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蒼劍他們沒按合同的承諾做,那樣需要的流動資金大很多,玩不轉:這不是信用問題,而是商業策略,是商人最重要的秘而不宣的成功之道:說的和做的不一致才有機會,才能成功!
他們先用土地作抵押向銀行貸款,拿到五億貸款額度:用不屬於自己的資產做抵押,來獲得自己可以支配的現金,再將這筆現金變成屬於自己的財富。
投入的那兩百萬現金全部被用來打點關係,為這五億貸款做鋪墊。鄧奚喬作為前台領導,蒼劍作為幕後大股東和實際操盤者領導全局,婷婷作為公司首席公關為第三號股東,當然,這裏缺少不了重要助手也是最可以依賴的歐陽,一台戲就這樣開始。
按局長級別做精裝修完成的公寓,很快就以比市場均價高一半的價格賣出還供不應求。很多人為了搞到一套不惜重金走後門,於是他又將第二批的公寓價格再增加十分之一。按饑餓銷售原理漫不經心的開發和銷售,輕輕鬆鬆,三年後蒼劍在這個項目中整整賺三億淨利潤。
那時女兒正處於成長期,春風得意的蒼劍,有意無意之中會得意忘形,炫耀自己傑出的商業才華和與眾不同的智慧。隻有曉婉可以看出,成功背後的所謂商業才華和智慧到底意味著什麽。看著已越來越陌生的蒼劍她開始有點後悔:當年鼓勵他下海,是不是害了他?現在收手,來得及,能行嗎?
開弓沒有回頭箭。人生沒有幾個可以讓自己後悔的機會。蒼劍正做的如日中天,對妻子的建議他覺得是癡人說夢,不著邊際。他一度很奇怪的看著她:這個女人到底是怎麽哪?膽子變小還是變蠢?改革開放年代,提倡富裕鼓勵發財,可她為什麽又對發財如此不感冒?
曉婉不讓蒼劍在女兒麵前炫耀,繼續做下去也不是不行,但要學會低調做人認真做事:向巴菲特學做人向比爾蓋茨學做事。他也還算聽話,很多時候會有意識約束自己。但是身不由己,處在這種位置的人不覺得自己就是超級天才很難。蒼劍也是人,時代塑造了他,定格了他的個性。
曉婉還真的做到了:直到上大學,孩子都不知道有個億萬富豪的父親。在母親口裏父親就是個中層管理,整天都在工地上忙乎。工地很亂、危險,女兒去那裏不安全,成為她不讓女兒去爸爸工作地方看看的借口。蒼劍也算配合,盡可能壓低媒體對自己資產的估計。聽話的女兒居然相信了,一心一意的用心學習。賺錢之後,蒼劍想分筆巨款給妻女,但被拒絕:她們不需巨款,也不需要更多金錢,她們夠用、知足。
有了錢後,蒼劍好想為女兒做件大事。但是,沒有獲得曉婉的認可。曉婉喜歡用林則徐的那段名言來說明自己的想法:子孫若如我,留錢做什麽,賢而多財, 則損其誌;子孫不如我,留錢做什麽,愚而多財,益增其過。
她想讓自己的女兒像自己一樣,靠勤奮和個人的努力過一個有價值的人生。父母親可以做的,是提供必要的環境和基礎。孩子的心態非常重要,心態好慢慢的就會養成好的習慣,而習慣則最終決定個性和人生。
最後協商的結果是,蒼劍為女兒在一個曉婉認為合適的小區買了套普通的公寓,位置不錯,質量和奢侈上卻比蒼劍開發的差不少,價格也低很多,不過二十幾萬。同時,蒼劍在銀行秘密地給女兒存了一個百萬,另外又給了妻子一個手提箱,裏麵是百萬人民幣的現金。
這兩百萬是當年從深圳回來時的種子基金。也是你當年投資的結果,現在我讓它留在你手裏,以便應付不測。他對妻子說。
你已經是巨富了,能有什麽不測?妻子笑了笑也沒有再說什麽。不過不管是銀行裏麵的還是手提箱裏麵的,她都一直沒有動。
後來女兒去美國讀書的費用,一部分是曉婉自己常年工作的積累和用自己的錢投資股票的所得,較大的部分是女兒通過成績獲得的獎學金。對於她,女兒所獲得的獎學金是金錢買不來,那才叫成就和成功,其價值的含金量遠遠超過自己不勞而獲,來自父母的那些百萬、千萬。
對女兒的教育,她更多的是放任自流。但是,在這個表麵看上去是不管的教育模式之下,有一個很關鍵的一點是:把握好大環境。
也就是說,你得特別注意周圍對孩子產生影響的個人和環境。她覺得,孩子就像一個小植物,你得為她選好富有養料的土壤,給予充足的光線和適宜的氣溫,在此之後主要就得靠孩子自己的造化,父母親能夠做的就是適當的澆水捉蟲而已。催著孩子按照自己自以為是的模式成長,更像是揠苗助長。
也是因為這種原因,她有意識的讓孩子遠離銅臭氣越來越重的父親。在蒼劍回來後,她再也沒有和毓婷見過麵,雖然這位昔日的老朋友多次約她,她都一次次的拒絕。久而久之,兩位老朋友也慢慢的變成陌路人,雖然都住在一個城市,相隔也不是很遠。
在這看似大大咧咧,實是精心嗬護的教育環境下,孩子還真的很爭氣。從初中開始進入競爭最激烈的外校之後,就一直在學校表現不錯。
外校采用了類似於她認可的教育模式,和比較流行的灌輸式不同,給了孩子更多的自由選擇和自由成長的空間,就是這樣長時間的鼓勵和習慣,孩子變的更有個性、主見,最後,重要的事項都是自己做決定,媽媽充其量隻是一個旁觀者。
女兒從本市外校高中畢業後,直接進入美國的大學讀本科。所有申請程序都是她自己搞掂的。尋求幫助,說服對方招生辦的人,裏裏外外,全部一個人搞掂。當年,女兒被同學們稱為攻打美國優秀大學的先鋒。隨後在她的帶領下,十幾個同學都成功申請到美國大學的資助,獲得在美國完成本科教育的機會。
選擇大學那陣,她問女兒:美國這麽多大學,你最喜歡哪一所?
耶魯。女兒回答的很幹脆。
為什麽會是耶魯?難道你不想去哈佛、斯坦福?媽媽覺得奇怪:難道是因為陸天沐在那裏教書的原因?應該不至於吧。耶魯大學本科和研究生各有六千左右,教職員工有四千多,也是一所很大的學校。一個教授在裏麵,就像是一滴水在一盆水裏,很容易被人看不見。再者,一個喜歡和在乎獨立成長的人,是沒有理由要呆在一個有可能獲得幫助的人的身邊的。
耶魯。就是喜歡耶魯。為什麽?過幾年再告訴你吧。至於母親的猜測,女兒不知道,也沒有問。對於曉婉,她也沒有意識到,自己的猜測一半對一半錯。
原來,她在非洲時遇到一個來自美國男孩的追求,那個男孩就是耶魯的學生。開始時,男孩可能是帶著對於來自神秘古國中國女性的好奇,和她接觸。接觸的過程中,被她的善良、智慧和美麗所吸引,那是一種他在美國女人中看不到的獨特魅力。男孩是個喜歡挑戰自我極限的人,越是富有挑戰性的對象,就越是能激發他的鬥誌。
美國男孩追女人直接而且大膽,敢愛敢恨的性格表現無遺。可是,對於從還處在相對封閉的中國走出來的年輕女孩,這樣的狂熱和執著卻有點過火。結果,他有心她也有意,最後卻沒有下文,無疾而終。
即使如此,她卻就此對耶魯產生了一種難以放棄,難以遺忘的期待和向往。
在高二的那個假期,當她同齡的孩子們都在課堂上苦讀時,她卻偷偷的跑去了非洲,加入了世界紅十字會,在非洲幫助那些感染艾滋病的人的一個組織。她在那裏幹了一個月,每天任勞任怨,一邊做好分配給她的工作,一邊收集和積累資料,研究艾滋病的傳播途徑與阻止傳播的有效辦法。回來後,她又用英文寫了份研究報告,還在美國一家比較有名氣的雜誌上發表了。
隨後她又直接飛去了美國,在耶魯大學為高中生開設的夏令營,呆了幾個星期,並且在那時在美國考完了對應的英文考試。在美國,很多大學在暑假都開設有針對高中生的夏令營。在這樣的夏令營,學校創造了一個機會,讓更多有誌青年得以更早的接觸學校,目的是為了爭奪、吸引人才。
申請耶魯時,她的麵試官是琳達女士,耶魯大學的校友,在家美國谘詢公司工作,負責亞太地區的業務。麵試地點就在本市,據女兒說,琳達是專程從北京飛來這裏麵試她的。她說,自己可以去北京見琳達,可是,對方卻說想來這裏看看,借機對她有更多的了解。
琳達是位非洲裔的美國人,在美國本土出生和長大。琳達和她一見麵,就和她用英文聊起了在非洲的經曆。琳達在年輕時也曾經在非洲呆過,做過義工,也是幫助艾滋病感染者。她說,那時候的非洲情況更嚴峻,今天已經有非常大的進步,都是得益於像你這樣的義工的奉獻。
人家麵試,都是父母親帶著來,你怎麽會是一個人來?不怕嗎?
有什麽好怕的,你又不吃人。
很難說咯。琳達是個非常風趣的女人,隻有三十幾歲。
父親在一次飛機失事後走了。她語氣中帶著難以掩飾的哀傷。
對不起。
沒有關係。現實就是現實,回避是沒有意義的。
我和你有點類似,很小的時候父親就在海外戰死。母親一個人將我養大,確實是不容易。後來我問母親,為什麽不再嫁?母親隻是笑笑,一直沒有給我一個直接的回答。那麽,你母親又是因為什麽原因呢?
愛吧。還有承諾。
你母親說的?還是你猜測的?
兩者都有。
我也是這麽覺得的。你看,是不是很奇怪,兩個非常不同的文化背景下生活的兩個女人,兩個家庭,居然有這麽多的類似之處?
這是緣分。她用中文說。琳達點點頭算是認可。
隨後她們改用中文,像個好朋友一樣拉家常,不知不覺中在一起談了三個多小時。琳達和她談了自己的家庭曆史。她家數代之前被作為奴隸賣到美國男方為種植園種棉花,在林肯解放了黑奴之後,開始做生意,到了祖父這一輩,又強調教育的價值。
教育不僅僅能改變一個人和一個家庭的命運,更能改變一群人的命運。耶魯畢業生的使命,不僅僅隻是改變自己的命運,而是改變世界,從每一個個人做起。這才是我們對畢業生的要求,也是為什麽我們對你有興趣的重要原因。琳達直言不諱,帶著欣賞的口吻。
我也是這麽認為的,所以,想做一個改變世界的人。哪怕這種改變隻是很微小的一點點,微不足道,並不意味著沒有價值。潤物細無聲,說的也是。不然的話,就是功利主義。她說,這是她內心的真實想法。按理說,她所做的事情,在今天這樣的大環境下,很多人會借機大吹大擂,一夜之間將自己變成英雄。“二十一歲的總裁”,“成名趁早”,一直是這個時代最值得炫耀的經驗和成就。整個中國都變的極為浮躁和虛偽。
她想用自己的行動來改變這種現象。很難,但總得有人做。做的人多了慢慢的社會風氣就會改變。這些,正是琳達很看重的。就這樣,兩個人像老朋友天南地北地聊著,借此相互了解。
對不起,我不能再聊了,得走。下麵還有個重要的約。有時間再繼續?我請你喝咖啡?琳達看看表,抱歉的說。
還是我請你喝咖啡吧。你比我忙,有時間給我一個電話就成。她說。
第二天早上,琳達打來電話:對不起,昨天隻顧聊天忘記了正事。我會給你寫封推薦信,推薦耶魯接納你。我預先歡迎你加入耶魯這個大家庭。我相信,有一天,耶魯大學將會因為有你這個畢業生,而感到驕傲和自豪。我沒有時間和你聊天,很想,但是做不到,還是下次吧。或許在紐黑文,你請我喝咖啡,星巴克的。
她知道,琳達是個大忙人,按中國人標準,事業上很成功,人也很開朗樂觀,即使是這樣的人還是個獨行俠,她覺得有趣。也可能是從琳達身上,她看出母親選擇獨身的意義。為什麽活著就非得隨大流,如果逆流而進的人多了,不就變的習以為常,社會不就慢慢的被改變了?
孩子就是孩子,想法簡單,有點天真。不過,不管怎樣,她這一步是非常的成功,她的老師和同學都這麽說。不久後,她就收到來自耶魯的正式錄取通知。隨後,電視台,還有好幾個雜誌社的記者,都爭先恐後的想約她談談,都被她拒絕。連她的同學,也沒有人知道她到底是如何將耶魯搞掂的。甚至有謠傳說:大家都知道她很早就想去耶魯,為此,她的父親曾給耶魯一大筆捐款,將她買進了這所名校的大門。對此,她隻是一笑:這就是中國人獨特的想象力,所有的進步與獲得,都必須和金錢糾纏在一起:買,能夠給你帶來一切。
夢想成真,有時候也真的很容易,就像早上起床能夠看到太陽出來那樣。
獲得了一直以來追求的,她沒有特別的興奮感,隻是覺得,人生又向前邁出了一步,這可是決定未來方向的一步。此時此刻,她又想起了那句話:人生就是一條曲線,由很多拐點構成,是拐點改變了人生運行的軌跡,是個人對於拐點的把握,改變了自己的命運。
坐在頂層的露天餐廳,燭光相伴,和母親共進晚餐。她伸伸懶腰,身子向後傾斜,抬頭看著天空,看著夜空上遠遠的在慢慢移動的小不點,那就是衛星,衛星之所以能夠被送到天空的預定軌道,不也是通過一次次的微調,通過微調之後改變的拐點,來實現目標的嗎。人生的運行軌跡,和衛星的真有很多相似之處。不同的是,衛星的運行軌跡被人類精準的控製。而人生的運行軌跡,則被自己個人基於努力,基於對機遇的把握和利用,來實現模糊控製。一種改變,短期看,你會覺得是最優的選擇,長期看卻很可能就是一個大敗筆。反之亦然。
她相信,這次的耶魯之行能夠將自己的人生帶入一個更高的運行軌道。她期待著實現一種價值,改變世界的價值,那麽,就從這個耶魯開始吧。
在接下來的時間裏,她像什麽都沒有發生似的,繼續到學校做該做的事情。隻是,她不需要為高考費心,而是將多數的時間用在幫助同學們準備上麵。更多的,她是在幫助那些想直接到國外讀本科的。
(原創,版權所有,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