫州曆史文化的一部分。盡管家族的枝葉已散落海內外,但老宅仍以它特有的方式,為這座城市的曆史畫卷增添光彩。

林家老宅,是記憶的港灣,是歲月的見證,是親情的守護者,更是曆史的縮影。

 

美篇 - 圖片 林家老宅 ——溫州【興文裏林氏民居】

[ 打印 ]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