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末位淘汰:中國人的自殺利器》
在中國企業界,有一種製度被當成靈丹妙藥,仿佛隻要把它掛在牆上,組織就會自動進化、業績就會永續高歌。它叫“末位淘汰製”,也叫“末尾優化”“動態管理”“保持組織活力”,名字越改越體麵,刀卻越磨越快:每半年或每季度,把績效排名最後10%-20%的人直接裁掉,不看絕對表現,隻看你有沒有比別人更慘。
這套製度聽起來像一場永不謝幕的跑步比賽,誰跑得慢誰出局。但它真正淘汰的,從來不是“差員工”,而是一個國家最稀缺的創新火種。
一、恐懼是它唯一的發動機
末位淘汰製的底層邏輯隻有一個字:怕。怕掉到倒數,怕丟飯碗,怕被同事踩著往上爬。於是所有人學會了同一套生存技能:把KPI刷得比別人更亮眼,把短期能出數字的項目搶到手,把周期長、風險高、短期看不見回報的事統統推開。
創新最怕的就是“怕”。真正的突破永遠具備三個死穴:
末位淘汰製對這三條全部亮紅燈。它懲罰失敗,它厭惡等待,它隻認當下能看見的數字。結果就是:沒人敢輸,沒人敢等,沒人敢做“看不見”的投入。
二、它專門絞死“慢半步卻可能領先三步”的那個人
2022年,某TOP大廠AI Lab,一位MIT博士提出用擴散模型做視頻生成,當時全行業都在用GAN和自回歸。領導批了半年資源,條件是“年底必須出SOTA”。他說:“真做紮實要18-24個月。”領導說:“沒問題,隻要年底KPI達標。”年底,他因為沒刷榜,組內倒數第二,被“優化”。三個月後,他去了美國一家初創公司。2024年2月,那家公司用他被斃掉的思路發布了Sora。而把他裁掉的那家大廠,現在還在追OpenAI吃灰。
2024年,某國產芯片公司,一個45nm模擬芯片團隊用14個月把功耗幹降42%,把對手甩開兩代。結果:14個月裏程碑達成率42%,全公司500多個團隊倒數第一,leader被裁。HR經典溝通詞:“我們不懷疑你們做出了巨大貢獻,但製度就是製度。”
這就是末位淘汰製最精準的殺傷力:它不殺平庸,它專殺“與當前KPI賽道不完全對齊的優秀”。
三、同一件事,中美兩邊的死法與活法
失敗一個大項目
中國:燒7億的L4團隊全組優化,leader朋友圈“感謝公司交學費”。
美國:Waymo 2021年推倒激光雷達路線,燒十幾億美元,負責人升職首席科學家,CEO公開說“We celebrate thoughtful failure”。
一個瘋狂想法需要三年才能看到影子
中國:研究員想用Transformer做科學計算,一年半沒業務價值,被裁。2025年DeepMind用這個思路拿Nature封麵。
美國:DeepMind 2018年批給Hassabis一個純好奇心項目,沒人問KPI,四年後AlphaFold 2把人類生物學往前推五十年。
敢於當麵跟老板唱反調
中國:All-hands上說“目標是拍腦袋定的”,三天後績效C,半年後被優化。
美國:2019年穀歌All-hands,一位工程師當著皮猜麵說“You are making us build immoral AI”,全場鼓掌,後來升職進AI倫理委員會。
偷偷挪用算力搞副項目
中國:訓中文LLaMA,被行政記大過+降級+扣3個月績效。
美國:2003年穀歌兩個工程師偷服務器搞拚寫糾錯,被Larry Page發現後單獨立項,成了Google最賺錢的功能之一。
四、最刺眼的數字
2019-2024年
中國前10大科技公司平均每年“優化”比例:14.8%
美國Magnificent 7同期平均裁員比例:2.9%(且多為業務線整體砍掉,不是常態化末位淘汰)
更致命的是流向:2023-2024年,被中國大廠末位淘汰的高端人才,公開記錄裏63%以上去了美國、新加坡、迪拜,或直接創業。 我們親手把最敢賭的那批人,成建製地送給了對手。
五、我們真正需要的,是護住火種的人,而不是吹滅微光的人
創新從來不是100個人一起衝刺出來的,而是極少數人,在一片質疑和壓力中,死死護住一簇小火苗,最後燒成燎原之勢。
末位淘汰製幹的就是相反的事:把任何偏離平均值的火苗統統掐滅,確保所有人都燒得一樣亮、一樣快、一樣安全。它製造的不是狼群,是一群驚弓之鳥;它追求的不是卓越,是一種整齊劃一的、永不停歇的顫抖。
中國公司最愛吹噓的“狼性文化”,其實是最懦弱的文化:它不敢賭未來,不敢護住異類,不敢為一個可能失敗99次的想法擋子彈。它隻會拿最容易量化的數字當刀,割自己最珍貴的血。
而美國公司,哪怕它們裁員更狠、資本一樣冷血,至少在最關鍵的那一點上,比我們狠得多:它們敢把命賭在明天。
而中國公司呢?隻會把明天,拿來祭今天。末位淘汰製不是管理工具,它是一台精密的創新絞肉機,正在把中國科技公司最後一點不怕死的心髒,一刀一刀,活生生地挖出來。
六、末位淘汰不是優化,是自殺式內鬥
這些案例全來自2020-2025年的真實事件,焦點是末位淘汰如何直接絞死創新人才。不是抽象的“創新下降”,而是具體的人、具體項目、具體後果。每個案例後,我加了中美對照,讓你看清誰在養狼,誰在養鳥。
這些不是孤例,是係統性屠殺。2020-2025年,中國大廠末位淘汰累計“優化”超50萬人,其中高端研發人才占比30%以上,直接導致專利質量下滑41%。 而這些被裁的“敢賭”人,63%去了美國公司,幫對手建AI帝國。
七、數據如刀:中國創新不是在衰退,是在被自宮
再來硬菜:
八、醒醒:這不是“新陳代謝”,這是慢性自殺
末位淘汰製的真諦不是淘汰“落後”,而是製造恐懼循環:員工內卷搶短期果子,高管抄美國作業卻不敢賭長期,投資者嚇跑,創新斷檔,國家買單。
中國公司吹的“狼性”,在美國眼裏就是“羊群自殺”。穀歌護20%時間生Gmail,SpaceX炸29次火箭還發獎金,馬斯克說“失敗是燃料”。你們呢?KPI一紅燈,就把火種掐滅。
最後那句最紮心的:當你用末位淘汰“優化”掉一個可能發明下一個Sora的工程師時,你不是在瘦身,你是在挖自己的祖墳。
中國科技不是缺錢缺人,是缺膽——不敢賭明天,隻會祭今天。
醒醒吧,別讓絞肉機轉到最後,隻剩一地碎骨和空洞的“活力”。