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
致死,估計韓複榘都沒有完全的明白,他,而且隻有他,為什麽必須死。
他將自己和劉峙比。劉峙是第一戰區副司令、第二集團軍司令,負責防禦河北境內平漢鐵路沿線地區,在37年8月下旬日軍沿平漢路南下時,他先是棄涿縣接著又放棄了保定,一路逃竄,一直從河北逃到了河南,被人們笑稱為“長腿將軍”。事後他不僅沒事,而且還被蔣介石提拔。韓複榘不會不明白,自己是不可以和劉峙比的。
一則,劉峙丟掉的地域遠沒有韓複榘守衛的重要。再則,劉峙是蔣介石的心腹愛將,老蔣最信得過的人之一,還一次次為蔣力挽狂瀾。而他韓複榘則一次次的和老蔣對著幹,一次次欲置他於死地,早就是蔣的眼中釘,肉中刺。蔣介石有今天的地位,他劉峙功不可沒,貢獻巨大長久。更重要的,劉峙對蔣介石曆來是言聽計從,十幾年如一日!
雖然對付日軍不行,但是,此前搞內戰對付地方軍閥和共軍,劉峙則是有名的常勝將軍。多次為蔣介石力挽狂瀾,讓老蔣反敗為勝,是蔣介石的福星、福將!
1935年4月,蔣介石升43歲的劉峙為二級陸軍上將,兼河南省政府主席。成為當時蔣介石中央軍五員大將(二級上將),劉峙、顧祝同、蔣鼎文、陳誠、衛立煌,五虎之首。1936年西安事變後,蔣介石就是委派他整編了張學良、楊虎城的軍隊。劉峙的長腿快跑,應該是獲得了來自蔣介石的首肯。
韓複榘想和南京戰役比較,他太高看自己。南京戰役開始前,最高會議協商打還是撤,兩種意見爭論不休,最終蔣介石決定好好的打一仗給國際社會一個說法。但是沒有將領願意領軍,最終他用了自告奮勇的唐生智。唐生智軍階不夠高,威信自然不高,哪能和擁有獨裁權力的韓複榘相比。指揮的八萬守城國軍,除了小部分來自武漢方麵的增援外,多數是從上海戰役退下來的殘兵敗將。事後反思,蔣介石對於啟用唐生智,應該是既後悔又竊喜。在曆史上,唐生智多次反複無常和自己過不去,就憑這點就找機會懲罰,他蔣介石坐不穩主帥的寶座:他手下的大將,沒有幾個曆史上不和他有過節!在這點上,蔣介石還是一個不錯的軍事家和政治統帥!
北伐勝利後,唐生智的勢力一度成為反蔣和新桂係的武漢國民政府的軍事主力。1927年11月12日在寧漢戰爭中他敗給了李宗仁逃往日本。回國後又於29年4月倒向蔣介石,參加蔣介石與桂係軍閥的戰爭,任國民政府軍事參議院院長、國民革命軍第五路軍總指揮。10月參加蔣馮戰爭,12月再次易幟聯合石友三反蔣,任反蔣的護黨救國軍第四路總指揮。戰敗後於30年再下野。37年11月日軍進攻南京時他力主死守,主動出任首都衛戍司令長官。當時的蔣介石已經意識到,作為南京保衛戰的最高指揮官,唐生智已離指揮一線部隊多年,現在對付的還是強悍的日軍,並且他對下屬的國軍部隊也不熟悉,恐怕到時很難靈活指揮。後來,唐生智搞紙上談兵的一套,和當年的馬謖非常類似。他聲稱要與首都共存亡,下令封鎖南京通往江北的線路,扣留渡船,使得大量軍民不能撤離,而自己逃亡的途徑卻保留的很好。憑這些,他殺掉唐生智也不為過。但是,恰恰又是唐生智的指揮失誤,讓中國民眾和國際社會看到了日軍的殘忍!這些,對於他贏得國際社會的同情,獲得國內勢力的支持,有很大的價值。
雖然唐生智的指揮水準低,但是,守衛南京的國軍卻表現不俗。
從37年12月1日攻占江陰要塞開始,日軍用海空軍結合的立體攻勢步步進逼南京城。國軍將士與日軍展開了空前的拚死決戰:標準的一寸山河一寸血。4日,在句容以東40裏外日軍便衣偵察隊與國軍前哨部隊交火,就此宣告南京戰役外圍戰的開始。5日,日軍的穿插小分隊與國軍第66軍交戰,拚死阻擊的國軍,在好幾處陣地上戰鬥到最後一個人!
7日,日軍兵臨城下,日軍統帥鬆井石根從空中投函向唐生智勸降。唐生智則命令各部隊 “與陣地共存亡,決不許輕棄寸土” 。日軍三路進攻勢如破竹,南京外圍戰略要地相繼失陷。9日,日軍進抵南京城下,用飛機向城中投撒鬆井石根致中國守軍的最後通牒,繼續威脅和勸降。唐生智則在當日下達命令:破釜沉舟,背水死戰!
10日,日軍向雨花台、通濟門、光華門、紫金山等陣地發起全麵進攻,猛烈和殘酷空前,還大量的使用毒氣攻擊。守城的國軍麵對大量的傷亡,視死如歸,一麵死戰,一麵準備接下來的巷戰。以雨花台阻擊戰為例。日軍從一開始,就用兩個師團的主力和步、炮、坦克及航空兵協同攻擊,很快就將第88師右翼第一線陣地全部摧毀。迫使國軍殘部退守第二線陣地。
11日,日軍第16師團猛攻紫金山南北的中國軍隊陣地。紫金山及其以南地區,教導總隊堅決抗擊。激戰終日,日軍毫無進展。隨後,日軍采取迂回包抄。12日從拂曉開始,日軍飛機大炮密集向各城門集中轟炸,城牆四周房屋倒塌,城牆洞開。戰至中午12點,雨花台被日軍占領,紫金山第二峰淪陷,中華門和中山門被日軍突破。成千成百的中國士兵在沒有長官指揮的情況下,用自己的身軀阻擋敵人,死傷無數。
37年12月13日起,華中派遣軍司令鬆井石根下令在占領的南京大開殺戒。日軍第16師團占領紫金山後,俘虜的國軍萬餘人按師團參謀中澤三夫的指示,全數殺害。根據戰後日軍內部檔案,從37年11月上旬到12月13日,華中派遣軍在南京入侵戰中總共死傷兩萬六千多人。
次日,遠在延安的中共中央舉行政治會議,不久前回國的王明,帶著來自斯大林的尚方寶劍,還是被本土實力派的毛澤東擊敗。隨著日軍攻占南京,毛澤東依然堅持的獨立自主為主的統一戰線,通過抗日來擴大自己的力量,最終得到黨內的多數支持。
12月16日,汪精衛向蔣介石表示:想以第三者出而組織,以為掩護。
麵對這種形勢,蔣介石覺得,殺個武的不夠還得殺個文的,殺殺投降派的威風。於是,身在上海的唐紹儀成為軍統盯上的目標。王家棟又被戴笠秘密的派到上海,負責督查此事。
對日全麵開戰起始於37年7月17。那天,一身戎裝的蔣介石麵對百多名各黨派代表和各界名流,正式發表《抗戰宣言》:快要臨到人為刀俎、我為魚肉的極人世悲慘之境地,我們不能不應戰!戰爭既開,隻有犧牲到底,抗戰到底。若是彷徨不定,妄想苟安,便會陷民族於萬劫不複之地。如果放棄尺寸土地和主權,便是中華民族的千古罪人!戰端一開,就是地無分南北,年無分老幼,無論何人皆有守士抗戰之責任,皆因抱定犧牲一切之決心!
抗戰初期,唐紹儀曾秉承蔣介石的旨意與日本人密談謀和條件。上海淪陷後,他滯留上海法租界福開森路,隨即處於軍統的秘密監視之下。早在1912年,唐紹儀就被推選為中華民國第一任內閣總理。到了38年,作為文人,唐紹儀的政治資曆和聲譽少有人可及。
他的政治聲望引起敵偽的注意,故日本人視為“以華製華”傀儡的最佳獵物。在不以國民政府為談判對手後,日本擬定了一個“南唐北吳”計劃。日本特務頭子土肥原賢二還組建了個對華特別委員會,負責做唐紹儀、吳佩孚的誘降:說服他們出麵組織全國性偽政府,取代蔣介石。
吳佩孚在北洋軍閥中的地位僅次於袁世凱和段祺瑞。他自然成為日本特務勸降的首選。但是,日軍低估了作為軍閥的吳佩孚骨子裏的民族氣節。即使是在被北伐軍擊敗之後流落四川,有意東山再起之時,日本特務頭子荒木代表日本,願奉送步槍十萬支、機槍二千挺、大炮五百門,子彈若幹,此外並助款百萬,來協助他,依然但被他拒絕。這種骨氣,在當年的中國極為罕見,特別是,為了獲得權力和軍力,共產黨,國民黨都做了很多的利益交換的時刻!
抗戰爆發後,日軍又打著吳佩孚名義在河南征召偽軍。南京大屠殺發生後,他絕食一天表示抗議。花園口黃河大堤決口後,他為淹死日本人而喜,又為無家可歸的140萬中國人而悲。吳佩孚以個性剛毅正直,作戰勇猛出名。全盛時期,馮玉祥、孫傳芳都一度拜倒在他的帥旗下。他還是第一位登上美國《時代周刊》的華人。一代俊傑,最終在1939年時被日軍毒殺。
拉不動個性耿直的吳佩孚,日軍覺得,在態度委婉的唐紹儀身上應該有機會。日本許多特務首腦和大腕漢奸頻繁往來於唐府。當時上海、廣州等地開始盛傳,日敵擬利用唐紹儀等組織華中偽政府。廣州抗敵後援會於38年3月上旬去電唐紹儀,請其脫離惡勢力的包圍,刻日南歸。但是得不到唐的答複。到了3月19日,廣州各界人士及社團開會,會後多個社會團體聯銜電催唐紹儀南歸,並匯去旅費2萬元。唐仍置之不理,旅費也不肯收。
唐紹儀是個老練的政治家,加之現在已經76歲有餘,利益對於他相比晚節,已經不再有太大的價值。他自然知道該如何權衡榮辱,怎樣確保名聲。此時身居租界孤島,他不願也不敢得罪任何一方,所以才采取了與各方曖昧不明的態度。他沒有想到,就是這種態度,引起了多方的揣測和猜疑,將自己置身於險境。也是他該死,是非之地,他選擇模棱兩可,怎麽能生存持久。
1938年9月28日上午,土肥原賢二又親自登門同唐會談,想繼續努力一把。
很快,軍統就通過在上海日本特務機關擔任高級特工的台灣人蔡誠仁,獲知此事。隨即,軍統又透過唐紹儀的女秘書,取得詳細的,包括唐紹儀與日本簽的協議書副本等資料。看到密件的戴笠,覺得證據確鑿,選擇唐紹儀作為蔣介石要的肅殺對象。
每個人都有弱點,唐紹儀的弱點是對古董的嗜好。於是,軍統花大價錢買了一對宋瓷花瓶,先讓軍統特工以古董商人助理的身份到唐公館,說是因為戰端,有一批古董願廉價出手。聞知大喜的唐紹儀,約定對方於9月30日送貨上門,完成交易。
9月30日上午9時,王家棟指揮,軍統上海站行動總隊長出馬,扮成古董商攜帶古董,和助手若幹,乘轎車來到唐府。唐府仆人請客人在客廳等候,然後上樓告知唐紹儀。當仆人離去後,隊長把客廳內的火柴藏起來。唐隨仆人下樓後,讓仆人給客人敬煙倒茶,但仆人找不到火柴,轉身離開客廳去找備用的。此時唐正專心鑒賞古董,軍統特工則趁機抽出斧頭猛劈唐後腦,將唐砍斃。隨後,軍統一行人員邊往外走,邊說著告別詞語,以迷惑院中站著的保鏢,得以全身而退。
唐紹儀遇刺後,於右任、張繼等國民黨元老十分不滿,譴責軍統濫殺無辜,並沒有掌握唐失節的確證。蔣介石則下令付治喪費五千元,並將唐生平事跡存付國史館,以平息風波。
1950年代,毛澤東好幾次用 “當了總理再當縣長” 的例子來教育幹部能上能下,說的就是這位唐紹儀。1953年,美國第31任總統胡佛在自己的《回憶錄》裏,多次提到自己的好友唐紹儀:為人正直,有才幹,對中國的未來懷有遠大的抱負。
完成了在上海的任務之後,王家棟回到武漢,與早已經從徐州來到武漢的陶欣琪相會。閑談之中,有心無意,他剛到上海執行重要任務歸來之言,被細心的陶欣琪,視為和若幹天之前的唐紹儀之死,應該有直接的關係。至此,她更加看不起這個老牌的軍統特工,自己青梅竹馬的朋友,昔日一身正氣的漢子。
38年5月,徐州失守。攻陷徐州後,日軍計劃以一部兵力攻占安慶,作為沿長江西進攻擊武漢的橋頭堡。隨後,占領徐州的日軍兵分兩路,主力沿淮河進攻大別山以北地區,然後由武勝關攻取武漢,這條線路便於日軍的機械化部隊推進。輔之以另一部則沿長江水路西進,雖然陸路崎嶇,但便於水上戰艦和炮艦的推進。後來,因為蔣介石炸開了黃河,日軍被迫中止原計劃,改以主力沿長江兩岸進攻。5月4日,日軍華中派遣軍調整戰鬥序列,由畑俊六擔任主帥,指揮第二和第十一軍140個大隊,十四個師團,總共25萬兵力,負責對武漢的作戰。其中,以岡村寧次指揮第十一軍5個半師團沿長江兩岸推進;東久邇宮稔彥王指揮第二軍4個半師團沿大別山北麓助攻。同時,還有來自海軍的120餘艘艦艇,和來自空軍的500餘架飛機助陣。另外,華中派遣軍還將直轄的5個師團留下,負責對上海、南京、杭州等地區的警備,以鞏固後方,同時確保後勤供應。這一次,來自台灣的波田支隊出盡了風頭。
日本從淞滬會戰開始,就使用了標誌性的“四板斧戰術”:猛烈炮擊之後是正麵的強攻,不成,就開始迂回包抄,還是不成,就使用毒氣彈!而重用波田支隊,主要的就是因為該部隊最擅長於使用毒氣!現在,加了一個策反,內部突破!波田支隊(台灣混成旅)作為前鋒由蕪湖溯江西進,在輕易占領合肥之後,日軍采取兩路夾擊的辦法直撲安慶。38年6月10日,借助於來自陸海空三軍的重炮攻擊,日軍戰艦強製性的突破國軍精心設置的水上障礙,打開了長江通道,隨之實現對安慶的多方包圍。第二天,波田支隊又借助於重炮攻擊突襲安慶,川軍27集團軍楊森部力戰不敵,一夜間就被逐出城外。對於安慶的占領,意味著,武漢會戰的序幕已經拉開!6月底,波田支隊又輕取地理條件優越,工事堅固的馬當要塞。
(版權所有,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